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 刁琳琳
縱覽世界城市網絡體系,倫敦、紐約、東京等城市憑借在全球貿易中的先發優勢,形成以金融、商貿、科教、文創為支撐的國際消費中心。然而,這些城市也存在城市能級偏低導致后續增長乏力、消費業態融合不夠難以滿足新需求、專業人才缺乏制約消費性服務業升級、“大生產、大消費”模式下生產與生活方式物化造成資源過度消耗與環境破壞等突出問題,既制約了城市功能的發揮與釋放,又影響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品質。我們要以此為鑒,辯證地學習和借鑒國外經驗,堅決不走傳統消費中心城市發展的老路,發揮大國首都優勢與首創精神,緊抓“兩區”建設引領消費升級戰略機遇,積極探索一條有別于國內其他試點城市、具有首都鮮明特色的實踐新路。這種新路徑探索需從城市能級、空間場景、消費業態、消費環境四方面入手,不斷完善全方位、一體化的制度政策設計,形成優質消費城市生態系統的“四大支撐”。
城市能級反映一個城市綜合實力及對該城市以外地區的輻射程度,涵蓋市場能級、產業能級、開放能級等方面。國際消費中心是全球化時代高能級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倫敦等老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經驗表明,城市與外部腹域空間鏈接程度越高、經濟縱深發展的場域越寬,運籌資源的能力就越強,在世界城市網絡體系中的位勢能級就越高,高品質消費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影響力、輻射力與競爭力就越強。
基于此,北京首先應在提升城市綜合能級上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打造高級別消費服務市場、高能級消費產業發展平臺和高品質消費供給網絡核心節點。
建強高能級消費市場,培育消費供需高效對接樞紐。在需求側上,北京擁有數量可觀的高收入人群、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以及眾多國際人士,應以促進形成規模龐大、供求多元、創新活躍、拉動力強的綜合性國際消費市場為目標,借鑒世界通行做法,實施國際消費環境優化與消費促進機制強化工程,分階段研究出臺支持性政策,不斷壯大追求新穎性和個性化消費的全球領先用戶規模。在供給側上,北京須統籌國際級、區域級、都市級、社區級等消費空間差異化布局,對標國際頂級地標性商圈,分類分級升級迭代傳統消費服務功能和服務業態;推動消費政策與投資、產業、財政、土地、人才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導資源、資本、技術等投向具有乘數效應的國際戰略通道、產業功能區、社區綜合體、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培育一批新型消費集聚區,實現城市消費供給與需求雙升級。
打造高能級產業體系,夯實產業與消費雙升級的基礎。北京應以產業升級促進消費升級,打通制造業和消費產業的邊界與流程梗阻,促進智能制造與品質消費有機融合,同步厚植北京智造、北京服務優質基因。同時,加快引入具有全球視野和較強品牌運作能力的國際知名商業運營機構,帶動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首創性的國際商業項目落地。
形成高能級區域開放布局,培育高品質消費供給網絡的核心節點。全面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空港、海港、自貿區等口岸協同開放和交通互聯水平,實現國內外資源市場高速接入,聯動周邊省市引育國際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創新區域消費共建共享培育模式。深入探索北京“兩區”建設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相融合的工作機制,催生更多具有鮮明“兩區”特色的新消費業態,形成不可替代的行業性專業服務優勢和區域性文化消費特質。
營造多元消費場景,提高城市生活品質。消費場景是以消費為導向的場景,是舒適性設施、服務或活動等多個元素的系統集成。場景可以是特定場所的特質,如中關村創業場景等,也可以是對特定活動的共同興趣,如時尚潮購場景等。當市民或游客穿行于大街小巷時,無論是步行或騎行,不同場景中其體驗也會不同。比如,路演沙龍的眾創空間,蘊含自我表達精神;時尚人士青睞的高檔餐廳,彰顯時尚魅力;即興演奏的音樂酒吧,呈現迷人氣質;社區生活美學館,充滿睦鄰精神。不同消費場景所蘊含的美學價值與生活方式不同,對人群的吸引力也不同。美國新芝加哥學派場景研究團隊歷時20余年對紐約、洛杉磯、芝加哥、多倫多等38個國際大都市研究后發現,消費場景正在重塑現代城市經濟秩序與社會生活。卓有成效的消費場景能夠吸引人群客流,激發創新,刺激消費。城市對消費場景的持續投資與營造,不僅能夠讓消費空間更具創造性、體驗性和趣味性,激發消費者對城市的情感共鳴和認同,還能夠使傳統商圈煥發新生機、特色街區迸發新活力、公園空間彰顯新魅力,從而有效拓展城市消費空間載體的深度和廣度。
基于此,北京可根據首都城市特質與資源稟賦,順應消費體驗化、美學化、數字化新趨勢,制定《消費場景建設導則》,實施場景優化行動,加快塑造地標商圈潮購場景、特色街區雅集場景、公園生態游憩場景等多樣性城市場景類型,一個個場景串聯與疊加,讓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散步、城市有溫度,讓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更有辨識度。
營造地標商圈潮購場景,突出地點美學的重要性。北京應避免簡單地“堆盆景”“壘大樹”,而是要根據地點美學、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等多維度特征指向,用場景營造思維對消費設施、活動、服務和人群等元素進行系統集成,不論是物理空間建設,還是場景衍生內容拓展,都要注重休閑、社交、學習等功能的復合開發,把潛在需求轉化為真實消費。在推進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提升規劃、建設與運營一體化水平。
營造特色街區雅集場景,注重市井煙火氣存續性。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一座城市的存續,離不開市井煙火氣積淀。在城市中心城區背街小巷更新中,北京應因地制宜植入特色餐館、書店、咖啡館、影劇院、LIVE秀等多樣性消費設施與活動,在提升北京城市慢生活品質的同時,吸引更多年輕人和國際游客駐足,沉浸于京城煙火氣,增強消費空間的豐富度。
營造公園生態游憩場景,引導生態價值向多元價值轉化。北京公園資源極其豐富,可考慮制定“公園+”行動策略,打通生態空間與消費業態之間的互動通道。可借鑒成都做法,探索“公園首店”模式,將公園與百貨商場融合,允許代表性品牌或潮牌在公園開店。通過植入新服務、培育新消費、發展新經濟,把公園變樂園,開啟一個“公園很值錢”的時代,積極探索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多元轉化的體制機制路徑。
當前,隨著收入普遍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消費結構已經開始從滿足生存需要為主的物質消費,逐漸轉向涵蓋休閑、娛樂、旅游、體育、文化、藝術等領域的綜合性消費,消費的新行為、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技術引領、數字賦能、沉浸體驗、服務增效、生態建構等均標定了消費業態聚合、融合發展的走向。國際消費中心建設應瞄準新消費群體社群化、個性化、定制化等新特點,在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補短板的同時,借助大力發展時尚經濟、創意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共享經濟、流量經濟等新經濟形態,促進消費業態提質升級向多樣性與融合化方向發展。
基于此,根據產業發展特點與優勢,北京可在深入推進消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消費資源空間布局、推動傳統消費提質增效的同時,重點培育多元新型消費的形式與載體。
引資引智創新便民服務新業態。引入具備“數智化”技術能力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對社區實體零售店、傳統便民服務企業進行數字化、智慧化賦能,借助發展智能零售柜、智能早餐柜、移動菜柜、智能社區商店等方式,培育一店多能復合業態;通過海量信息采集、深度數據挖掘和用戶行為分析,精細精準對接社區客戶需求,因地制宜發展新式書店、社區會客廳、親子互動體驗店、老年康護站、托育服務站等品質提升類業態。
分層分步培植時尚消費新業態。在時尚轉型上,北京可先定位于快時尚、輕奢主義層面,打造即秀即買與零售體驗聯袂的高端消費新燃點,進而通過走出去、請進來、育自身,逐步構建“快時尚+輕奢主義+經典時尚”的時尚產業體系。走出去,即緊跟國際時尚潮流,向海外推廣北京時尚文化的商業價值,打造“北京時尚”名片;請進來,即大力引進世界頂級時尚品牌和文化創意產業,塑造全球時尚之都;育自身,即融入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元素,培育世界級時尚自主品牌,加快推進時尚行業與文化生態、城市建設的融合發展,實現價值并軌。
全面打造高層次“業態+”競爭新態勢。北京既要挖掘古都文化、民俗文化、京味文化元素,借鑒“植入廣告”理念將其融入創意產品與服務中,圍繞文、商、養、學、閑、情、奇等新興要素做足文章;又要借助“上云用數賦智”行動,①“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指通過構建“政府引導—平臺賦能—龍頭引領—協會服務—機構支撐”的聯合推進機制,鼓勵幫助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培育新經濟發展。其中,“上云”指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務支持政策;“用數”指在更深層次推進大數據的融合運用“;賦智”指加大對企業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別是推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探索傳統消費業態在數字時代的活化模式,在商業零售、旅游休閑、餐飲服務、醫療健康服務、養老服務、教育服務、體育服務、家政服務、嬰幼兒照護服務等領域形成新產業集合。
完善優化現行消費統計體系設計。研究表明,花錢買時尚、買享受、買健康、買輕松等日益成為消費新趨勢,服務性消費在居民消費支出中的比重正持續上升。目前,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為代表的消費統計體系重物質性消費、輕服務性消費,特別是在服務消費部分僅包含餐飲統計,已難以全面、客觀、準確涵蓋消費服務的新內容、新進程、新業態、新模式,亟須將包括教育服務、醫療衛生服務、文化娛樂服務、金融保險服務等在內的消費內容納入,以準確統計各類服務性消費情況。改進和優化現有消費統計體系,是科學構建消費政策的前提和基礎。
打造國際友好型消費環境是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基本要素,其重要性不亞于營商環境的優化。國際友好型消費環境建設內容除包含穩定的政治環境、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良好的社會治安外,還應囊括兼具高水平開放性、包容性以及有利于消費發展的環境和政策支持。在開放性方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不僅需要具備高度開放的貿易與投資環境、相對完備的國際商業規則和法律體系,還需要滿足國際簽證便利、人員往來通達、貨幣兌換和支付便捷等條件。在包容性方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要能夠接納多元文化和消費群體,沒有民族、宗教、性別歧視,國際通用語言的普及應用水平高。在消費政策方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具有健全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放心滿意的消費環境以及合理的稅收激勵措施等。
基于此,北京構建國際友好型消費環境可以從國際化環境、入境消費便利化、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和創業環境營造等方面著手。
加快提升環境國際化水平。實施公共場所國際化標識改造工程,規范設置多語種導視標識標牌;建立多語種的服務呼叫中心,提升市民多語種水平,并探索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快捷消費糾紛處理、緊急醫療救助等機制;加大出租、旅游、住宿等行業人才培訓力度,對標國際先進標準提升服務技能。
積極促進入境消費便利化。完善入境游客在京消費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入境游客消費集中區域設立外幣兌換點,提高游客支付便利性;優化離境退稅服務,加大離境退稅政策宣傳輔導;率先建立入境游客在京消費維權機制,開通入境游客消費維權專用綠色通道。
加快建設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立健全消費領域信用記錄和信用分類監管制度、消費誠信“紅名單”“黑名單”發布機制及信用信息修復制度,加快形成事前告知承諾、事中評估分類、事后聯動獎懲的全過程信用管理模式。
營造國際友好型創業環境。吸引和鼓勵國際人才來京創業,對于北京急需的創新創業人才、服務業專業技能人才,應在收入、繳稅、子女教育、住房和醫療保障等一站式服務方面,提供更加精準的人才引進、柔性流動和激勵機制。
總之,北京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遵循消費時代的快速迭代規律,順應消費主力群體日趨年輕化和消費觀念更加注重“由物向心”的趨勢,緊抓“兩區”建設、國家主場外交活動、國際重大賽事等重要機遇,把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作為主線貫穿始終,堅持消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消費國際化水平,打造具有首都鮮明特色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北京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