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省界劃分,我們先從“漢中之戰”說起。
三國時期,建安二十二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地區相持,為了爭奪漢中,兵力弱小的劉備派人到成都讓諸葛亮調兵支援。當時,諸葛亮對是否出兵猶豫不決,對此,楊洪向諸葛亮進諫說,漢中是益州(今四川)的咽喉和門戶,漢中之爭,是“家門之禍、存亡之機”,因此力諫諸葛亮應該“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進行戰備總動員。
經過兩年多的戰爭,劉備最終擊敗曹操,取得漢中,并稱“漢中王”。而后來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基本也是以蜀中、漢中為基地,蜀、魏雙方的爭奪,也是圍繞秦嶺進行的爭奪戰。
但在今天的中國省界劃分中,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地理、語言、民俗上與四川更為接近的漢中,卻在陜西省境內。這是為什么呢?
這就要提到中國行政區域劃界的兩個重要原則:“隨山川形便”以及“犬牙交錯”。
所謂“隨山川形便”,是指依據山脈、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物作為行政區域邊界,使得行政區域與自然地理保持一致的劃界方式。在今天中國的省界劃分中,海南非常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就是以海島建省;廣東則大體是沿著南嶺的山脈走勢,劃分與湖南、江西、廣西、福建的界線;而山西大抵是以太行山為界劃省。
盡管管理方便、劃界清晰,但“隨山川形便”也產生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那就是割據。
以山西為例,軍閥閻錫山基本就是圍繞山西的有利地形長期坐穩了“山西王”的位置,因此在整個民國時期,各路軍閥及蔣介石對他基本上是無可奈何,一直到1949年敗給解放軍后,貫穿整個民國時期的山西割據問題才宣告解決。
以漢中為例,劉備之所以要與曹操耗時兩年爭奪漢中,就是因為漢中是四川的門戶,奪得了漢中則保住了四川,否則門戶大開,益州是守不住的;而日后魏國滅蜀,鐘會的大軍,也是先取得了漢中,然后再由鄧艾從景谷道偷渡,進兵綿竹,最終才奪下成都,滅亡蜀漢。
由于漢中長期歸屬四川,而地理上的隔絕更是有利于割據自立,因此自古以來,便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說法流傳。北宋、南宋之際,宋人更是長期依據漢中等地的有利地形,抵御女真和蒙古的進攻。
在擊滅南宋后,蒙古人意識到了漢中的重要意義,在元朝時,漢中盆地被劃歸陜西管理,從而使四川失去了漢中這一個咽喉門戶和天然屏障。此后700多年,原本與四川連為一體的漢中盆地,也歸入了陜西的管轄,經由陜西出兵,可從漢中進入四川的要害之地。漢中,就像是一根由陜西嵌入、干擾四川的地形楔子。從行政區域劃界來說,這種方法就叫,“犬牙交錯”。
盡管“隨山川形便”劃界清晰、管理方便,但類似四川、山西這種有利于割據的地形,也成了中國古代歷代統治者在劃分行政區域時,不得不重點考慮的問題,而早在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時,就已經考慮到了“犬牙交錯”的問題。
(摘自《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