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的人數不斷增加[1],有大量的研究發現,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不容樂觀,如何防治糖尿病已成為目前醫護人員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2]。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對控制血糖具有良好的效果,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宣教,可以提升其自我管理水平,使患者認識到自身積極參與疾病管理的重要性,提升信念,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態度,最終使病情向好的方向發展[3]。自我效能是指患者對完成某一領域所具備的信念,也是預測慢性疾病行為改變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自我效能可以使患者做出正確的決策[4]。知信行理論模式,是指用個人的信念和知識影響患者的行為,最終作出改變,這種理論也被運用在多種疾病的健康宣教和護理中[5]。近幾年知信行模式在多個領域被廣泛運用,在慢性病的管理中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本次研究主要探討知信行護理干預模式對T2DM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醫院收治的T2DM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均符合T2DM的診斷標準;目前神志清晰,可以配合參與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較好地配合護理人員完成本次研究。排除條件:合并其他特殊糖尿病;合并有其他嚴重慢性疾病或消耗性疾病;中途退出研究,臨床資料不完整。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患者男26例,女14例;年齡40~70 歲,平均年齡 60.9±2.5歲;觀察組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41~70 歲,平均年齡 61.6±3.1 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的患者為常規的護理干預模式,觀察組的患者則采用知信行護理干預模式,主要的內容如下:
(1)認知方面:在患者護理期間由床位護士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心理特點及認知能力,根據評估的結果,結合糖尿病的特點、降糖藥物的用量用法、胰島素的用法保存等,采用多種形式的健康宣教,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包括圖片、視頻、集體探討、講座等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在健康宣教時,也要向患者強調正規用藥的重要性,提升患者對按時服藥的依從性。
(2)態度方面:在患者護理期間,要對患者的態度進行合理的引導,給予鼓勵,表揚其做得好的方面,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強化患者堅持規律治療,按時復診的信心。要與患者家屬積極溝通,使其幫助患者端正自身的態度,幫助患者制定合理的護理措施,部分老年患者如果記憶力較差,可以幫助患者設定鬧鐘等提醒患者服藥,如果患者常常無法明確是否服藥,可以指導患者記錄服藥日記,防止出現漏服或誤服的現象,另外在患者護理期間也要積極觀察患者的態度轉變,對其錯誤的觀念和不合理的操作進行糾正,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態度觀念。
(3)行為方面:要將患者的干預措施落實到行為的改變上,在患者接受護理期間要幫助患者規律服藥,建立起良好的作息用藥習慣,每天按時記錄用藥的次數,指導患者家屬觀察患者出現的輕微變化,明確患者依從性下降出現的原因,并認真分析改進護理措施,使其更加符合患者的需求,促進患者行為的改變,可以與患者家屬共同采用播放視頻等方式進行糖尿病的相關指導,增強患者對糖尿病的健康行為的了解。
(4)加強隨訪:患者出院后也要加強的隨訪,隨時評估患者對疾病的了解、自身的態度以及是否做出良好的健康行為。可采用電話隨訪、微信隨訪或者上門隨訪的方式,在居家上門隨訪時,可以查閱患者的服藥日記,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漏服的現象,再次評估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隨后對患者的護理措施和用藥做出調整,幫助患者進一步控制血糖。
(1)血糖的控制效果: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
(2)自我管理行為:采用護理能力量表(ESCA)評估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6],其包括4個方面內容,總分為170分,分數越高表示自我護理能力越強。
(3)依從性:采用Morisky服藥依從性量表評估患者的治療依從性[7],該量表共包含8個項目,總分為8分,本次研究認為6分以下為依從性差,6~7分依從性良,7到8分為依從性優,護理依從率=(優+良)/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水準 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通過采用知信行護理模式后,其血糖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觀察組較對照組患者控制得好,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通過采用知信行護理模式,其自我管理行為優于對照組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患者采用知信行護理模式后,依從性差的人數僅為1人,而對照組依從性差的人數為6人,其總體的依從率照組低于觀察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的依從性
糖尿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8],而糖尿病的患者常常合并高血壓,兩種慢性疾病共同作用互相影響,不僅會加速各自的進展,同時還容易導致各類心血管疾病,及時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十分重要。根據近年來的研究數據發現[9],糖尿病的發病率呈現出明顯增長的趨勢,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由于糖尿病需要長期治療,在治療同時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同時改善預后。由于長時間的服藥和治療,復診時患者在病程中會出現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影響患者依從性,從而影響治療效果[10]。知信行行為模式,是通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使患者產生良好的健康信念,進而產生主動的健康行為的過程[11]。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過程中,采用知信行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指標,幫助患者控制血糖,主要原因是在本次的研究護理中與常規的護理不同,通過采用知信行模式加強對患者的宣教和心理護理,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在宣教過程中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知識水平,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提升其治療的信心,癥狀改善良好,也進一步提升了患者的依從性。
通過大數據調查發現[12],能真正定期監測血糖的患者很少,而能真正控制飲食按時服藥的患者也很少,為此將知識和態度轉最終轉變成行為,是一個較為困難和漫長的過程,要對患者進行長時期的護理監督,采用良好的健康干預措施,促使患者行為轉變,從而有效控制血糖,提升生活質量。自我效能是反映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重要指標[13],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自我效能優于對照組,主要原因是觀察組的患者其自我效能越強可以科學地對待疾病,積極調整自身的態度,適應生活,相信自身的能力,這也表明通過對觀察組患者采用知信行行為管理模式對患者自我管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助于增強患者的信心和堅韌性,減輕不良情緒,幫助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從而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知信行理論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首先是使患者樹立正確的認知,隨后建立起良好的態度與正確的信念,最終形成有利于患者預后的健康行為[14]。有學者認為,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提供正確的健康宣教,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科學指導其行為,減輕其心理負擔,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是護理過程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對患者的健康信念、認同觀、行為等多個方面進行有效的干預,最終發生行為的改變,取得更為實際的效果。本次研究通過對患者采用知信行行為管理模式,將知識信念轉變成行為改變,健康宣教方式更為靈活和多樣,提供了多種宣教方式,并對老年患者進行了有效的隨訪,另外加強了健康宣教的力度,建立了正確的信念和態度,從而建立起飲食和運動以及按時服藥的觀念,在這種情況下才有可能保持良好的健康行為,另外對患者進行護理時也需要結合患者家屬的力量,本次研究通過對患者家屬進行宣教,指導家屬督促患者服藥,監督患者的日常行為,從而有效做到控制血糖。
總之,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知信行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強化其自我管理行為,最終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小,未發現對患者治療依從性有影響,因此基于知信行模式的護理干預對糖尿病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仍需要擴大樣本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