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嵐 吳 艷 秦媛媛 劉希璞
(1.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江蘇南京 210023;2.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南京 210029)
指導:吳勉華
放射性食管炎(radiation esophagitis,RE)是在頸胸部腫瘤如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等放療期間發生的一種非特異性炎癥。臨床以進食梗阻感、反酸、胸骨后燒灼感為主要表現,疾病后期甚至可能出現食管穿孔、大出血和瘺管等急危重癥甚至威脅生命[1]。RE多發生于放療后的1周至數周,當放療劑量達18.0~21.0gy時,即出現食管損傷,且放射線劑量越大,損傷程度越重。因此RE限制了腫瘤放療劑量,甚至導致治療中斷,大大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及疾病預后[2]。西醫治療RE主要是抗炎、止痛及對癥處理,雖然可以緩解癥狀并降低其發生率,但遠期效果一般,且不良反應顯著[3]。
吳勉華教授系全國名中醫,全國第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屆“岐黃學者”,師從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專于中醫內科教學、臨床、科研工作40余載。吳師擅長應用中醫藥治療腫瘤、腫瘤放化療副反應、癌前病變等,在防治放射性損傷方面,以“瘀熱”理論為基礎,以涼血化瘀、和胃護絡、益氣養陰為基本大法,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筆者有幸跟診學習,現將吳師基于“瘀熱”理論治療RE的思路及臨床經驗總結如下,以饗同道。
“瘀熱”理論是由周仲瑛教授首先提出并完善的病機學說。“瘀”包括兩種概念:其一指血瘀,即血液的運行遲緩、流動不暢或局部的不通,是一種病理生理狀態;其二指瘀血,是一種病理產物。血瘀與瘀血二者可以互為因果。RE患者體內素有瘀邪,加之火熱之邪侵襲脈管,煎熬陰液,津血同源,致使脈管內血液黏稠,流動減慢,血瘀日久,形成瘀血,或火熱迫血妄行,損傷血絡,致使血溢脈外,形成瘀血。“火熱”則分為病因、病機兩個范疇[4]:其一,放射線屬火熱之邪,“火熱”作為外感病邪,直接損傷人體,屬于病因范疇。其二,放射線外襲機體,進而在體內“生熱化火”,屬于病機范疇。或情志過極,氣機郁結,“氣郁化火”;或久病產生瘀血、痰濕等病理產物,停滯蘊結體內,日久“邪郁化火”;或素體陰虛,不能制約陽熱,燥熱升動,化氣太過,致使“陰虛生熱”;或素體陽盛,熱蒸于上,氣失平衡,火失潛藏,“陽盛生熱”[5]。周仲瑛教授認為,“瘀熱”指血瘀及血熱兩種病機共存,且二者為因果關系,共同參與疾病的發展[6]。在RE的病程中,或由熱致瘀,或因瘀生熱,或瘀熱并存,最終導致瘀熱相互搏結,發而為患。吳師在這一理論基礎上歸納出RE的病因病機,即瘀熱蘊結、管絡損傷、氣陰兩傷。
中醫典籍中并無放射性食管炎這一病名的記載,但根據其吞咽受阻、胸膈疼痛、燒灼感等臨床表現可將其歸為“噎膈”“反胃”等病證范疇。朱丹溪《脈因證治》[7]云:“大概因血液俱耗,胃脘亦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食,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名翻胃,大便秘少如羊矢。名雖不同,病本一也。”放射線作為RE的直接病因,具有灼傷性、耗氣性、傷陰性等致病特點,據此吳師將本病的病因歸納為火(熱)毒之邪[4]。火熱毒邪,侵害人體,灼傷食管黏膜,損傷管絡,內傷脾胃,致氣血無以生化。周學海[8]云:“夫血猶舟也,津液水也”,“津液為火灼竭,則血行愈滯”。火性耗氣傷津,損耗正氣,煎熬陰液,津液不足,損傷血絡,致血不歸經,溢于脈外,形成瘀血,致瘀熱膠結。因此RE的基本病機可概括為瘀熱蘊結、管絡損傷、氣陰兩傷,臨床多表現為瘀熱傷陰的癥狀:吞咽梗澀而痛,甚或嘔吐物如豆汁,或胸膈疼痛固定不移,胃脘灼熱,口咽干燥,烘熱煩躁,形體消瘦,皮膚干燥,或肌膚甲錯,大便干結如羊糞,或便血,小便短黃,舌質紫暗有瘀斑或暗紅少苔,脈細澀或細數。
吳師針對RE的基本病機提出了涼血化瘀、和胃護絡、益氣養陰的治療大法。
3.1 瘀熱為柢,虛實輕重,動態辨治頸胸部腫瘤患者素有瘀邪為患,加之火熱毒邪外襲,二者相互搏結,合而生“瘀熱”,瘀熱稽留人體,久踞不散,故治療上應以涼血化瘀貫穿全程。然RE患者,實乃本虛標實之證,即以正虛為本,瘀熱火毒為標。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在瘀熱蘊結、管絡損傷、氣陰兩傷的基本病機基礎上把握好虛實輕重關系,動態辨治,靈活用藥。
疾病之初,火毒之邪侵襲機體,常有吞咽梗阻感、胸骨后灼痛等標實之癥。辨證以瘀熱蘊結為主要病機,兼有氣陰兩傷的表現,治以涼血化瘀為主,輔以健脾益氣養陰。吳師常取犀角地黃湯中的生地黃、牡丹皮、赤芍為主要組成藥物,配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品,如石打穿、重樓、地榆、仙鶴草等;再加白術、陳皮、法半夏等行健脾理氣化痰之功,同時輔以甘寒滋潤、質地輕柔之品,如麥冬、石斛、天花粉、北沙參等。若瘀滯較甚,則加用蜈蚣、土鱉蟲、水蛭等蟲類藥破瘀消癥。隨著病程推進,放射線不斷在體內累積,瘀熱愈盛,氣陰耗傷更甚,逐漸演變為虛實并重之病證,治當以標本兼顧,涼血不忘滋陰,益氣更當清熱。疾病后期,放療結束,放射線停止累積,邪氣虛而正氣亦虛,以氣陰耗傷為主要病機,常以神疲乏力、胸部隱痛、聲音嘶啞、氣短、口干、咽喉干澀、皮膚焦燥為主要臨床表現。治療當以養陰生津、健脾益氣為主,兼以涼血散瘀,以沙參麥冬湯或四君子湯為主方,配合清熱涼血、散瘀解毒之品。
3.2 尤重脾胃,運化氣血,祛瘀瀉熱《黃帝內經·素問》[9]云:“脾為之使,胃為之市。”一指五臟佐使,脾胃納運水谷,生化氣血,滋養五臟;二指轉樞,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人體通過脾胃的升散通降功能調節全身氣機,布散水谷精微,排除體內代謝廢物。RE病機可簡單歸納為瘀熱蘊結、氣陰兩傷,總屬虛實兩端,若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濁,則水谷精微不能上下濡養,氣血生化乏源,則正氣愈加虧損,氣陰愈加耗傷;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氣機不暢,瘀熱毒邪等病理產物無法排出,則邪氣愈發旺盛,瘀熱愈發深重。由此可見,RE患者病位雖在食管,但亦與脾胃聯系緊密。臨證用藥所選涼血化瘀、清熱解毒之品大多因藥性過于寒涼,而易損傷脾胃;臨床治療RE所用破瘀法常選用藥力峻猛之蟲類藥,如土鱉蟲、水蛭、蜈蚣等,亦易敗壞脾胃。由此,臨證治療時應適當配伍如陳皮、炒白術、茯苓等健運脾胃之品,脾胃得治,正氣乃復。
吳師基于RE瘀熱蘊結、管絡損傷、氣陰兩傷之基本病機,自擬基本方——益和啟膈飲,該方主要由炙黃芪、麩炒白術、生地榆、赤芍、北沙參、法半夏、石打穿七味藥組成。方中以炙黃芪、麩炒白術為君,黃芪炙用,突出其益氣補中、生津養血的功效,麩炒白術甘溫,歸脾、胃經,長于健脾益氣。現代研究表明,二者均具有抗炎、提高免疫力、抗腫瘤等藥理作用[10-11],且炙黃芪在抗疲勞方面具有顯著療效。生地榆、赤芍為臣,《溫熱論》曰:“熱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12],故用赤芍、生地榆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佐以北沙參滋陰生津,使熱清血涼而無耗血動血之弊。石打穿為吳師常用抗腫瘤藥物,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之效,常用于治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惡性腫瘤,尤宜用于治療“噎膈”“反胃”等癥。蔣儀在《藥鏡·拾遺賦》[13]中言石打穿有“滾咽膈之痰,平翻胃之噦”之用,且“十投九效,不啻如饑荒之粟,隆冬之裘也”。法半夏為使,可理氣化痰、消痞散結、調和脾胃氣機。全方共奏涼血化瘀、和胃護絡、益氣養陰之功。
錢某,男,60歲。2021年11月17日初診。
主訴:確診食管惡性腫瘤2月余。患者2021年9月起無明顯誘因自覺進食梗阻感明顯,進行性加重,無前胸后背疼痛,無飲水嗆咳,無聲音嘶啞,遂于江蘇省中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就診。于2021年9月28日查胃鏡示:食管距門齒約20 cm處見一菜花樣新生物,表面污穢,伴自發性出血,活檢質脆易出血;病理回示:食管低分化鱗癌。2021年11月1日患者于江蘇省中醫院放療科行2個周期同步放化療,放療計劃為:臨床靶區(CTV)為食管及食管病變上下3 cm及雙側鎖骨上中縱隔淋巴引流區。處方劑量為:計劃靶區(PTV)59.4gy/33f,1.8gy/f,1 f/d,5 f/周。放療過程中同步化療,具體方案為“紫杉醇120 mg d1、d6,卡鉑400 mg d2”。患者于放療12次后出現胸骨后灼熱疼痛,進食梗阻感加重,遂至吳師處求診。刻下:神疲乏力,胸骨后灼熱疼痛,痛處固定,食納欠佳,流質飲食,中度進食梗阻感,口干,夜寐欠佳,難以入睡,大便調,小便黃。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小弦。西醫診斷:RE;中醫診斷:噎膈(瘀熱蘊結,氣陰兩傷)。治以涼血化瘀、和胃護絡、益氣養陰。予益和啟膈飲化裁。處方:
炙黃芪15g,麩炒白術12g,生地榆12g,赤芍12g,生地黃12g,牡丹皮12g,北沙參12g,麥冬12g,法半夏12g,石打穿12g,陳皮6g,炙甘草3g。14劑。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2021年12月1日二診:患者已放療22次。刻下:乏力較前無明顯改善,胸骨后灼熱疼痛減輕,聲音嘶啞,食納仍差,流質飲食,進食梗阻感較前減輕,口干較前緩解,夜寐一般,大便調,小便偏黃。舌質暗紅、苔少、中有裂紋,脈小弦。予初診方加太子參15g、茯苓12g、天花粉12g、仙鶴草12g,14劑。
2021年12月15日三診:患者已放療32次。刻下:乏力較前明顯改善,胸骨后隱痛,食納明顯好轉,半流質飲食,輕度進食梗阻感,聲音嘶啞已愈,輕微口干,夜寐安,二便調。舌質暗、苔薄白,脈小弦。予二診方去牡丹皮,14劑。
2021年12月29日四診:患者于2021年12月15日結束放療,2021年12月20日行食管癌根治術,術后暫無輔助放化療計劃。刻下:患者訴乏力不顯,胸骨后輕微疼痛感,食納可,進食梗阻感不顯,聲音嘶啞已愈,輕微口干,夜寐尚可,二便調。舌質暗、苔薄,脈小弦。予四君子湯及沙參麥冬湯化裁。處方:炙黃芪15g,太子參15g,麩炒白術12g,茯苓12g,北沙參12g,麥冬12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蓮15g,法半夏12g,石打穿12g,生地榆12g,赤芍12g,陳皮6g,炙甘草3g。14劑。
患者此后以四診方隨證加減,續服3個月后復診,諸癥皆愈。
按語:本案系食管癌新輔助放療后出現RE的患者,食管癌患者病久有瘀,又因受放射線照射致使火熱毒邪侵襲機體,瘀熱搏結,形成該病的基本病機。患者初次就診時,癥狀以胸骨后灼熱疼痛、進食梗阻感等瘀熱實證為主,兼有神疲乏力、口干等氣陰兩傷之虛證,屬虛實夾雜,治當以涼血化瘀為主,兼以益氣養陰,選用益和啟膈飲化裁。方中生地黃、牡丹皮、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患者之進食梗阻感即咽喉不利,為痰瘀互結所致,以法半夏降逆化痰下氣,配麥冬滋陰清熱為麥門冬湯,《金匱要略》[14]云:“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麥冬與北沙參配伍,甘寒生津,滋陰潤燥;炙黃芪、麩炒白術益氣健脾;生地榆涼血解毒止血;石打穿清熱解毒、活血止痛;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炙甘草調和諸藥,兼以益氣健脾。二診時,隨著外來放射線劑量不斷累積,火毒灼熱,耗氣傷陰更甚,此時虛實并重,治當涼血化瘀及益氣養陰并舉。在初診方的基礎上加用太子參健脾益氣、天花粉養陰生津;患者納食仍差,加茯苓健運脾胃,仙鶴草補虛解毒。三診時,患者諸癥皆明顯好轉,瘀熱實證不顯,去苦寒傷胃之牡丹皮,余方繼服,鞏固療效。四診時,患者放療已結束,且已行手術治療,在改善局部食管炎癥狀同時,亦需將目光轉向其原有癌腫,當以益氣養陰為主,兼以涼血化瘀、抗癌解毒。以四君子湯及沙參麥冬湯為基礎,健脾益氣、養陰生津;再配以生地榆、赤芍涼血化瘀;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清熱解毒;法半夏行氣化痰;陳皮理氣健脾;炙甘草調和諸藥。續服3個月,諸癥皆愈。
臨床上RE不同時期的臨床特征以及虛實輕重皆不同,證候兼夾變化不定,應把握其根本病機瘀熱蘊結、管絡損傷、氣陰兩傷,以涼血化瘀、和胃護絡、益氣養陰為基本治法,將涼血化瘀貫穿疾病治療全程,動態辨治、分期論治,同時注意顧護脾胃。吳師臨證以自擬方“益和啟膈飲”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RE常取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