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健身房揮灑汗水、釋放壓力,成為一種新時尚,個性化的私教服務也因此成為健身房里的“新貴”。然而,也有不少人在健身的過程中不小心“傷身”。近日,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就兩起一審判決已生效、因健身引發的健康權糾紛進行了梳理分析,借此一窺此類案件中的責任承擔問題。
增肌訓練后,小伙被送進了ICU
最近,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審結了這樣一起案件:原告小張身體欠佳,體型偏瘦,見很多人通過健身增肌效果不錯,也心動了。于是經朋友推薦,他來到楊某個人投資經營的健身工作室,購買了3個月的私教課程。
訓練前,楊某詢問了小張的運動習慣和身體狀況,并為其進行儀器測試,結果顯示,小張的體重和肌肉含量均在標準范圍內,但靠近低標準。小張也稱自己此前無訓練基礎,且剛剛結束為期4周的控糖節食。
2020年6月16日,小張在楊某的指導下進行了多組腿部訓練,其間因感到疲累,有動作未能完成。隨后兩天,小張又分別進行了手臂和背部訓練,訓練中未見異常。
6月18日晚訓練結束后,小張發現自己的尿液呈褐色,便發微信告訴楊某,楊某回復“趕緊去醫院,可能是橫紋肌溶解癥,會得急性腎衰竭的,不要拖。”小張立即前往醫院就診,并被確診為橫紋肌溶解癥,后因癥狀較重被轉入ICU。出院后,小張與楊某協商賠償事宜未果,于是將楊某起訴至法院,要求其賠償各項損失共計8萬余元。
浦東新區法院經審理認為,小張確診橫紋肌溶解癥與健身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蓋然性較大。楊某憑借專業經驗,為小張制定針對新手、強度較小的訓練方案,客觀上盡到了一定善意的注意義務。但訓練中,未能根據小張的實際訓練表現,適時調整強度,所以難言在此次事故中毫無過錯。但法院同時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小張雖缺乏健身知識和經驗,但理應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并擁有進行或者不進行訓練的主動權,完全可以因身體不適或強度難以接受,主動中斷訓練。同時,小張發病與其個人的肌肉耐受度存在較大關聯性,由于個體差異,以楊某的認知和測試手段無法事先預料。
故浦東新區法院認為,楊某在指導小張訓練過程中存在一定過錯,但過錯程度較小,遂酌情確定其賠償小張各項損失1萬元。
健身突發腦溢血,術后成十級傷殘
浦東新區法院還曾審理過這樣一起案件:原告吳先生人到中年開始“發福”,為了保持身材,他在上海某健身房辦理了會員卡。2018年4月12日,雙方簽訂會籍合同,約定會籍期限為3年。會籍章程約定:“會員自愿承擔健身運動風險,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患者入會前應申報既往病史,60歲以上患病者應書面告知病情或提交體檢證明……”當天,吳先生還應健身房要求,在入會確認書上對與合同相關的十幾條內容逐一簽字確認。
辦卡后,吳先生又先后購買了價值1萬余元的私教課和價值3000余元的拉伸課程,教練根據吳先生的身體狀況、減肥需求等制定了相應的訓練計劃。吳先生表示:“簽約時,我跟辦手續的私教主管說過自己有高血壓,我看他作了記錄,然后跟我說會針對性地安排鍛煉。”
同年5月25日,吳先生下班后照常到健身房上私教課,在雙手持啞鈴深蹲26次后,他突感身體不適,被緊急送醫救治。醫院診斷為“右基底節腦內出血,破入腦室、高血壓”。司法鑒定結果為:左上肢單癱、開顱術后分別相當于人體損傷八級,十級傷殘。故吳先生起訴至法院,要求健身房賠償自己醫療費等各項損失76萬余元。
浦東新區法院經審理認為,吳先生作為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了解自己的患病情況,卻未能在運動中密切關注個人身體變化和健康狀況,應對損害發生承擔一定責任。但同時,健身房也存在對健身風險提示不足的情況,在合同簽訂和履行過程中,未再就疾病申報作任何形式的告知或提供確認方式,入會確認書上也未就高血壓等疾病的告知作簽字確認。故法院認為健身房應對吳先生的損害后果承擔侵權責任,酌情確定責任比例為30%。
最終,經過對賠償項目及金額的核準,浦東新區法院一審判決健身房賠償吳先生醫療費等各項損失20萬余元。
健身無疑是保持健康、塑造身形的有效方法,但不容忽視的是,運動者要樹立起科學、合理和循序漸進的健身理念,只有健身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都能真正做到對安全高度關注,對風險充分評估,才能盡量減少類似事故的發生。(文中當事人均系化名)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