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2年秋天,搭載了1800多名英國戰俘的日本運輸船“里斯本丸”在中國舟山海域沉沒。海難發生后,日軍不但不營救落水者,反而發起了一場殘酷的海上屠殺。危急時刻,舟山漁民挺身而出,他們劃著簡陋的小漁船,將掙扎在怒海波濤中的英國戰俘救起。
海上殺戮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僅僅18天,香港全部淪陷。日軍占領香港后,8500多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華籍士兵被送入了戰俘營。
隨著戰場越來越大,日本男丁幾乎都被送到各個戰場,日本國內勞動力嚴重匱乏。1942年,日軍開始陸續將各占領區的戰俘送回日本本土做苦工。1942年9月起,香港戰俘營中的戰俘,先后分四批被送往日本本土。
1942年9月27日上午,搭載了1816名英軍戰俘和僑民、778名日本士兵和乘客、1676噸貨物的“里斯本丸”從香港深水埗碼頭出發。10月1日7時許,“里斯本丸”被負責破壞日軍海上交通的美軍潛艇“鱸魚”號發射的魚雷擊中。中彈后,日軍停止向戰俘供應食物、水和照明。1800多名戰俘被迫擁擠在3個船艙內,空間狹窄,悶熱難耐。而此時,三號船艙已經進水,海水源源不斷地涌入船艙。
當天下午5點,“里斯本丸”上搭載的700多名日本兵開始陸續向日本海軍驅逐艦“酷兒”號和運輸船“豐國丸”上轉移。6點左右,日本軍官決定將已經失去獨立航行能力的“里斯本丸”拖到淺水區。為了防止戰俘發生暴亂,他們決定用木條將艙口釘死。
10月2日拂曉,船體強烈地搖晃起來,隨時都可能沉沒。眼看大限將至,一名戰俘自制了一把長刀,爬上梯子,設法打開艙門,戰俘們從艙口蜂擁而出。此時,海水已經漫上甲板,許多人還沒來得及鉆出,就悲慘地淹死在船艙中。逃到甲板上的戰俘與日本兵廝殺起來,混戰中,戰俘們紛紛跳入大海。這時,“豐國丸”上的日軍開始用步槍和機槍向海中的戰俘們掃射。
10月2日9點7分,“里斯本丸”頭上尾下,沉入大海。
天降救星
“里斯本丸”沉沒的這片海域位于東海舟山群島最東端的中街山列島,周圍排列著170多個島礁,居民最多的青浜島和廟子湖島,也不過只有近千人。
出事那天早上,漁民們照例出海打魚,當他們發現附近海面上浮著許多人后,二話不說開始救人。據1948年東極鄉寫給定海縣長的公函統計,經過青浜和廟子湖兩島漁民歷時12個小時的奮力營救,共有384名落水英俘獲救。不過,后經學者研究發現,這個數字可能存在重復統計的問題,實際上漁民們救上來的英俘可能在300人左右。
死里逃生的英俘剛剛在島上休息一夜,日軍就追來了。面對荷槍實彈的日軍,島上漁民也無可奈何。重新被捕的英俘,連同后來被日本船救起來的幸存者共900多人,被集中起來送往上海,等待他們的仍是被送往日本本土的悲慘命運。
戰俘們也許沒有想到,就在他們絕望無助時,有三名幸運的英國人被勇敢的中國漁民藏了起來,正在醞釀一次千里大護送。
千里護送
聽到日軍上島大肆搜捕英國戰俘的消息,住在漁民翁阿川家里的三名戰俘急得團團轉。漁民唐如良與許毓嵩帶著他們到青浜山后的一個海蝕洞中躲藏。10月4日至7日,日本軍艦一直在青浜島、廟子湖島和東西福山島附近逡巡,直到8日才罷手,三名英國人暫時安全了。
隨后,定海縣民兵團抗敵自衛第四大隊副大隊長繆凱運將營救英俘的事向上匯報,最終傳達重慶,英國駐華使館也得知了消息,英國大使立即請求民國政府施以援手。就這樣,定海縣海上保安縱隊派了一個班的戰士護送三名英國人乘車到桂林,然后又從桂林乘飛機飛往重慶。
歷時兩個月,跨越近千里,中國軍民在日寇的眼皮子底下,將三名英國戰俘送到大后方,堪稱中國抗戰史上的一個奇跡。
(摘自《北京日報》 黃加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