崔岐恩 程天如 李珍妮
(溫州大學教育學院 符號教育研究所,浙江 溫州 325035)
在符號教育學時代,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技術革命,人類教育超越既往第一次教育浪潮以知識為核心目的,第二次教育浪潮以能力為核心目的,正在來臨的第三次教育浪潮,將以意義或意義感為核心目的[1]。人類教育將以“學習為中心”,而非前兩次教育浪潮時期的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2]。技術革命也導致人類物質生產水平完勝人類生存基本需求水平,造成人類生存方式發生極大改變。這種改變突出表現為:人之概念遷移——人不僅僅指血肉之軀的傳統碳基人,還可指代硅基智能人、基因編輯人、生化合成人,進而,人之本質和意義,也必將需要新的闡釋。
不同種類之人將按照何理相處?法理、倫理、真理三者之間如何通融而形成人與人相處的厚正當?在這些深度思慮之前,首先想到的是:傳統碳基人日益顯得過量,相比于新新人類,似乎成為多余的人、低效的人、無用的人。人若沒有意義感,或行尸走肉式,或生無可戀。迪爾凱姆、石中英等研究自殺問題后發現,意義感喪失是自殺的主要因素之一[3]。佛系、躺平也暴露出青年人的意義焦慮。人之意義問題成為一個迫切的生存問題,而以意義或意義感為鵠的符號教育學正當其時。教育的傳統定義(影響人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依然有效,但是技術革命使得“影響人身心發展”有多樣化路徑,傳統的外爍式、內化式路徑日益低效,而捷徑越來越多,例如生物芯片、人機融合、基因修復、內生化調控等等,將會使得人身心發展更精準、快捷、高效。
在此背景下,躺平也許是青年人的合理選擇——只要躺平不礙事、不會給社會添麻煩。當然前提是:社會關系的重建、分配制度的洗牌、階層對立的消弭,如此方能站直有期待、躺平亦心安。當然,在這個時代轉圜過渡時期,躺平更多只是無奈的被動選擇——跳了又跳,依然夠不到樹上的果子,則索性躺平歇一歇吧。還有少部分人,躺平就是生活——如紅燈區服務工作者、人工智能后臺操作者、虛擬現實情境學習者。躺平這種身體姿勢,作為行為符號,其理論淵源、興起緣由、利弊得失如何呢?
躺平(lie down)是一種身體姿勢,一般指仰面朝天、四肢放松,脊柱承壓幾乎為零。但作為一種行為符號的躺平(TANGPING),筆者嘗試性定義:指缺乏激烈進取精神的生活態度和忍受現實而不積極合作的處世哲學,一般流行于缺乏活力的和平環境。如此定義,盡量避免了價值判斷,也凸顯“形勢逼人”,且也說明其社會背景近似于國泰民安,至少有一方凈土可以容身躺下。在內卷化[4]社會,躺平具有特殊的符號意義。
具身心理學認為,身體姿勢作為一種行為符號,會影響個體內心認知與情感,這種影響不僅局限于行為者本人,甚至他者觀看這種行為符號(圖片、影像、畫作、文字、夢境等),也有移情共鳴之效。比如上山或拾級而上行為符號可以表達進步或成功之意義,下坡或摔倒、落馬等可以表達倒霉、失敗等意義。這種真實存在的符號機制,已有多個心理學理論解釋,如情境認知理論、自我知覺理論、神經肌肉反饋理論等[5]。人類生活于符號世界,符號本身作為信息與意義的雙重載體[6],它總是向符號見證者表達特殊的信息與開放的意義,正如卡西爾認為人是符號動物。符號學鼻祖皮爾斯認為符號具有無限衍義性,并將符號分為三類(像似符、指示符、象征符)。象征符實際以明喻、隱喻、轉喻、借喻等邏輯修辭手段實現無窮衍義。崔岐恩等將符號細化為符形、符義、符用、符碼、符境,符形即傳統的符號表征形式或索緒爾之能指、皮爾斯之再現體。以有限的、切身的符形表征遙遠的、無窮的信息與意義,乃符號之共性,所謂知微見著、一葉知秋。遠古時期語言符號之前,已在使用具身符號,如結繩記事、口哨暗號、身體刺青、袖口手語、眉目傳情、暗送秋波等。蜷縮的身體動作如彎腰、俯視、跪是社會交往中常用姿勢符號,其中蘊藏著特殊意義表達的隱喻機制。2016年,黎曉丹、杜建政、葉浩生等人通過社會情境實驗,調研身體蜷縮程度與社會地位的隱喻效應,結果證明蜷縮身體姿勢這種行為符號與社會地位之間雙向隱喻效應[7]。
對于一個自由意志的青年人,立身處世最常用的有5種身體姿勢——跑、站、坐、躺、跪。從生物學而言,跑需要消耗最多能量;跪乃最難受姿勢;躺則神經壓迫最小。從符號學而言,5種身體姿勢作為行為符號,可以表達無窮意義和特定信息。比如:跑——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站——瞻前顧后、擇機抗爭;坐——得過且過、隨遇而安;躺——無欲無求、自得其樂;跪——忍辱負重、茍且偷生。
身體姿勢作為符號再現,總是表征其對象的意義世界。兩者意義無窮,猶如無限綿延的光譜,但是為了清晰表意,總會基于某標準做“符號分節”[8]——通過符號再現的分節,達到意義表征分節。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毛澤東同志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隱含表征中國人民曾被三座大山壓趴下了,其分節的能指是:趴/跪/站,則相應意義也各有分殊。
雖意義無窮,但在特定符號情境,則只需充分曝光其中某些意義,即特定信息。特別是廣告中多半以跑作為商品特定意義的行為符號,因為可表征健步如飛、行云流水、腿腳麻利、追逐夢想、超越自我等,故而跑成為服裝、醫藥類廣告之最愛。而躺,則更多表達佛系、平淡、隨性,甚至消極避世、與世無爭、聽天由命之意。任何身體姿勢都可以作為符號,符號總是表達意義,當代符號學家趙毅衡認為沒有意義不通過符號而表達。今日,躺平成為一種廣布流傳的符號形式,離不開這個時代的符號情境,即符形、符義、符用、符境、符碼這五者總是勾連一體。后文將解析這個特定符境。
任何符號形式,只有在特定符號情境,才能表征特定的意義和信息。躺平作為身體姿勢的行為符號,從古至今綿延不絕,但符境不同,則符義和符用也各有千秋。某種個別符號想象,也許只是特例。但若普遍化,則成為某種思想意識興起的苗頭。躺平這種個別身體姿勢一旦普遍蔓延,則成為特定意義的符號現象,更是所謂躺平主義的象征與符號。躺平在國內成為2021年熱詞,實際上,20世紀末已濫觴于歐美、日本,如“嬉皮士”“雅皮士”“垮掉的一代”“低欲望族”“宅族”等都是躺平主義的某種符號標簽。正如日本學者大前研一2018年《低欲望社會》——老齡化、人口減少、失去上進心和欲望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總體而言,躺平可以分為主動與被動,其內在秉持的“主義”也各有分殊。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理論認為,人之需求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安全、歸屬、愛、自尊、自我實現。根據《2020年全球饑餓指數》報告,全球90%人口基本解決吃飯問題。也即當今大部分人已擺脫低層次需求,開始向往中級和高級需求。所以很多人無須站立勞碌,而有閑暇躺平養生,追求高級享受。
躺平主義可細分為兩種群體。一種是看清了現實卻無力競爭,選擇保持低欲望生活狀態的群體。另一種是本就消極的群體以躺平主義為借口來繼續他們的懶惰生活,是為了躺平而躺平。前者與后者的區別在于:前者曾懷有積極進取精神,但由于現實的種種因素,他們退出競爭,轉而過不積極且低欲望的生活,是筆者所指的躺平主義。后者是一種沒有固定工作和收入來源,以啃老等方式來維持高欲望和高消費生活的群體,他們以躺平主義為借口,繼續理所應當地過著好吃懶做的生活,并非真正躺平主義。對于第一種群體,只要打破資本壓迫和內卷化,他們就能振作起來,甚至成為一股更加強大的動力以促進社會發展。要想改變第二種群體,就必須從思想根源出發。
近年來,國際局勢緊張,外向經濟也因此受挫。這嚴重影響企業內部運營狀況,涉及就業者待遇福利、相應工作狀態。北約、G7以及20國集團等對中國的政治打壓、經濟封鎖、技術壁壘等成為現今迫切的符號情境,這是符義解讀時繞不開的符境。恰如犬儒主義盛行的符境是古希臘城邦制坍塌,老莊道家思想盛行的符境是春秋戰國五百年分裂割據,清談思想盛行的符境是魏晉南北朝三百年混亂。
從內部而言,近5年電商泛濫、網絡經濟擴張導致實體商鋪倒閉、失業暴增,貧富差距拉大,階層壁壘惡化。城鄉鴻溝日益擴大,一方面中心城市虹吸效益明顯,另一方面廣大農村地區卻空心化、荒漠化,正如司曉宏等認為,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本質上有對沖關系,城鄉社會資源分布極不均衡。這種狀況導致底層年輕人難以實現夢想,最終被迫主動放棄內卷而躺平。日本和韓國更早出現這種現象。躺平的現象層出不窮。日本有“三不青年”,不愛出國,不愛工作,不愛出門;有“三無”政策的“冷漠世代”,無氣力、無感動、無關心;有平成廢宅。韓國有“三拋族”,拋棄戀愛,拋棄結婚,拋棄生子;還有五拋族,再拋掉住房和人際關系;最高的境界是七拋,連夢想和希望都拋棄。而中國有“三和大神”,不考慮未來,只關注當下,打一天工,玩三天游戲,剩下的錢用于買飯和水來維持基本的生存。港澳臺有“廢青”,即頹廢青年人。
根據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任何問題都應一分為二地分析。躺平作為身體姿勢符號一旦表征極端性意義,則勢必給自身與社會帶來特殊功效——利弊參半。
1.躺平對自身之利。正如古典犬儒主義“在犬儒的外表下,實質包含著對人生價值理想十分嚴肅的理解、追求和踐行”[9],從青年個體而言,躺平者獨善其身,不惹是生非,倒也不是壞事。躺平有利于修身養性、延年益壽,更能過上哲學家所言“沉思的生活”,畢竟“我思故我在”。蘇格拉底曾說未經審思的生活不值得過,而躺平是最好審思的姿勢。躺平者倡導“極簡主義”和“斷舍離”的簡約生活方式,反對消費主義。躺平群體看破消費主義的騙局,轉而把目光轉向低欲望低消費的生活方式,促進“極簡主義”“斷舍離”的生活方式的發展,這也是反對消費主義的一大特點,對倡導做理智的消費者具有積極意義。
躺平雖然摻雜著青年人對競爭的焦慮和茫然無措的應激性反應,但歸根結底,它是一種對內卷的抵抗和對“成功就是自我壓榨和剝削”的反思。選擇“躺平”的青年人,并不是真正放棄了奮斗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只是在拒絕隨時被動員的生活。馬爾庫塞曾說:“在精神設施中, 人們所渴望的東西同準許得到的東西之間的張力似乎已大大減弱。”[10]青年人躺平有利于身心放松、解壓,降低抑郁、猝死等健康問題。在社會高度內卷化的情況下,社會壓力增大,焦慮感上升,導致了許多社會問題,例如買房焦慮、結婚焦慮、加班猝死、研究生自殺等現象,躺平主義對于放松和解壓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能夠促進高壓群體放下焦慮,緩解壓力,從而減少社會問題。當青年人轉而關注當下的快樂,愿意且能夠接納自己的平凡,并試圖擺脫社會強行加諸他們的價值觀,他們將獲得重新建立新的人生坐標系的機會[11]。
躺平青年們有利于思考身心如何得以安放以及自身與世界的關系,從而廓清迷思,減少抑郁或危害他人。大多數普通人的躺平,可能只是在職業生涯等某一方面的認命,他們逃避了這個方面的競爭、內卷,轉而把生活的重心、關注的焦點放在另一方面,從而獲得了其他方面的成功和快樂。不愛吃喝玩樂的大叔,可能是個默默做了十幾年志愿服務的愛心達人,做志愿者使他感受到快樂,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不熱衷職稱評選的老師,可能是個運動達人,他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樣的躺平難道沒有意義嗎?
2.躺平對社會之利。躺平作為一種行為符號,還可解讀為一種非暴力不合作的遁世態度,或可倒逼社會改革。當青年人轉而關注平凡的自己和當下的快樂,并試圖擺脫社會強行加諸他們的價值觀,他們將獲得重新建立新的人生坐標系的機會,甚至能夠對不合理的規則形成社會壓力,促使社會進行必要的變革,讓社會回歸到向上勃發的新常態上來。更為激進者則給躺平之姿賦予特殊符號意義——反對內卷化或逃避被割韭菜。這將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考評機制創新、社會治理優化等各方面進步,進而打破階層固化現象,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促進機會平等,開拓新領域、新平臺,為社會發展提供新動力。隨著躺平的人不斷增加,群體不斷擴大,長時間下來,社會發展活力降低,必然引起國家的重視,從而對相關政策、經濟發展秩序、市場秩序、各類運轉機制進行調整。
劇場效應導致群體寧愿站直,也不愿坐下或躺平,在于個別人利己之心迫切,同時阻擋了別人看戲。試想,若有更多人躺平,則劇場效應便失去顯著效果。衡水中學、海淀補課成為眾矢之的,正是他們急切站直甚至奔跑,導致學習異化、家長焦慮、教育內卷。同理,職場996模式、工廠日夜加班,導致有工作而無生活、有生命而無健康。教育若部分老師和家長敢于躺平,則定為同學、家長之福;職場若有部分工人樂于躺平,則必是單位同事之福,社會之福。如果所有內卷者,都敢于躺平,則必然引起重視,有利于管理者刮骨療毒、促進社會改良。
1.躺平對自身之弊。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躺平”反映出群體性的社會焦慮,特別是青年人隨處可見的挫敗感和失落感,他們是在用消極的工作態度向“奮斗文化” 和內卷發起挑戰。如果不好好加以引導,很容易助長好吃懶做、“喪文化”的風氣,這樣的話躺平者會越來越多,最終可能出現躺平青年啃老行為;導致青年人浪費生命,沒有好好發揮自我價值,社會沒有充分利用這些人才資源。躺平還會誤事,特別當油燈倒下,若不及時起身,則會火燒屁股。腿腳健全更應奮力奔跑,精疲力盡之后的躺下,會別有一番滋味。身體器官會用進廢退,躺平之姿一時愜意,但會導致三高。
2.躺平對社會之弊。躺平主義中的消極色彩易導致社會活力下降,科技創新動力不足、社會發展停滯。不利于促進GDP增長,經濟發展。消極處世,不利于發揚積極進取的精神。躺平者不結婚、不買房、不生孩子的做法將導致丁克主義者、單身主義者增加,不利于社會人口增長、勞動力的增加。雖然全球物質生產極大豐富了人們生活,也使部分人有條件躺平,但世界涼熱不均。根據《2020年全球饑餓指數》報告,2019年全球總計有6.9億人營養不良,1.44億兒童因長期營養不良導致發育遲緩,4700萬兒童因嚴重營養不良而患病或死亡。同為人類,有人奔走而有人躺平、有人餓寒死而有人玉食生,躺平者若有同情心,還能躺的其所嗎?
總體而言,當今大部分國家物質生產力已經超越基本消費水平,特別是人工智能普及后,產能過剩更加普遍,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勿須辛苦勞作。開放社會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也日益多元,無論躺平、佛系,或其它閑情逸致,只要不危害社會,總比群體聚集靜坐有更好的符號意義。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躺平不是躺倒,暫時休憩,養精蓄銳,方能挺身而起,繼續奔跑。
為國家、為自己要奮斗,要對自己嚴格,努力學習,增長知識,增強核心素養。馬克思主義認為,我們不僅要認識世界,還要改造世界。或許,躺平者鼻祖如第歐根尼、赫拉克利特、老莊,都已看透世事,故而躺平心安理得。但是,世事變幻。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改造世界呢?今天我們唯有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才能使人生價值得到實現。就像抗疫戰士們,為國為人民,他們毫無怨言,再苦再累都能站起來奮斗。躺平主義促進了一場更加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青年們更多的是抗拒剝削與壓迫,對國家的熱愛卻并未改變,積極進取的精神仍然存在。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只要打破機制掣肘,增強社會活力,促進機會平等,尊重勞動付出,青年必能乘風而上,創造出更多新的可能。歷史總是相似,古希臘犬儒主義、老莊無為思想、魏晉清談思想都是在社會發展受阻的特殊情況下出現,表達的是對社會現實的思考與避世態度。當代躺平主義的出現也是如此,但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相似卻不會相同。面對階層固化和資本壓迫,創新是破局的關鍵。只有上下同心,上改運轉機制,下改競爭方式,發揚進取精神,共同創新,形成合力,才能形成新一輪的發展動力,打破困局。
內卷化是躺平主義滋生的土壤之一,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形式后,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在資源有限的社會發展狀況下,每個競爭者都以壓榨自己的時間、健康等為代價,為自己取得少量競爭優勢,擠占對手生存空間,而整體沒有得到擴張和發展,是一種社會惡性競爭。劇場效應正是如此,大家都站得辛苦,可誰也不愿先坐下來。久之,則有人體力不支,必會躺下,雖有好戲連臺,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學生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而內卷、員工為了取得升職加薪而內卷、家長為了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而內卷,都是在有限資源條件下,個體為了取得競爭優勢所做出的行為。當然,有人內卷就有人躺平。
19世紀以降,全球格局日益向海洋發展,全球經濟重心從內陸逐漸面向海洋,海洋經濟意味著開放、外向、國際交流加深。中國雖有約18 000公里海岸線,分布著10大百年老港(上海、香港、大連、青島、寧波、福州、廈門、高雄、廣州、澳門),改革開放后又崛起京唐港、黃華港、日照港、北侖港、防城港、湛江港等,但一直以內陸型農耕經濟為主。改革開放40多年已經取得矚目成就,國防力量也開始駛入藍色深海。2020年全球疫情肆虐、2021年國際局勢嚴峻,中亞南亞動蕩致使“一帶一路”外向型發展受挫,故而蛋糕增量暫時難以滿足14億人口之需。本應在全球格局的向外合作,逆轉為向內競爭,勢必有內卷化的可能。
打破內卷化的根本途徑在于深化改革。首先,在國家社會層面,必須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政府壟斷式資源配置方式。正如許小年、郎咸平、張維迎等經濟學家所言,政府應該進一步減少干預、增強市場經濟地位,更多釋放發展潛能。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為發展提供更健全的制度保障、更完善的法律規范、更新的發展平臺、更多元的考評方式等,幫助打破階層固化,促進社會資源流動,為發展動力向外擴展提供平臺。其次,花開不止在春天,當下社會資源雖然有限,但資源始終由人所創造。所以必須發揚創新精神、艱苦奮斗精神,不斷學習進步,提升青年人核心素養,不斷尋找新領域、新技術、新行業,繼續創造新資源,才能使社會得到真正的上升發展。如日本學者大前研一《低欲望社會》給出對策:如都市再開發、閑置土地如何利用、移民政策改善、優化觀光地配套建設、刺激“熟齡大人”消費、人才教育轉型等等,對我國有一定借鑒意義。最后,合作共贏是良方。有競爭也有合作,內卷化群體相互惡性競爭,相互搶占資源,則最終導致無意義的內部消耗。
綜上,躺平是一種身體姿勢,也是一種社會行為符號,它表征非暴力不合作的處世哲學,該類行為的發生體現出內卷化時代青年人應對的無奈、情感的宣泄、尋找破解之法的訴求以及經濟全球化下社會結構的變化等。從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來看,正確對待內卷化與躺平現象,引導青年人積極向上,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上施政策,下積群力,為他們構建良性競爭、主動站立的社會大環境。今后還可從其他視角展開研究,促進躺平社會行為符號研究的推進,為社會發展路徑研究與青年人對待生活方式提供更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