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羅山河 黃凱琳 許露馨 張雨晴 吳煥林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 1007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種器質性心臟病發展到終末期的臨床綜合征。我國CHF的發病率逐年增長,且呈年輕化態勢,其五年生存率與惡性腫瘤接近[1]。多數患者在經過規范抗心力衰竭治療后仍受食欲減退、乏力、活動耐量下降等癥狀困擾,生活質量差[2]。CHF緩解期患者心肺痰瘀水濕之標雖得到有效消解,但心脾氣虛之本尚存,故見食欲減退、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心悸胸悶、失眠多夢等表現。積極改善CHF緩解期患者的癥狀,減少加重期的出現,并改善預后,乃是當前中醫藥防治CHF的重點研究方向。針對CHF緩解期我們臨證用藥以培土消水、益氣化痰、活血化瘀為法,同時配合腹針發揮健脾益心、通調氣血、化濕利水之功,針藥并用,協調臟腑功能,促進氣血運行,使機體趨于穩態,以匡正祛邪,獲效滿意,現將應用思路介紹如下。
CHF的發生多由心病久延,氣血陰陽、臟腑功能失調,心脾氣虛、痰瘀水濕內停所致。急性期表現為喘憋氣促、咳嗽痰多、雙下肢水腫,治以強心、利尿等法,病情得以迅速緩解。緩解期由于患者的心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體循環或肺循環瘀血,水液潴留雖以下肢凹陷性水腫最為突出,但不可忽視胃腸道瘀血造成的隱性水腫。《醫碥·五臟生克說》[3]曰:“脾之所以能運化飲食者,氣也;氣寒則凝滯而不行,得心火以溫之,乃健運而不息,是為心火生脾土。”脾為后天之本,賴心火溫煦、心血滋養、心氣推動以運行不息,從而化生氣血精微,以奉生身。CHF緩解期,心氣、心陽不足,心血運行無力,瘀血積滯在脾,瘀結水留,水濕困阻中焦,使氣機不暢,脾胃呆滯,生化無權,水津不能四布,土不制水,水濕泛濫,化飲生痰,聚濕為患,表現為納呆食少、腹脹、喘滿咳嘔、水腫等癥。脾胃既虛,無以化生精微奉養生身,可見神疲乏力、短氣懶言。綜上,CHF緩解期病機以心脾氣虛為本,痰瘀水濕內停為標。
2.1 臨證治則——培土消水,益氣化痰,活血化瘀CHF緩解期仍有隱性水濕困阻中焦,使氣機不暢,脾胃呆滯,升降失司,氣化不利,津液不化,痰瘀阻脈,水濕泛溢,致心陽、心陰更損,加重心力衰竭。病機以心脾氣虛、痰瘀水濕內停為主,治療重在匡扶正氣,恢復中焦功能,祛除病邪。《醫述·雜證匯參·脾胃》[4]言:“五臟中皆有脾氣,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臟之氣,此其互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調五臟,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進胃強,即所以安五臟也。”健運脾胃,使濕去飲消,水液輸布有度,從而杜絕痰濕水飲生成。脾胃之氣旺盛,則氣血生化有源,宗氣得充,心氣得養,心血運行有力,臟腑氣血運行通暢,正氣漸盛,邪去正安,心力衰竭得復,達到防變逆轉的目的。臨證以培土消水、益氣化痰、活血化瘀為法,遵循從整體出發的基本原則,乃“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具體運用,具有較為重要的臨床意義。
2.2 方隨法出——香砂六君子湯合溫膽湯加減我們臨證時治療CHF緩解期多以香砂六君子湯合溫膽湯加減,藥物組成:黨參15~20g、炒白術15~30g、炙甘草6g、茯苓15~30g、木香10g、枳殼10~15g、砂仁5~10g(后下)、陳皮10g、半夏9g、竹茹15g、生姜10g、三七10g。方中黨參、炒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茯苓健脾滲濕利水。四藥合用以恢復脾運、培土制水。木香醒脾開胃,暢乎脾氣;枳殼行氣而不破氣;砂仁乃溫中和氣之藥,能溫清陽之脾,助土化谷,行濁滯之氣,助胃下納,使脾升則健,胃降則和。三藥合用可助健脾益氣而不滯氣,有利于脾胃樞機運轉,氣機通達,氣血津液調和。陳皮理氣健脾;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竹茹、生姜化痰泄濁。四藥合用共除已聚之痰。三七活血化瘀而不傷正,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具有保護心肌、血管內皮等作用[5]。
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癥狀及病情輕重,靈活加減。元氣虛甚者,易黨參為人參以大補元氣。脾虛明顯者,可重用黃芪補氣升陽,山藥益氣健脾,二者用量常在30g以上。心脾陽虛者,可酌加干姜、桂枝,意在“少火生氣”,使溫陽、益氣相得益彰,脾得溫則健,血得溫則活,飲得溫則化。腎陽虛者,加巴戟天、淫羊藿、杜仲溫腎壯陽。陽虛陰盛、形寒肢冷、面白肢腫甚者,予附子、肉桂之大辛大熱之品。氣陰兩虛者,予太子參、西洋參益氣養陰。陰虛有熱者,予麥冬、天冬、沙參、玉竹滋陰退熱。濕重苔厚者,加薏苡仁健脾利濕。喘咳痰多者,加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兼外感咳嗽者加苦杏仁、紫菀、百部。有痰熱之象者,加膽南星、瓜蔞清熱化痰。內有瘀血者,酌加丹參、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瘀血甚者予水蛭、地龍化瘀通絡。水腫明顯者,加薏苡仁、澤瀉、豬苓、葶藶子利水消腫。失眠多夢者,酌加遠志、茯神、合歡皮、首烏藤養心安神,煅龍骨、煅牡蠣鎮靜安神。
3.1 臨證治法——健脾益心,通調氣血,化濕利水腹針療法是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微針治療體系。腹部穴位根據其在腹部分布的淺深,分別歸屬于三個系統:腹壁淺層受神闕系統調控,中層屬傳統臟腑經絡系統,深層則歸于八廓系統[6]。針刺不同深度以調節相應系統,可起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使用腹針干預CHF緩解期,能有效緩解患者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胸悶心悸、納呆食少等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7-8]。根據病機,治療CHF緩解期腹針處方以健脾益心、通調氣血、化濕利水為法。
3.2 依法選穴根據CHF緩解期的治則,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大橫(雙側)、天樞(雙側)、滑肉門(雙側)、外陵(雙側)、氣旁(雙側)、氣穴(雙側)、水分、水分旁(左側),同時予電磁波治療器(重慶航天火箭電子技術有限公司,CQ-28-1)照射、溫熨神闕、氣海、關元。通過經絡傳導,借溫和熱力以培補元氣、溫通氣血、扶正祛邪。
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屬八廓系統,四穴功效“引氣歸元”。中脘是八會穴之腑會,胃之募穴,可補中益氣、和胃固本;下脘和中理氣、調節升降;氣海可培補元氣、益腎強壯,如《針灸資生經》[9]言:“此經以氣海為生氣之海,《難經疏》以為元氣之海。則氣海者,蓋人之元氣所生也”;關元為小腸募穴,別名丹田,有培腎固本、補氣回陽之功。四穴合用,取后天養先天之意。大橫、天樞、滑肉門、外陵、氣旁、氣穴屬臟腑經絡系統。大橫屬足太陰脾經,有健脾調氣、運脾化濕之功;天樞屬足陽明胃經,可疏理經氣,助胃腸運化;滑肉門、外陵是脾之精微在風氣運化下所過之處,具有通調氣血、疏理經氣的作用以發揮上輸下達的功效,是引臟腑之氣向全身布散之妙穴。以上諸穴搭配“引氣歸元”四穴可明顯改善脾虛癥狀,且遠期效果良好[10]。氣旁、氣穴走形于腎經,有固本培元、加強補氣之效。水分、水分旁屬神闕系統,此二穴為心臟在腹部的投影區,用之可補益心氣,安定神明。
水腫明顯者,加中極和雙側大赫、大巨、水道,可助氣化,利水濕,有助于水液輸布和排泄。伴眩暈者,加雙側商曲,配合氣穴,可加強補脾腎之功。伴胃部脹滿、嘔吐者,加雙側梁門以調中氣、和腸胃。伴肩、肘等上肢疾病者,加雙側上風濕點;治療下肢疾患時,可加雙側下風濕點。
3.3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取穴后進行常規消毒,根據患者的體形選擇不同規格的針具。針刺時配合套管快速進針,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進針深度根據疾病的病位判定,“刺至病所”。淺刺刺至皮下,中刺刺至皮下組織脂肪層淺層,深刺刺至皮下組織脂肪層深層、肌層之上。施術一般采用三部法,即候氣、行氣、催氣三法。進針后停留3~5 min,謂之候氣;3~5 min后再行捻轉使局部產生針感,謂之行氣;再隔5 min行針1次加強針感使之向四周或遠處擴散,謂之催氣。留針30 min后起針。
劉某某,男,70歲。2021年5月25日初診。
紅琴見風影各方面示弱,連性功能也幾乎沒有,便自高自大起來,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就連她有一副健全的生殖器似乎也成了驕傲的資本,嫁給他簡直就是神賜,像他這樣的人,能夠娶到她這樣的仙子,那是他的造化。風影視作世外桃源的地方,她一天也呆不住,她耐不住茶莊里的寂寞,有事沒事總喜歡往村子里跑,于她來說,回村子里就像趕集一樣,她的天性里喜歡熱鬧。她與風影恰恰相反,不像他自造一個虛幻世界,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她是哪里人多就往哪里鉆,軋鬧猛就會入迷,三天不見人,三天不找人神聊,她就會發瘋。
主訴:間斷憋氣13年余,雙下肢水腫1年余,納食即吐3 d。患者13年前間斷出現憋氣,無明顯胸痛、汗出,就診于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診斷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行冠脈造影于右冠狀動脈置入支架2枚,前降支置入支架1枚,術后予規律冠心病二級預防。其間反復因憋氣入院治療。1年前患者出現雙下肢水腫,夜間可平臥,查B型利鈉肽(BNP)為1000+pg/mL,超聲心動圖示左室射血分數(LVEF)為35.9%,全心擴大,經積極抗心力衰竭治療后癥狀好轉。1個多月前癥狀加重,慢步行走數十米或輕度體力活動即可出現明顯喘憋,夜間不能平臥,尿少,經強心、利尿等治療后,于2021年5月18日查超聲心動圖LVEF為24.9%,N末端B型 利 鈉肽 原(NT-proBNP)為17 464 ng/L,肌 酐(Cr)為370.89 μmol/L,腎小球濾過率(eGFR)為13.409 mL/min。3 d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納食即吐,乏力明顯,遂就診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刻下:由輪椅推入診室,神倦乏力,語聲低微,喜閉目,雙下肢無浮腫,靜息時無明顯喘憋。近日納食即吐,每日只能攝入極少量流食。無明顯口渴,飲水量少,自覺喜冷飲,無明顯怕冷,無自汗、盜汗,大便不爽,需開塞露輔助通便,夜尿多,舌質暗、苔白膩,脈大。西醫診斷:慢性心功能不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陳舊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支架(3枚)置入術后,慢性腎功能不全,左腎動脈狹窄,右腎切除術后。中醫診斷:心水病(氣陰兩虛、痰瘀互結證)。治則:健脾益氣,養陰生津,祛痰化濁,活血化瘀。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合溫膽湯加減。處方:
太子 參30g,茯苓15g,炒白術15g,炙甘 草5g,砂仁10g(后下),法半夏9g,陳皮10g,炒枳實15g,竹茹15g,生姜10g,麥冬15g,麩炒神曲15g,炙黃芪30g,膽南星10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
同時予腹針治療,治以健脾益心、通調氣血、化濕利水。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水分、水分旁(左側)、氣旁(雙側)、氣穴(雙側)、中極、大赫(雙側)、天樞(雙側)、大橫(雙側)、滑肉門(雙側)、外陵(雙側)、水道(雙側)、大巨(左側)。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取穴后進行常規消毒,選取一次性無菌套管針灸針(北京中研太和醫藥有限公司,型號:ZY500,規格:0.20 mm×40 mm)進行針刺。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深刺;氣旁、氣穴、中極、大赫、天樞、大橫、滑肉門、外陵、水道、大巨中刺;水分、水分旁淺刺。諸穴只捻轉不提插,進針后停留3~5 min候氣,3~5 min后再捻轉使局部產生針感,再隔5 min行針1次加強針感使之向四周或遠處擴散,留針30 min后起針,留針期間使用電磁波治療器照射、溫熨神闕、氣海、關元。每周治療3次,治療1周。
2021年6月1日二診:患者訴第一次腹針治療后,即感乏力有所緩解。體力較前改善,可獨立行走,步速緩慢,雙下肢無水腫。現可少食固體食物,食后胃脹,排便仍費力,喜冷飲,舌質暗、苔白膩,脈濡緩。予初診方太子參易為西洋參10g,去膽南星,7劑。繼予腹針治療,同初診方案。
2021年6月8日三診:患者精力明顯改善,獨立行走距離較前加長,胃口變佳,但厭食油膩,喜冷飲,舌質淡暗、苔白膩,脈弦緩。予二診方西洋參增至15g、麥冬增至30g,加膽南星10g,7劑。繼予腹針治療,同初診方案。
2021年6月15日四診:患者已能正常飲食,乏力較前明顯改善,能獨立步行上一層樓,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此后守三診方加減進退數月并堅持配合腹針治療。
一直隨訪至今,患者無明顯喘憋發作,能獨立步行上三樓,體力明顯改善,納可,未再入院治療。
按:本案患者系陳舊性心肌梗死,全心增大,心功能嚴重損傷,常年住院靜脈治療。此次經過規范系統地抗心力衰竭治療后,雖喘憋、水腫癥狀得到緩解,但心功能、腎功能持續惡化,出現精力不濟、納食即吐等慢性心力衰竭緩解期癥狀。患者胸痹心痛已久,心脈、心體受損,久病耗傷心氣、心陽;患腎病日久,腎精虧乏,腎陽不足,氣化失司,導致火不暖土,脾陽亦隨之受損;心脾腎陽俱虛,津液運化障礙,水濕內停,泛溢肌膚,可見肢體浮腫,水飲上凌心肺,可見喘憋,夜間難以平臥,即發為心水病。患者服用大劑量利尿藥,引水飲從小便而去。但利尿、抗凝、調脂僅是針對病標而設,尚未糾正氣虛之本,故仍未可愈。胃氣虛弱,受納失職,虛氣上逆,故見納食即吐;脾氣虛弱,生化乏源,四肢百骸失于水谷清陽充養,故見神倦乏力,無法獨立行走,語聲低微;氣虛推動無力,故排便不暢;大量利尿耗傷陰津,但有水飲為患,故未見明顯口渴,但喜冷飲;舌質暗、苔白膩是有痰瘀之象,脈大為氣血虛弱之象。初診時,患者證屬氣陰兩虛、痰瘀互結,治以健脾益氣、養陰生津、祛痰化濁、活血化瘀,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合溫膽湯加減,配合腹針加強健脾益心、通調氣血、化濕利水之效。方中太子參益氣養陰;炙黃芪、茯苓、炒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祛濕;砂仁醒脾調胃,助胃下納,助脾運化。六藥合用健脾益氣而不滯氣,有利于脾胃樞機運轉,以杜生痰之源。法半夏、陳皮、炒枳實、竹茹、生姜、膽南星共消已生之痰,炒枳實還可消積導滯,促進胃腸運動,推動大便排出;麥冬、太子參配伍增強養陰之效,專為利尿傷陰而設;麩炒神曲、砂仁配伍醒脾和胃,使胃能收納,飲食可入,生化有源,樞機運轉,則水谷精微能輸布全身,臟腑肢體得以充養,生機復矣。配合腹針之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以補中益氣、培腎固本,氣旁、氣穴加強補氣之效,中極、大赫、水道、大巨疏利水濕,天樞、大橫健脾理氣,滑肉門、外陵通調氣血,水分、水分旁補益心氣、安定神明。患者初診當天行腹針治療后,即感乏力有所緩解,證實腹針單獨應用確有療效,與中藥并用則可進一步協調臟腑功能,促進氣血運行,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二診時,患者體力、飲食較前改善,提示脾胃功能逐漸恢復,脾可為胃行津液于周身,但其運化能力尚未正常,故可見納后胃脹,繼守初診中藥和腹針治療思路調理脾胃。患者喜冷飲,提示胃有熱象,故將太子參易為西洋參,益氣養陰的同時加強清熱之力。又恐其清熱太過而傷及陽氣,故暫去膽南星。三診時,由于患者久病體虛,擔心大隊寒涼之品傷及陽氣,故寒涼藥物藥味、用量均少,但二診藥后患者并未出現大便稀溏等脾腎陽氣損傷之癥,提示尚可耐受寒涼之品。現患者胃口轉佳,但厭食油膩,喜冷飲,提示患者胃陰耗傷,熱象較重,加之內有痰濁,故增西洋參、麥冬用量,發揮滋陰降火之功,加膽南星增清熱化痰之效。四診時,患者已能正常飲食,乏力較前明顯改善,能獨立步行上一層樓。患者堅持中藥配合腹針治療數月,各項癥狀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
慢性心力衰竭緩解期患者經臨床綜合治療后,多遺留神疲乏力、食欲減退、活動耐量下降等癥狀,預后不佳。病機以心脾氣虛為本,痰瘀水濕內停為標,中醫藥治療本病有著獨特的優勢,以調理心脾兩臟為首要原則,施以方藥培土消水、益氣化痰、活血化瘀,聯合腹針健脾益心、通調氣血、化濕利水,有利于改善臨床冗雜癥狀,延緩慢性心力衰竭進程,降低住院率,促進病情穩定和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腹針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具體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