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奮 李南
1959年援建也門的薩那—荷臺達公路,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非社會主義國家援建的第一個大型工程項目。
1956年9月24日,中國和也門建立公使級外交關系。1958年元旦,也門王儲、政府副首相巴德爾來華訪問。也方提出希望我國援建一條鐵路,我方認為這個要求脫離實際,建議探討修建公路的可能,也方表示同意。很快,我國派出專家赴當地考察。
由我國援建的薩那—荷臺達公路要經過50公里沙漠,100多公里山區,整個工程艱巨復雜,施工的自然條件十分艱苦。也門曾向西方國家請求過援助,但被拒絕。西方的專家認為,沒有七八年的時間無法完工,并且預言中國人修這條路需要10年以上。然而我國負責援建的交通部專家組領導賈熾民實地踏勘后認為,這條公路3年就可以完工。
1958年4月26日,中國駐埃及大使兼也門公使陳家康在薩那代表中國政府,在中國援助也門建設公路的協議上簽了字。1958年11月,我國首批專家抵達也門。經過全線的測量設計,新選的路線比原來的薩荷間土路縮短了100多公里。
修好路,工期和質量二者不可偏廢。薩荷公路設計的是一條六米寬的瀝青路。在討論它的施工質量時,專家們提出,我們一定要達到“世界水平的國際標準”。但國際標準是什么?當時誰也提不出具體的數據。最后,還是紅軍出身的老干部、專家組組長王進前說:“我不是技術人員,當然拿不出具體數據。我認為如果能達到‘多快好省就可以說是先進標準。拿它當作‘世界水平的國際標準,大家看行不行?”從此,國內“多快好省”的口號也成了衡量援也公路的標準。
為了做到“多快好省”,專家們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茖W加苦干,中國的“愚公”硬是征服了紅海之濱的沙漠。1962年1月29日,薩荷公路舉行了盛大的通車典禮。
(摘自《百年潮》 李強奮 李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