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英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北京東城,中軸線縱貫南北,串聯百年古都風韻;大運河綿延流淌,賡續千年中華文脈。這里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核心承載區,也是首都四個文化魅力集中所在地之一。在這里,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相互滲透、融合發展,歷史傳承與現代創新交相輝映、共譜華章。文化強區是東城一以貫之的發展戰略。多年來,東城區堅持“崇文爭先”理念,將“崇文”作為發展的實施路徑,以“爭先”作為發展的價值目標,堅持文化賦能,走出了一條以文化為根基、為底色、為驅動的城市創新發展之路,實現百姓崇文禮敬、老城煥發新生。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東城區的一張金名片。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說:“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①《習近平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5月19日,第7版。為詮釋好核心區職責使命,東城區大力傳承歷史文脈,加強老城整體保護和街區更新,活化利用厚重的文化積淀,努力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重塑壯美空間秩序。著名的北京中軸線是一條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長、保存最完整且歷史悠久的城市軸線,其全長7.8公里,南起永定門,貫穿古都北京的外城、內城、皇城、宮城,直達北端的鐘鼓樓。梁思成曾說,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近年來,東城區以中軸線申遺為契機,先后完成社稷壇、太廟、皇史宬等一批重點文物騰退,完成鐘鼓樓保護修繕和北大紅樓周邊綜合整治。依托轄區內的中軸線周邊文化資源,策劃舉辦“中軸線上”系列文化活動,通過永定門光影秀等活動生動講述中軸故事,為這條古老的城市之軸注入新的生機活力。
加強老城整體保護。如果說中軸線是北京的脊梁,那么老街、胡同、四合院便構成了北京獨有的城市肌理。為此,東城區持續推進對歷史建筑、城市水系和傳統四合院民居的整體保護,實現歷史文化街區成片保護、有機更新,讓老胡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重現“水穿街巷、綠樹成蔭”的玉河故道風光,守住老城文脈、肌理、底色和氣質。以繡花功夫完成崇雍大街整治提升,再現“文風京韻、大市銀街”的古都風貌。整修道路、拆除違建、美化文化墻,全面完成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史家胡同、東四四條等9條胡同入選“北京最美街巷”。打造一批批美麗院落,讓老街坊住上古樸雅致的院落,擁抱和諧宜居的生活。
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東城區著力構建“1+3”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開放曹雪芹故居紀念館,讓“蒜市口十七間半”重現“紅樓一夢”,推動皇史宬開放利用,推進智化寺京音樂展示傳播,將比利時使館舊址打造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對區級58處文物進行全方位體檢,為文物保護提供了數據支撐。打響“會館有戲”品牌,用沉浸式演藝活動激活會館文化,相繼發布《關于進一步煥發東城區會館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東城區煥發會館文化活力合作項目征集公告》,進一步推進會館舊址的傳承保護與創新利用。創新開展北京古建音樂季,用音樂奏響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美好序章。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愈發呈現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為了讓文化浸潤城市每一個角落,滋養百姓精神生活,東城區在高質量建設、運營公共文化設施,高水平打造文化品牌等方面開展一系列積極探索。
公共文化空間星羅棋布。東城區不斷優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劇場、書店等城市文化地標林立。東城區域內共有劇場40個,占全市藝術類劇場總數量近三分之一,不僅有首都劇場這樣的國內一流劇場,還有國話先鋒、吉祥戲院等特色鮮明的小劇場以及南陽共享際、美后肆時等集書店、咖啡廳、文化活動中心于一體的綜合性劇場。8個大型書城、近180家實體書店、5條慢生活書店探訪路線織密著東城的城市閱讀網絡,萬人擁有實體書店達到2.51家。2021年,東城區出臺全市首個引導支持實體書店進商場、進樓宇、進社區、進園區的四進政策,綜合實施4類19項具體扶持措施,把實體書店打造成為城市的文化會客廳。戲劇之城、書香之城、博物館之城、非遺之城、中醫藥文化之城——東城區重點推進“五城”建設,構建“一軸、兩區、五帶、五城”的文化功能格局。
公共文化服務推陳更新。在美術館后街40號一處名為美后肆時的四合院里,各式傳統的、新潮的文化活動持續面向市民開放。這里原是地鐵8號線盾構工程用地,2019年工程騰退后,被改造為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也是老城區最大的市民活動空間,每年接連不斷開展上千場活動,為老胡同帶來全新文化氣息。近年來,東城區不斷加大文化領域供給側改革,實施“1+6”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全過程管理,在全市率先建成覆蓋均勻、便捷高效的十分鐘文化圈,打造了一批以美后肆時、27號院、角樓圖書館為代表的高品質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2022年7月,《東城區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全過程管理辦法》發布,這標志著東城區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工作已經升級到4.0階段,通過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系統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全過程管理、創新性發展,開啟首善之區公共文化創新發展新篇章。
文化品牌活動惠及于民。東城區以全覆蓋、高品質、多元化標準持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出眾多東城特色文化品牌活動,讓市民文化生活有滋有味。巴黎左岸、倫敦南岸,這些不僅是地理概念,也是法國、英國首都的區域文商旅品牌。在首都北京,同樣也有一個正在逐漸被越來越多人熟知的品牌故宮以東。故宮以東是東城區整合區域文商旅資源,塑造區域文旅品牌的積極探索,匯集首都劇場、嘉德藝術中心等文化地標,展現“文化金三角”的歷史積淀與創新活力,為市民提供別具風味的文化體驗。同樣可稱為文化東城名片的還有北京文化論壇、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等生發在東城的文化品牌活動。首屆北京文化論壇廣邀文化名家,共享文化發展新理念,共議文化改革新趨勢,共商文化建設新思路。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9屆大學生電影節青春之夜榮譽盛典在龍潭中湖公園舉辦,東城區與北京師范大學以此為契機,探索形成校地合作新模式。跨界式中國兒童戲劇節、沉浸式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等一系列戲劇品牌活動好戲連臺,讓文化惠及于民。
近年來,東城區立足“一主三副”文化產業格局,持續打通文化鏈與價值鏈的連接,以科技賦能、以金融加速,培育“文化+”新模式新業態,努力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完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東城區以優良政策耕耘文化產業沃土,推動北京市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發展的若干措施》,24條先行先試政策支持文化證券、文化產業相關保險、文化企業股權轉讓平臺等以試點方式開展文化金融項目。出臺《東城區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導則》,助力打造更多運營規范、特色鮮明、產業聚集度高的文化產業園區。啟動文化企業專項扶持計劃“文菁計劃”,通過資金獎勵、項目補助、金融配套服務等方式,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文化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扶持措施,形成總規模10億元、首期規模4億元的文菁文化+產業基金,重點關注文化和高新技術驅動的文化創意經濟和文化消費領域,助力文化產業高效發展。2021年,全區文化產業累計實現收入1436.3億元,同比增長11.9%,文化產業收入規模和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激發文化產業發展動能。2022年9月13日,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服務中心在雪蓮·亮點文創園正式揭牌,將通過搭建“1+6”服務功能體系,打造文化金融生態圈,這是東城區推動文化金融進一步創新發展的重要實踐。作為全國首批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創建地區之一,東城區成立文化投資聯盟,在全國率先成立3家示范區銀行支行,認定8家文化金融專營機構,發布“文化英才貸”“文創貸”等文化金融創新產品,實現北京“文創板”落戶東城,形成“文化+金融”的東城模式。2021年,東城區獲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2022年又推出《東城區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實施方案》,以加速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為根本,全力建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歷史文脈與文化創意相得益彰、文化產業與文化貿易相互促進的國家文化出口基地。
拓展文化產業承載空間。美術館后街77號曾是北京膠印廠所在地,如今已建成為77文創園。77劇場是園區最受歡迎的文化亮點之一,該劇場在原有廠房車間、倉庫的建筑結構基礎上改造而成,每年吸引大批創作資源、演出資源、文化精英團隊向園區聚集,上演備受年輕人喜愛的先鋒話劇和脫口秀表演,打造城市更新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新樣本。近年來,東城區積極利用老舊廠房等疏解騰退空間建設文化產業園區,以城市針灸方式推動胡同里的創意工廠空間拓展及升級改造,隆福寺文創園、城市空間1921文化產業園等相繼開園,隨形就勢打造產業類聚的文巷。
走進文化東城,游歷中軸線上,感受書香之城的人文魅力;漫步隆福街巷,暢享大戲東望的戲劇盛宴;品一味故宮以東下午茶、賞一曲會館有戲京腔京韻,感受國風靜巷、雅集流韻的老城生活,體驗“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體”的整體城市意象。在東城,文化處處可見、可感、可享,浸潤著百姓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