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李菲菲 鄭璐璐 李麗霞 何衛芳
乳腺癌是發生于乳腺上皮或導管上皮的惡性腫瘤,屬于女性群體的常見疾病[1-2]。目前,臨床治療乳腺癌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但部分患者術后會存在復發情況[3-4]。然而,疾病復發會讓患者出現明顯的恐懼心理,使其生活質量降低,對其身心十分不利。癌癥復發恐懼主要是指患者對惡性腫瘤組織復發、進展或轉移的恐懼,此時其心理負擔明顯加重,若不加以干預,則會給患者帶來負面影響[5]。本研究針對青年乳腺癌患者,調查分析癌癥復發恐懼影響因素,為制定家庭干預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11月醫院接收的128例青年乳腺癌患者作為調查對象,根據患者有無癌癥復發恐懼分為發生組59例和未發生組69例。納入條件:所有患者均均為女性,并經手術病理證實為乳腺癌;年齡18~45歲內;臨床資料完整者;患者及其家屬對此次研究均知情,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存在嚴重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者;存在聽說讀寫障礙者。本研究經由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一般資料調查問卷:為本院自行設計,內容包括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狀態、家庭人均月收入、疾病分期、居住地區、有無宗教信仰、病程。
(2)癌癥患者恐懼疾病進展簡化量表(FOPQ-SF)[6]:主要由患者自評,內容包括生理健康、社會家庭兩個維度,共12個條目,總分為12~60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癌癥復發恐懼水平越高。
(3)疾病不確定感量表(MUIS)[7]:該量表內容包括不明確性、復雜性、信息缺乏和不可預測,共32個條目,總分為32~160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對疾病的不確定感越強。
(4)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8]:內容包括焦慮心境、緊張、害怕、失眠、認知功能、抑郁心境、軀體性焦慮等,分值為0~56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焦慮癥狀越嚴重。
(5)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9]:評估內容有抑郁情緒、有罪感、自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精神焦慮、軀體性焦慮、全身癥狀、體重減輕等,分值≥8分說明患者存在抑郁癥狀。
(6)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10]:該量表主要評估個體對社會支持的主觀體驗,內容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他人支持3個維度,共12個條目,總分為12~84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社會支持水平越高。
調查人員均進行調查問卷及量表統一培訓,在調查時,由調查人員采用統一指導語言向患者介紹量表內容、調查目的及意義,使患者認真配合完成調查。所有問卷、量表均為當場發放填寫、當場回收。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乳腺癌患者癌癥復發恐懼發生組與未發生組的年齡、職業狀態、疾病分期、居住地區、宗教信仰、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的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乳腺癌患者癌癥復發恐懼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續表
兩組的MU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發生組的HAMA、HAMD評分均高于未發生組,其PSSS評分低于未發生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MUIS、HAMA、HAMD、PSSS評分比較(分)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文化程度低、已婚、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焦慮抑郁、社會支持低是青年乳腺癌患者癌癥復發恐懼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乳腺癌患者癌癥復發恐懼影響因素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
近年來,隨著女性的生活、工作壓力不斷增加,使得乳腺癌發生日趨于年輕化,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人數也越來越多[11-12]。一般情況下,癌癥的發生已給患者的生理、心理帶來較大應激反應,若在接受治療后患者出現復發、進展或轉移情況,則會再次給患者的帶來創傷,極易引起恐懼情緒[13]。本研究顯示,經FOP-Q-SF調查顯示,128例患者共有59例出現癌癥復發恐懼,發生率為46.09%。由此可見,癌癥復發恐懼在青年乳腺癌患者中較為常見。
本研究中經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文化程度低、已婚、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焦慮抑郁、社會支持低是青年乳腺癌患者癌癥復發恐懼的獨立危險因素。具備良好的知識水平、健康素養能有效提高患者應對疾病的能力。對于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其對乳腺癌的認知有限,且并不會通過多途徑獲取乳腺癌的相關知識和治療信息,對乳腺癌盲目恐懼。若在治療后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出現復發,則更易于出現恐懼[14]。已婚是癌癥復發恐懼的較大危險因素,這可能與已婚患者將家庭作為生活的全部,使其對死亡的恐懼更為強烈有關。同時,癌癥復發后,患者會認為疾病已難以治愈,會過度擔憂家庭、孩子,進而誘發恐懼。患者的家庭經濟狀況決定著患者的治療方案選擇。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乳腺癌的治療方案越來越多,而經濟條件較好的患者會選擇更優的治療方案,這不僅能確保治療效果,還能增加患者的康復信心。但對于經濟狀況較差的患者,往往會因經濟原因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導致腫瘤組織復發、進展、轉移概率較高,進而誘發其恐懼情緒[15]。在青年乳腺癌患者中,焦慮、抑郁是常見的心理問題。若患者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郁癥狀,臨床治療則會存在更明顯的擔憂、恐懼,尤其是對癌癥復發,其恐懼情緒會更強烈。良好的社會支持能有效提高患者應對疾病能力,并減輕其心理負擔[16]。若患者的社會支持水平低,則難以獲得良好的精神支持,無法釋放心理壓力,癌癥復發的又一次打擊,則會導致患者出現明顯的恐懼。
本研究中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均為已婚,且已婚為癌癥復發恐懼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因此,在臨床開展健康宣教時,要求患者及其配偶共同參與,宣教內容包括義乳佩戴、形象設計、性生活恢復及心理干預等。護理人員需指導夫妻進行互相表露,一方表露時另一方反應性傾聽。通過夫妻雙方表露來促使患者表達對癌癥復發的擔憂、恐懼,促進其情緒排解;同時,通過配偶的心理支持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醫院需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內部及外部資源,以通過良好的社會支持來提高患者的心理調節能力。針對于未婚患者,需指導患者家屬、親戚、朋友等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以幫助患者樹立信心,使其勇敢面對疾病,并逐步恢復情感。同時,鼓勵患者打開心扉,多與親人、朋友進行雙向溝通交流,使患者的癌癥復發恐懼嚴重程度降低。指導患者利用醫療保險、社會愛心組織等社會支持資源來緩解自身的經濟壓力,使其心理、經濟負擔減輕,進而預防、減輕癌癥復發恐懼。
綜上所述,在青年乳腺癌患者中,癌癥復發恐懼發生率較高,文化程度低、已婚、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焦慮抑郁、社會支持低是癌癥復發恐懼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應積極根據上述因素進行家庭干預,以降低癌癥復發恐懼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