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劍鋒
(中鐵建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43)
可持續發展戰略最早是在2011 年正式提出,而后在可持續建設道路中力求到2030 年縮小國際經濟差距,立足于實現經濟持久增長,優化生活條件。裝配式建筑產業作為建筑產業新類型,若建立完整的產業發展體系,可在整合組織力量基礎上提高整體利潤,以便消除行業發展風險。因此,應當依據產業鏈形成機制,出具對應的發展規劃,以期在產業鏈機制助力下推動建筑領域良性運作。
裝配式建筑是建筑行業中較為新穎的建筑類型,其采用預制構件建設建筑物,而后直接將預制構件運輸到施工現場,通過現場拼裝來提高施工效率,具體可使用預制外墻板、預制疊合陽臺板以及預制PCF 板作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在配件生產工廠完成對構件的加工操作,無論是配件規格、形態還是其他參數,都可在工廠內加工而成,裝配式建筑設計如圖1 所示。而裝配式建筑產業鏈是指由參與裝配式建筑建造項目相關產業形成的完整鏈條,結合相關研究可歸納出以下兩點顯著的特點。

圖1 裝配式建筑設計
(1)廣闊的提升空間。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因存在密切的供銷合作關系,更易具有優良的建造率提升前景。依據《“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要求到2025 年我國新建建筑物中至少有30%屬于裝配式建筑。在政策導向下,裝配式建筑產業主體將依托政策內容提高對裝配式建筑項目的投入力度。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在2018 年已成功建設1.9 億m2裝配式建筑,占比率為9%。相比歐美國家,我國裝配式建筑建設仍有較高的可拓展性。為趕超美國70%的建造率,我國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將實現高速發展。同時,在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發展階段,更多建筑物開始應用預制混凝土結構,就目前鋼結構建造情況而言,有5%的建筑物應用預制鋼結構。面對如此小的開發率,表明預制構件的開發空間更大。
(2)低成本與經濟性。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的發展多涉及成本問題,相關企業要想提高自身效益,應從成本層面進行有力控制。而在建筑領域中本身材料價格波動不大,且材料造價雖然占比率達到65%,但這并不是引起高造價建筑工程的唯一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工費上漲,作為建筑領域發展中影響較大的經濟性因素,若能推進產業鏈發展,可縮減現場人工費用,無論是運輸成本還是安裝成本,都能利用產業鏈長期合作達到省本目的。
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在其發展中具有完善的組成結構,這也是形成產業鏈的基礎單元。通常情況下,其結構呈現如圖2 所示的發展規律。產業鏈中的上游產業指負責材料生產、土地開發以及模具加工等業務的供應企業;中游則以建筑設計、融投資管理、運營管理為主導的生產企業;下游企業泛指提供銷售服務的房地產銷售方與物業管理單位。經過各企業的緊密合作,協調供需關系,促進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1]。

圖2 裝配式建筑產業鏈構成結構分布
建筑主體多涵蓋復雜結構,相比于傳統建筑來說,裝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較高,但其在實際建設與使用期間所產生的資源消耗量較少,具有較為明顯的可持續發展性質,可將裝配式建筑投資視作可逐步回收的投資項目。從這一角度分析,不能將裝配式建筑簡單地定義為高成本建筑,依托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的構建,可有效降低相應企業的生產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具體分析如下:①降低生產成本。綠色建材的采購成本、運輸成本、廢料后期處理成本作為裝配式建筑的主要生產成本內容,在裝配式建筑產業鏈中,綠色建材可由廢料經過回收利用,且在產業鏈內各個企業信息資源共享條件下,其運輸成本保持在較低水平。②降低交易成本。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的形成使得各個企業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關系,從而降低了履約成本[2]。建筑墻體結構樣式如圖3 所示。

圖3 建筑墻體結構樣式
對于裝配式建筑企業而言,在進行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的構建實踐中,主要以效益充當動力支持,即使裝配式建筑的前期投資額普遍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但是受到可持續建設背景下聚集效益、增量效益的影響,總效益水平也能達到高水平范疇,從而推動了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的形成與完善。
(1)聚集效益。市場機會的增加、人才聚集、技術與知識加速交流傳播為裝配式建筑產業鏈聚集效益所顯現出的主要表現,當加入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內的企業數量持續增加時,聚集效益也隨之增高。
(2)增量效益。資源效益、后期維護成本的降低、回收效益以及宏觀經濟效益的增加為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增量效益所顯現出的主要表現,能夠帶來較為理想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就當前建筑產業環境的發展情況來看,受環保政策以及金融政策展開進度的影響,相關法律內容日漸完善,由此加速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的逐步形成。為了切實迎合相關環保、金融政策導向要求,建筑企業紛紛將目光放在綠色、環保效能突出的裝配式建筑項目上。與之相對應的是,建筑企業及相關企業也將主動加入裝配式建筑產業鏈,或是合力構建裝配式建筑產業鏈,以此實現產業鏈綠色發展[3]。
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包含在企業組織結構的范疇內,對于企業而言,主要依托建設活動以及自然生產系統,實現對各類資源與信息的獲取,促使有序結構保持在不平衡狀態。對于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系統而言,由于其中所涉及的鏈條企業需要持續進行信息交流與共享,致使長時間在保持快速變化的狀態下,趨于新平衡臨界點的達成,整個系統有望轉入有序狀態,實現對結構順序的持續性改善。
為推動裝配式建筑產業鏈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應依托上述形成機制明確發展方向。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從產業合作中選擇最優的合作伙伴。因上游產業對應的中游產業具有突出的雙向選擇性,若合作伙伴無法為其提供效益保障,或者在成本支付方面難以留取充足的利潤空間,不但容易削弱產業鏈形成力量,而且還會出現產業鏈斷裂后果,導致該企業最終被排擠到產業鏈之外。因此,可以借助下述兩個方法擇優選取產業鏈合作伙伴。
(1)應用客觀評定法。塔吊設備租賃企業與建筑施工企業之間的合作是產業鏈中的重要部分,在相互選擇合作企業時,應從內外兩個層面展開客觀評價,采用評分法選擇與得分高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如按照4:1 的比例確定內在與外在評價權重。內在評價中以企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運營管理能力、財務狀況、創新能力、服務質量打分,其權重配比為3:3:4:5:5。外在評價中以企業文化、環境、信譽度為主,評價權重為3:3:4。在施工方租賃塔吊設備時,可圍繞相關指標對有合作意向的租賃方進行評估,以便建立更持久的產業鏈共贏關聯[4]。
(2)應用層次分析法。在研發、設計、生產、施工以及運營管理等鏈條中,為保證各產業鏈合作主體保持協調關系,還可運用層次分析法建立評估矩陣,如圖4 所示。通過矩陣分析算法求取最占優勢的合作企業。此方法應注意聽取技術人員的權威建議,保證層次分析程序運行中給出可靠的評估信息。

圖4 層次分析法層級分布
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的形成還會受產業耦合度影響,為深化形成機制,應當進一步提升組織協作力。相關研究表明,產業鏈之間的組織關系最常見的是串聯關系,即某企業無法供應材料,將直接干擾施工方甚至是銷售方生產進度,進而阻礙產業鏈發展。因此,應從分支設計上強化組織協作力,采用“多對多”的合作關系,抑制產業壟斷現象,即在產業鏈發展中提前預留帶有“備份”功能的合作企業。例如,在租賃塔吊設備時,若某租賃企業出于利潤小或其他原因無法為施工方供應塔吊設備,施工方則可以轉向同鏈條企業進行合作,以便在多方協作下始終保持產業鏈組織的均衡關系,不因“一家獨大”而擾亂產業鏈市場秩序,也不會影響同鏈條企業的競爭地位,可依靠短期或長期協議鞏固合作關系[5]。
3.3.1 政策引導力
為提升產業鏈發展穩定性,應注重政策導向。因產業鏈中的關聯企業需在政策引導下調整發展方向,不僅能夠突顯政策的引導作用,也有利于促進產業鏈可持續發展,始終遵循政策標準落實企業改革舉措,具體包含稅收政策等金融政策。例如,在“營改增”政策引導下,產業鏈中裝配式建筑項目的參與方,需加強增值稅科學籌劃,注重簡易計稅法的靈活應用,便于通過減輕稅務壓力來夯實競爭資本,以防因繁重稅負致使企業可用資金流量減少和缺少投入新建裝配式建筑項目中的資金。因此,當地政府應加強政策解讀,安排產業鏈中的各企業積極參與政策引導活動,從中尋求政策支持。
3.3.2 品牌引導力
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應建立特色品牌,以此為新形成的鏈條企業提供指引作用。以預制鋼結構為例,可充分展現鴻路鋼構、精工鋼構等龍頭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實效作用。因此,助力龍頭企業在鋼結構產品領域設立特色品牌,可依托品牌效應提升產業鏈形成緊密性。
綜上所述,基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若能依托產業鏈形成機制開拓產業鏈并壯大建設空間,既能提高效益水平,又能增強成本控制力,充分汲取產業組織力量的前提下改善外界發展條件。對此,應從合作伙伴、組織協作力、產業引導力等方面深化產業鏈形成機制,踐行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我國建筑產業的未來發展提供有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