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人人都有不同的體會,年味濃或淡似乎是個玄而又玄的問題。在80后、90后一代的記憶里,小時候期待穿新衣、吃美食、放爆竹的年味,快樂而單純。然而,在物質充盈的今天,從前過年才能擁有的快樂如今大多唾手可得,早已不再稀罕。年輕人究竟期待怎樣的年味呢?
首先要有合理充足的假期安排和時間保障。除夕當天才正式放假,很多在外地打拼的年輕人可能連家里的團年飯都趕不上,除夕有半天甚至一天時間都在奔赴回家的路上,這樣的倉促讓很多人感到疲憊與奔波,年與年味似乎只是成了陪襯。優化春節放假安排,鼓勵有條件的用人單位錯峰安排員工休假,讓回家過年的步伐從容些,是不少職場年輕打工人的心聲。
年輕人心目中的年味應當是有些傳統味道的。一年到頭在外地大城市打拼,過年回家當然還是想重溫下故鄉特有的風情與年俗。不過,現在一些鄉村逐步向城市“看齊”,這是鄉村發展的成果,但在此過程中,很多民俗與傳統也被不知不覺地遺棄和淡忘。鄉村過年活動的豐富性與城市還存在一定差距,可自身獨特的內涵和魅力日漸消退,如此年味又如何能激起年輕人的共鳴?
傳統年俗需要堅持,但過年返鄉,也不該成為年輕人難以承受的人情負擔。各種紅包以及可能過完初二就開始的各類結婚宴、滿月宴、周歲宴,大有把一年躲過的人情債一次性全部收回的意味。“紅色炸彈”加上往返路費,過個年可能要花費兩三個月的工資,這樣的年對年輕人來說恐怕更多是壓力。
古老的節日,如何在年輕人眼中煥發新生?一方面,過年方式要進一步契合現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與時俱進才能滿足大家對年味的期待;另一方面,傳統的內核也應保留傳承好,否則春節就有可能失去其最本質的內涵與吸引力。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無論是對于堅持返鄉的游子,還是因為各種原因就地過年的年輕人,社會和有關部門都要盡一份關懷和愛護,讓年輕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濃烈的年味。
(摘自《中國青年報》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