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功成
黨的二十大吹響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號角,我國已進入通過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朝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扎實邁進。在全國掀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的背景下,有必要進一步增進對共同富裕的理論認識,并厘清走向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頁。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本國國情的中國特色,其中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最為亮麗的底色。因為共同富裕最集中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特征。
從理論維度來看,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民的一個理想追求。其來源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如一的基因訴求和歷史使命。從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定下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基調,到改革開放后鄧小平一再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富裕,再到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并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付諸行動,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奮斗帶給我們的一個深刻啟示,就是只要堅持黨的領導,就必定能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理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區別,在于社會主義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讓全體人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社會主義公有制以及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國家治理優勢,為實現這一目標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因此,只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必定能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系統闡述中國式現代化時的清晰界定。伴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推進,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一定會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共同富裕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領下,民之所望為政之所向,黨和政府必定通過建立健全完備的制度安排來促使這種期盼變成現實。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和民心所向,均決定了中國的現代化是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
從實踐維度來看,新中國的發展實踐證明,中國能夠走出共同富裕的新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就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和一系列福利制度造福億萬人民,使勞苦大眾翻身得解放并成為國家主人。改革開放后,通過促進國民經濟全面快速持續發展,使十多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很快得到解決,到世紀之交時我國人民生活總體達到了小康水平。黨的十八大后,通過大規模的脫貧攻堅行動使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如期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實踐無疑是人類發展史上最輝煌的反貧困、促公平、求共富的成功實踐,億萬人民從饑寒交迫走向美好生活的持續飛躍,雄辯地證明中國的發展道路就是走向共同富裕之路,也是創造能夠超越西方資本主義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之路。
從價值維度來看,共同富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境界。世界現代化史表明,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實現現代化,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實現共同富裕。即使是社會保障制度最為健全的西歐北歐福利國家,也不過是因社會共享份額較多而處于相對平等的發展境況,離共同富裕還有著不小差距。資本主義制度及其私有制經濟基礎,決定了其不可能真正走向共同富裕。我國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追求共同富裕不僅是應有之義,而且是建構中國式現代化大廈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倫理與價值基石。一方面,我們要實現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強調的是全體人民都能夠過上公平、富足、有品質的生活。這種生活當然不會是完全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但社會平等度必定超越資本主義社會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們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普遍處于物質富裕和精神富有的狀態,是物質和精神雙富裕。如果只有物質富裕,不過是暴發戶式富裕,不可能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只有將個體和整個社會文明程度都提升到超越物欲的境界,才是物質精神都富裕的共同富裕。因此,我們不僅要繼續創造物質財富,還需要同步創造精神財富。
從時間維度來看,共同富裕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辦好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43頁。一方面,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要有足夠豐厚且可持續的物質基礎支撐。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雖已超過1.2萬美元,②中共國家統計局黨組:《迎難而上平穩開局 攻堅克難持續發展》,求是網,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05/01/c_1128606926.htm。但尚未踏進高收入國家門檻。根據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這一指標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應當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可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絕非短期內可以實現,必然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進程,需要全體人民持之以恒地努力奮斗、共同創造。在這一進程中,也不可能是所有人同時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另一方面,走向共同富裕又不能是一個遙遙無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一些發達國家通過高水平的福利制度極大地提升了社會平等度,為我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持續升級,億萬人民需要有清晰、穩定的預期,所以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步伐也慢不得。事實上,黨的十九大報告、黨的二十大報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已經給出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時間表與路線圖:到“十四五”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逐步縮小;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縮小到合理區間。
從空間維度看,共同富裕是包括全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在內的整體概念。在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的現實條件下,不同地區的富裕程度必然存在一定差異。各地區推動共同富裕的基礎和條件不盡相同,不可能齊頭并進,但走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應當是不斷縮小這種差距。因此,國家必然要采取相應的統一行動,如鄉村振興、稅制優化、發展社會保障以及著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各地區也不能消極等待,而是需要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因地制宜探索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黨中央選擇浙江作為共同富裕先行先試地區,就是為了給全國作出示范。按照黨中央的部署,“到2025年,浙江省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取得明顯實質性進展”“到2035年,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實現共同富裕”。①《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21189.htm。因此,各地走向共同富裕的節奏雖然會有快有慢,但一定是全國一盤棋。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及其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最具綜合意義的表征。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進程中,特別需要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找準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持續做大財富蛋糕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不可能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盡管我國已經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起點上,但家底并不厚實,現在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很突出,社會結構仍是低收入群體規模偏大的金字塔型結構。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背景下,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較大,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續升級,并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化特點。以上情況決定了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國還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不斷地提升社會生產力,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為此,必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無疑是基本著力點。通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別是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持續做大財富蛋糕,為共同富裕奠定日益豐厚的物質基礎。
構建公正的分配制度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完善分配制度擺在更加突出的優先位置,表明共同富裕說到底是人民生活的普遍富裕,社會財富分配格局直接決定著共同富裕的程度與成色。中外發展實踐證明,市場經濟或者市場機制能夠解決經濟發展中的資源配置效率問題,卻不可能自動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分配制度如果不公正,蛋糕做得再大也不可能走向共同富裕,結果只能是兩極分化、階層固化。因此,沒有豐厚的物質基礎,共同富裕只會是紙上談兵;沒有公正的分配制度,富裕也只能是少數人的“專利”。基于我國的現實,如果不重視“分好蛋糕”,基尼系數仍將居高不下,低收入群體仍然規模龐大,中等收入群體仍然無法壯大,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也將受到直接影響。因此,現在已經到了“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并重的時候了。只有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有效矯正市場失靈現象,才會更加有利于繼續“做大蛋糕”,才能真正扎實推動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并最終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而要完善分配制度,就必須構建好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這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則下,關鍵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特別要真正激勵勤勞致富、增加低收入勞動者的收入,真正規范好收入分配秩序、規范好財富積累機制。在保護一切合法所得的同時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在不斷增強再分配力度的同時發揮好第三次分配的有益補充作用。
提高就業質量、促進平等就業是實現勤勞致富的必要條件。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勞動者及其家庭穩定的收入來源渠道。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我國創造了數以億計的就業崗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年均逾1300萬人。勞動力結構在不斷優化,勞動報酬也在增加,但總體而言,平等就業的格局還未形成,勞動報酬偏低的現象并未改變,勞動者合法權益維護還未完全到位,就業質量仍需提高。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重申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同時明確提出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唯有認真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并將其落實到具體制度安排與政策措施中去,才能促使就業質量上新臺階。當務之急是認真清理現行法律法規政策中影響就業質量與就業平等的規制,進一步完善促進高質量就業、平等就業的政策體系;積極開拓新的就業戰略空間,如大力發展養老、育幼、助殘等社會服務業,在解除人民群眾后顧之憂的同時激發民生經濟不斷增長;大力引導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使之成為我國社會治理共同體的中堅力量;完善靈活就業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政策體系,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等。
建立健全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是實現全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發揮著民生保障安全網、收入分配調節器、經濟運行減震器的作用,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41頁。這一重要論述科學地界定了社會保障的重要地位。社會保障不僅是所有現代化國家的標配,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中外既往實踐表明,社會保障發達程度與社會平等度呈正相關關系。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通過強制共享的社會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矯正了私有制下的痼疾、彌補了市場失靈。社會保障更是在我國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我國已經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但發展質量還不高,社會保障制度尚不成熟。當務之急是按照黨的二十大精神,將社會保障置于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和走向共同富裕的大局,以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全民共享為出發點,在堅持共建共享、互助共濟的原則下,盡快優化現行各項制度安排,積極穩健地擴大社會保障共享份額,持續加大再分配力度,確保社會保障在高質量、可持續、法治化的軌道上健康發展,最終成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保障。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6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也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重要的目標任務。目前,醫療衛生服務、養老服務、兒童服務、殘疾人服務以及公共文化服務等均還處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狀態,這些領域必須全面加快發展步伐,并在尊重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人口結構變化與流動規律的前提下做好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在快速增加服務供給總量的同時,著力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社區延伸、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群眾傾斜。通過高效精準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加快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均衡布局。
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決定了其無法真正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進程。過往的篇章并不只是揭開了序幕,而是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即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即將跨入高收入國家門檻且追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由此形成的向心力與凝聚力等,這些因素為我國按照黨的二十大確立的戰略部署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中國式現代化是14億多人口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與英國開啟現代化時的千萬量級人口規模和美國領跑現代化時的上億量級人口規模相比,中國式現代化無疑是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最為波瀾壯闊的現代化。我國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8%,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如此巨大人口體量的國家進入現代化,將徹底改寫世界現代化的版圖。在巨量級人口規模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帶領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現在又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起點上,堅定地踏上走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當共同富裕愿景變成現實之時,就是中國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走向成熟之日。能夠讓一個人口規模如此巨大的發展中國家整體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將更加充分地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并非是人類通向現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國道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中國式現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將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獨立自主的國家和民族提供全新的選擇。因此,走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造福世代中國人民的現代化,而且必定為人類現代化貢獻全新的制度文明。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與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研究”〈項目編號:21STA00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