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蔓
湖北東田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田微”)是一家從事精密光電薄膜元件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主要產品為攝像頭濾光片、光通信元件等,應用于消費類電子產品、車載攝像頭、安防監控設備以及光通信信號傳輸、數據中心等終端領域。
2021年3月,東田微遞交招股書,申請登陸科創板,并擬募資5.20億元,用于光學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光學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的建設,以及補充流動資金。2022年1月20日,東田微順利過會。
雖然成功登陸資本市場,但《股市動態分析》在仔細研讀東田微招股書后,發現公司依然存在著部分問題待解。一方面,公司大客戶歐菲光被踢出“果鏈”,經營情況一落千丈,拖累公司,后期營收成長性令人擔憂;另一方面,公司估值從2019年的3.51億元上升至本次IPO的超10億元,在失去了穩定大客戶的前提下,這一估值能否得到支撐尚未可知,且由于審計機構原因,公司財務數據在不同文件中出現了不一致的情況,公司坦言在報告期期初由于尚未經過中介機構規范、輔導,財務處理存在一定的瑕疵或不規范。
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歐菲光均是東田微第一大客戶,公司對歐菲光的銷售收入分別為3612.09 萬元、10739.57 萬元、18314.73 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26.49%、37.76%、39.99%,占比較高。
東田微主要為歐菲光提供攝像頭濾光片。多年來,歐菲光都是國內智能手機攝像頭模組出貨量市場第一,巨大需求為供應商東田微也帶來了可觀營收。然而眾所周知,歐菲光自被蘋果踢出“果鏈”,經營情況一落千丈,在此之下東田微必然會被拖累。東田微在招股書中坦言,2021年上半年,因特定客戶終止合作、華為手機出貨量大幅下滑以及2021年第二季度手機出貨量大幅下降,歐菲光自身經營業績也開始下滑,相應導致公司對歐菲光的銷售收入呈現大幅下滑。2021年1-6月,公司對歐菲光的銷售收入為5639.26萬元,較2020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別下降了28.03%和46.18%。

數據來源:公司招股說明書
東田微表示,根據目前在手訂單和客戶訂單預測,2021年其對歐菲光的銷售收入較2020年將大幅下滑,若其未能及時開發其他客戶訂單、新產品推廣未達預期或光通信業務拓展較慢等未能及時彌補公司與歐菲光業務規模的下降,將會對其2021年營業收入和經營業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東田微此次申請上市,擬募資3.80億元用于光學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項目。該項目總投資約3.84億元,計劃在南昌新建建筑面積為55157.48平方米的生產基地。項目建成后擬新增年產紅外截止濾光片組件2.60億個、光通信元件(主要為CWDM濾光片)3500萬個的生產能力,項目達產后可新增年營業收入約3.77億元。
歐菲光失勢,東田微后期將如何保持業績高成長?其他產品在后期能否及時發展,接替濾光片業務的損失?公司濾光片大客戶遭遇重挫,需求量大減,此時再大舉擴張濾光片產能是否有較大滯銷風險?對于這些問題,《股市動態分析》向東田微發去了采訪提綱,但截至本文發布公司仍未做出正面回復。
2019年5月,上市公司和科達曾擬通過發行股份得方式購買高登華、謝云、雙誠睿見東莞微笑合計持有的東田微100%股權,本次重組交易對東田微整體估值為 3.51億元。在2019年6月,和科達又宣布終止上述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而公司此次IPO招股書顯示,結合公司最近一次股權融資對應的估值情況以及可比公司的市場估值情況,預計公司發行后總市值不低于10億元人民幣。對此,東田微解釋稱主要是盈利能力變化所致。2019年前次重組時,公司業務規模較小,根據當時與和科達的交易預案披露的業績承諾,公司2019年和2020年承諾的業績僅為3800萬元和4200萬元,而公司在做預計市值測算時,對應的2020年實際經營業績實現了較快增長,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6495.97萬元。
然而,在失去了歐菲光這顆“搖錢樹”之后,公司未來能否保持高速成長還是個問題,此時仍將估值翻三倍會給后期投資者增加較大風險。
此外,在與和科達交易預案和本次IPO招股書中,東田微財務數據也出現了不小的差異。
在交易預案中,2017年東田微營業收入為1.55億元,利潤總額為2407.56萬元;而在招股書中,公司兩指標分別為1.62億元、2975.69萬元;2018年差異進一步拉大,差異金額多在1000萬元以上(見表二);2019年第一季度,交易預案披露的公司營業收入為5917.69萬元,招股說明書披露的營業收入為4722.66萬元。

數據來源:東田微問詢回復函
對此,東田微解釋稱,交易預案中披露的財務數據與公司本次招股說明書披露的相關數據存在一定差異,主要是交易預案中的財務數據為上市公司和科達聘請的會計師立信初步盡調后,對公司原始報表進行初步調整后的財務數據。而公司招股說明書的財務數據是經天健所全面審計后的數據,由此導致存在一定差異。公司和保薦機構無法獲取立信所關于交易預案披露的財務數據調整明細,因此無法準確獲知差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