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日輝
垃圾分類是社區兩件關鍵小事之一,抓好垃圾分類對于提升基層治理精細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45頁。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不僅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化約束,而且需要激發居民作為垃圾分類主體的責任意識,提升居民在實際行動中的自我效能感和勝任感。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在居民培養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過程中,提升內生動力更為關鍵。積極組織行為學注重研究激發員工自身優勢的方法,強調發揮員工的主體性作用,進而提升組織的整體績效,這一理論可為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提供嶄新的視角。
積極組織行為學興起于21世紀初,是組織行為學科最新的研究領域,由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弗雷德·盧森斯(Fred Luthans)于2002年正式提出,強調對人類心理優勢的開發與管理。
傳統組織行為學將研究重點放在解決管理者和員工之間的機能失調、沖突、工作壓力等問題上,與之有所不同,積極組織行為學更關注員工研究,積極探討激發員工發揮自身優勢的方式方法,以實現提高組織整體績效水平的目的。因此,積極組織行為學被定義為“為提高工作場所績效,從積極導向對人力資源心智能力進行測量、開發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應用科學”。
積極組織行為學建立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基礎之上,但又不同于積極心理學。積極組織行為學側重探討個體方面可以改變的心理狀態,其研究范疇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主觀幸福感、情緒智力等心理特質,具備積極性、獨立性、可測量性、可開發性等基本特征。
按照積極組織行為學的基本觀點,積極心理形成和外顯的原動力是奉獻、無私以及利他主義,這恰恰與政府組織的性質和目標相一致,而發揮積極力量的結果往往是令人愉悅的,可以提升組織成員的工作熱情,消解職業倦怠,促進高質量的人際交往,進而提升組織內人員的幸福感、獲得感。按照這一理論,推行垃圾分類需要關注社區居民個體的積極特征,發揮他們的潛在優勢,對居民在垃圾分類過程中的正確行為進行正向反饋,進而提升整個社區的積極行為,這為進一步推動垃圾分類提供了參考依據。
垃圾分類工作看似民生小事,實則“利民之事,絲發必興”。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兩年以來,北京市在垃圾分類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為:一是堅持黨建引領,垃圾分類治理效能突出。全市7164個社區黨組織充分發揮領導作用,帶動黨員、志愿者百萬人次參與桶前值守,推動垃圾分類常態化。數據顯示,北京市垃圾分類居民知曉率為98%、參與率為90%、準確投放率為85%,家庭廚余垃圾分出量增長11.6倍,可回收物分出量增長46.1%,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增長到37.5%,達到垃圾分類推行20年以來的最好水平。二是強化科技支撐,垃圾分類管理模式漸趨成熟。針對垃圾分類投放、收集、清運、處理等環節,北京市建立6種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建設交投點—中轉站—分揀中心三級回收管理體系,推進“兩網融合”,①“兩網融合”是指將城市環衛系統與再生資源系統有機結合,對生活垃圾投放收集、清運中轉、終端處置業務進行統籌規劃,比如整合統一投放點、整編作業隊伍、共享設施場地等。推進“兩網融合”不僅方便居民分類投放,還有利于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最終實現垃圾分類減量化和資源化。培育現代化的可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開展桶前技防監控和社區微信群試點工作,初步形成全領域覆蓋、全鏈條提升、全過程監督的垃圾分類模式。三是推動多方參與,垃圾分類共建共治局面初步形成。兩年來,北京市垃圾分類工作堅持精治、共治、法治理念,垃圾分類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日益鞏固,1.4萬余家社會組織參與分類行動,開展活動3.8萬次,覆蓋334萬人次,不僅有效拓寬了社會組織參與垃圾分類的渠道,更推動多元主體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者、推動者、受益者,共同繪就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圓”。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北京市垃圾分類工作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項。一是垃圾分類知曉率與實際分類行為存在差異。目前,垃圾分類居民知曉率雖接近100%,但實際分類行為中,部分居民未能做到科學分類,特別是廚余垃圾與其他種類垃圾混裝的情況還普遍存在。此外,對于定時定點投放規定,也有不少市民難以適應,仍舊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隨意投放垃圾。有些中老年居民由于文化程度較低,對于垃圾種類分辨不清,混裝、混投情況時有發生。二是執法人員短缺,執法力量不足。根據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城市管理部門負責垃圾分類的綜合協調、統籌規劃、督促指導和檢查考核工作。但實際上,城市管理部門工作職責較多,基本處于滿負荷運轉狀態,有時甚至要超負荷運轉,在不能大幅增加人力的情況下,城市管理部門難以持續加大垃圾分類工作的監管力度。三是執法取證難,成本高。從垃圾分類全過程看,違法行為大都發生在分類投放環節,對于這一類違法行為,普遍存在取證難問題。一方面,城管執法人員由于工作安排,難以做到24小時值守垃圾分類設施;另一方面,部分物業企業受場地、資金條件所限,監控設備投入不足,對違法行為難以提供有力證據,導致無法確定違法當事人。
推行垃圾分類難在習慣養成。習慣難以養成的底層邏輯是居民內生動力不強,具體表現為居民不能科學分類。積極組織行為學強調對人性積極面進行研究,認為個體的積極特征、積極狀態和積極行為具有重要價值,需要培養和調動人性中固有的力量,從而促進個體和組織健康發展。當前,在垃圾分類過程中,個體能動性的調動不足,社區共同體意識不強,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氛圍尚未形成,這些問題給積極組織行為學在垃圾分類實踐中的應用提供了實驗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62頁。基于積極組織行為學的視角,發揮主體優勢,推動垃圾分類習慣養成,重點是要強化自我效能感、強化社區意識和強化社區動員,將垃圾分類的種子種在每個人的心里。
強化自我效能感,垃圾分類人人能行。自我效能感作為積極優勢發揮作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機制,是個體開展認知行動的重要參考指標。居民對于垃圾分類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源于對垃圾分類知識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在不了解垃圾分類知識和方法的情況下,居民無法進行有效分類,挫敗感多于勝任感,進而缺少進行分類的行動力。如果居民正確的垃圾分類行為持續得到正向反饋,達到其對垃圾分類行為結果的良好預期,居民內心的勝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就會不斷增強,最終內化為樂觀的認知特性,落實為自覺行動。提升居民垃圾分類的自我效能感,可從兩個關鍵點入手。一是通過宣傳教育,讓居民會分。社區應為居民提供分類行為的參考規范和標準以及垃圾分類的最新信息和實踐知識,從組織內部不斷示范、引導和強化個體的垃圾分類行為。社區還可在內部選樹垃圾分類榜樣,發揮“領頭羊”的示范帶動作用,讓居民實實在在看見垃圾分類的預期效果,并通過分享經驗、模仿行為、替代強化等方式,豐富居民垃圾分類的知識和方法,強化行為自信,最終增強居民對于垃圾分類行動和結果的主觀控制感。社區內的社會組織應發揮其專業力量,通過對居民進行長期培養和教育,將垃圾分類內容轉化為社區居民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將他律變為自律,讓社區居民在參與垃圾分類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讓居民愿分。社區垃圾分類設施的布局及其變化對于居民實施垃圾分類具有重要影響。社區應詳細規劃垃圾分類設施的空間布局,對垃圾分類系統進行一體化布局和多功能性設計,讓垃圾分類觸手可及;應合理設置垃圾分類設施的地點和數量,既方便居民在最短距離內投放垃圾,又避免過多人在同一時間使用同一設施。此外,通過增設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欄,建立社區垃圾分類組織,提供及時即時清運服務等措施,不斷完善垃圾分類服務體系,也能夠提升居民垃圾分類的自我效能感。
強化社區意識,垃圾分類人人有責。社區屬于大家,美好環境大家共享。社區建設沒有旁觀者,誰都不是局外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屬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②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3月21日,第2版。垃圾分類作為社區合作治理的主要項目,需要凝聚社區各方力量。同樣,在推行垃圾分類、建設美好家園的進程中,每一個人都責無旁貸。從積極組織行為學的角度來看,需要挖掘社區居民的主體優勢,增強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增強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推動居民垃圾分類習慣養成,理念先行。強化居民社區意識,將垃圾分類內化成自覺行動,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積極構建社區治理共同體。垃圾分類是居民參與社區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人人都應在垃圾分類活動中踐行作為社區治理主體的責任與擔當。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需要社區居民摒棄看客心態、依賴意識等落后觀念,增強自覺參與意識、責任擔當意識。二是要發揮社區黨組織的引領示范作用。良好行為的養成需要正確引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區治理得好不好,關鍵在基層黨組織、在廣大黨員,要把基層黨組織這個戰斗堡壘建得更強,發揮社區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把社區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在辦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煩心事中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①《習近平在青海考察時強調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化改革開放 深入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1年6月10日,第1版。社區黨組織越是堅強有力,社區環境治理就越有成效。在垃圾分類這一關鍵小事上,社區黨組織理應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倡導“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形成示范效應,推動居民與社區同向同行,促進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社區黨組織應將居民的關注點作為社區工作的著力點,在推進垃圾分類這一關鍵小事上,引導居民積極參與,讓居民成為建設社區治理共同體的最大受益者、最積極參與者和最終評判者,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強化社區動員,垃圾分類人人盡責。垃圾分類看起來是社區小事,但從來不是單方面的行動,而是所有相關主體通過有效整合形成合力的過程,是全民參與的“大合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揮社會各方面作用,激發全社會活力,群眾的事同群眾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參與。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37頁。推進垃圾分類,需要優化社區動員機制,提升社區動員能力,在“我能行”“我有責”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垃圾分類人人盡責的意識。增強垃圾分類人人盡責的意識,關鍵是要將垃圾分類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一是要在社會動員中賦予居民日常行動的意義,將生活化的行為提升為參與社區建設和治理的重要行動。要完善健全激勵機制,諸如實施積分換購制度,肯定居民為社區垃圾分類工作做出的努力,目的是以鼓勵的方式將垃圾分類從強制性行為轉變成可實現的自覺行為,使居民在積極心理狀態中強化垃圾分類意愿,在人人盡責、人人快樂的狀態下達成垃圾分類的目標。二是要在社區治理、垃圾分類與居民之間建立有效鏈接。社區治理,既是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眾感知公共服務效能和溫度的“神經末梢”。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起社區與居民之間的連心橋至關重要。要開展廣泛且深入的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和動員,幫助居民掌握垃圾分類技巧,鼓勵居民了解、參與和監督垃圾分類、清運、處理的各個環節,向居民及時反饋社區垃圾分類處理結果,讓居民人人看到盡責的效果,從而提升環保意識和責任意識。三是構筑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文明新風。氛圍和文化建設能夠對社區居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要在社區生活中,積極營造垃圾分類光榮、亂分或不分可恥的氛圍,提升居民盡責的光榮感與成就感,通過環境烘托、選樹典型等方式,從客觀上激發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情緒,最終促進垃圾分類習慣養成,在潛移默化中將垃圾分類變成一種生活新時尚。
(本文是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論述研究”〈項目編號:21LLSMA05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