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挖帝王陵墓是考古這一行業的基本常識,凡是學過考古專業或受過培訓者,幾乎人人都曉得這里面的行規。
考古行業之所以不挖帝王陵,是有前車之鑒的,那就是20世紀50年代主動發掘明代萬歷皇帝的定陵之后,出土的絲織品等有機質隨葬品難以保護,變質損壞嚴重,甚至好不容易清理出來的帝王和帝后的遺骨,也被后來的“紅衛兵”放把火燒了。正是汲取了這次慘痛教訓,我國才有了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的文物保護理念,國務院就曾明文規定“由于文物保護方面的科學技術、手段等條件尚不具備,對大型帝王陵寢暫不進行主動發掘”。
除了這些,我還常與公眾交流以下一些考古不挖帝王陵的看法:
第一,在社會倫理上,很多帝王陵墓的墓主人的后人還在,考古挖人家的祖墳,有悖中國傳統文化倫理。
第二,在國家政治上,帝王都是各個朝代治國理政的代表性人物,是國家傳承永續的紐帶和象征。考古挖帝王陵墓,有損國家形象。
第三,在遺產保護上,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已經越來越成為國內外不約而同的通則。而且很多帝王陵墓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不是哪家考古部門隨便想挖就能挖的。
第四,在發掘投入上,既涉及越來越嚴格的政策法規的制約,又關乎人力、物力、財力等的統籌、協調、審批流程,還牽扯到發掘之后的保護、利用、建設等工程,這些都不是我們一般公眾所想象的挖一個墓那么簡單。
第五,在考古倫理上,莫說帝王陵墓的發掘既特殊又復雜,即便普通百姓的墓葬也應該一視同仁。那就是要力求做到能不挖就不挖。死者為大,自古有之,敬畏逝者,國之大事,我們后人都要擔起保護、傳承的責任和義務。
應當說,正是有了如此這般的認識和理念,我國才有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文物工作方針,而且,保護是放在第一位的。我們理解的保護,就是能不動土就不動土,能推后挖掘就推后挖掘。
“考古不挖帝王陵”其實也不嚴謹。照理說,全稱應該是“考古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需要強調“不主動”三個字。因為再完善的理念、政策和法規也有遇到極端特殊情況之時,比如陵墓被盜了,或者在基建中偶然出土了,那該清理的還是要清理的,考古上把這種做法叫作“搶救性考古發掘”。
往近了說,2011年江西省考古部門接報,南昌郊區有古墓遭盜掘,清理后發現原來竟然是西漢廢帝海昏侯劉賀墓。2013年,揚州的一處房地產項目在施工中,無意中發現了隋煬帝楊廣和蕭皇后的陵墓。這兩例都屬于搶救性的考古發掘,不但做到了不使它們遭受進一步的破壞,而且現在都在籌建考古遺址公園和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