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海蘭花妹妹心里想的是什么???”“爺爺,太難了”……近日,老作家鮑爾吉·原野收到不少微博喊話。原來,其小說《烏蘭牧騎的孩子》節選內容進入了一些初中語文期末考試閱讀題,不少學生被“補寫海蘭花內心活動”一題難住,紛紛到作家微博留言求助。對于孩子們的苦惱,鮑爾吉·原野熱情回應,還在微博上貼出了原著內容。
拋開此次喊話,其實閱讀理解題因太難或太“謎”而引發爭議幾乎年年都有。猶記2017年,浙江省高考語文試卷上一條“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的魚,難倒了不少考生,連作者本人也“被打敗”。作家周國平還曾專門出過一本作品選,集納了其被選入試卷的文章,書名卻是《對標準答案說不》。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文章的理解本就見仁見智,僵化強求“標準答案”,拒絕“多元理解”,恐怕有違語文教育初衷。語文教學尤其是試題設計,應當把握好“客觀標準”與“多元理解”的度,在出題上注重提煉共識,在評判上少些膠柱鼓瑟。
觀之長遠,隨著多元化考核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優化考題與評卷之余,語文教育也大可豐富評價辦法、減少對“一紙試卷”的依賴。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評方式,才能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豐富自然的文學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