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醫院讓病人投票評優秀護工,一位60多歲的大媽得票遙遙領先,得到嘉獎。
護工大媽20多年如一日,每晚一把折疊椅,躺在病床邊上,喂藥、端水,照料大小便,勤快,敬業。病人說,兒女哪有她做得這么好。她身板硬朗,力氣不惜,幫病人翻身、挪動,應對自如。她非常警醒,做久了,還有些內行。晚間病情突變,她第一時間找醫生,救過好幾條命,家屬視她為恩人。
問到起初是怎么想到做護工的,她說,當年丈夫得病住的就是這家醫院,她全程陪護到丈夫去世,然后就留下來當了護工,這么多年,收入還不錯,比在家務農好,靠當護工掙錢養大了子女。
青海玉樹有個小老板,是浙江人。少年輟學,學了木匠手藝,四處打工,到三十好幾,錢沒掙多少,老婆也沒討到,有人介紹一同鄉女子,在新疆做裁縫,兩人狀況挺相似,他決定去新疆。
新疆那么遠,路上遇到活兒幾處逗留,到玉樹,接到對方信息:“已找到男朋友,你不用來了。”就這樣停留在了玉樹,那地方有高原反應,他想無論如何不會久留的。可是遇到了愛情,一個19歲的姑娘看上了他。10多年過去,他們的兩個孩子都上學了。
隨遇而安有些無奈,但也蘊含著生存智慧。最近的一例更有意思。
2021年10月的一天,傍晚時分。當時山東日照市某住宅小區因出現疫情而暫行封閉管理。小區周圍,分布著不少商鋪和學校。
這一天這一時段,外賣員小馮接了這一小區的單,在小區里總共待了不到五分鐘,只差一步就出去了。
這一天這一時段,外賣員小潘因另一條路在修繕暫時封道,從這個小區的過道穿行,打南門進來,到了北門就出不去了。
這一天這一時段,一名高一學生剛放學,為了抄近路早點回家,從北門進小區,到了南門就不讓出去了。
這三名路人,當晚在物業對付了一宿,聽說要好些天不能出去,剛開始也挺郁悶。然后想開了,既然如此,不如做點力所能及的事。通過核酸檢測等程序后,他們組成了志愿者小組,每天早早起床,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與業主對接需求,給他們收垃圾、消毒、送菜……業主感激,他們也樂在其中。
他們上了熱搜,聽說外賣員的公司為他倆申請了模范騎手,高一學生得到學校表揚,收到此生從未有過的這么多的感謝。
這就不僅是隨遇而安了,三個年輕人,還忽然有了生命的存在感。
(摘自《今晚報》 莫小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