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 泉
能源轉型與能源短缺相互伴隨、能源地緣政治博弈曲折反復,2022年形勢充滿諸多不確定性。

●2022年,油市的最大不確定因素依然是疫情。供圖/視覺中國
形勢,形與勢,形是外在、勢是內里;形是表象,勢是本質;形是立足當下,勢是著眼長遠。“勢”永遠比“形”重要。
在談2022年的全球能源市場的“形”和“勢”之前,先回顧一下2021年全球能源市場的特點。
剛剛過去的2021年,全球能源市場雖未出現像2020年油價跌穿“地板”、達到-37.5美元/桶的極端境地,也未出現美國、俄羅斯和沙特競合博弈上演“三國殺”的大戲,但仍有一番非同尋常的景象:
一是油價高企。油價創(chuàng)七年新高,布倫特突破80美元/桶大關;氣價“竄火箭”般飆升。特別是歐洲地區(qū)氣價電價暴漲,氣價同比上漲十倍以上。
二是能源轉型與能源短缺相互伴隨。一方面國際石油公司繼續(xù)加快能源轉型步伐,推進業(yè)務結構調整;美國重返《巴黎協(xié)定》,宣布2050年實現碳中和和新的減排目標;多國推出碳排放交易、碳稅和碳邊境調節(jié)稅等政策;《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上近200個國家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公約》,中美發(fā)表強化氣候行動聯(lián)合宣言。另一方面,全球出現大范圍的化石能源短缺現象。進入下半年,歐洲的天然氣和電力嚴重短缺,印度和巴西電力出現短缺,我國局部地區(qū)出現拉閘限電現象,“保煤炭生產”成為久違的現象。能源轉型中系統(tǒng)協(xié)調性問題凸顯。
三是能源安全繼續(xù)成為關注焦點。“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我國三大石油公司勘探開發(fā)持續(xù)獲得重大突破,沙特阿美竟然宣布“未來50年公司戰(zhàn)略首當其沖的是保障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
四是能源地緣政治博弈曲折反復。“北溪-2”管道建設一波三折,完成鋪設但投產受阻,其背后是美、俄、歐的不對稱“三角博弈”;土耳其、希臘、塞浦路斯等國圍繞地中海天然氣資源的爭端依然難解難分;圍繞伊核協(xié)議的美伊及相關方和談一波三折,2022年伊朗原油能否充分全球市場仍不確定;利比亞的油氣資源難以重見天日,該國東西部兩個政府在各自“靠山”的支持下依然各自為政、打打鬧鬧。但也有利好消息,“歐佩克+”堅定執(zhí)行既定產量政策,團結力度空間,石油市場價格相對穩(wěn)定。
五是科技創(chuàng)新、模式創(chuàng)新成為能源公司制勝法寶。國內,中海油“深海一號”成為本年度央企“大國重器”;國外,道達爾能源以270億美元斬獲伊拉克巨型項目,是一個化石能源與新能源相互協(xié)同的“綜合能源利用項目”,體現了國際能源合作模式的創(chuàng)新。
展望2022年的全球能源市場,“形”在哪里?“勢”又如何?
其一,能源合作將繼續(xù)成為大國博弈的“緩沖點”“平衡塊”。大國博弈導致世界“大分化”,但“大分化”背景下才顯得“大合作”的彌足珍貴,2022年,中美、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能源合作將在“黏合”大國關系上發(fā)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其二,新冠肺炎疫情繼續(xù)成為影響全球能源市場走向的關鍵因素。疫情已經和美元貨幣政策、“OPEC++”戰(zhàn)略動向、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表現并駕齊驅,成為影響全球能源格局的四大要素。
其三,能源轉型與能源短缺持續(xù)“相互交織”。能源轉型的步伐、只會加快,而化石能源短缺的問題將持續(xù)至2022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能源轉型過程中伴隨能源短缺的現象將成為“新常態(tài)”。
其四,我國奮進新發(fā)展格局將帶來能源政策的一系列調整。新發(fā)展格局構建將是全球一個超大市場、超大規(guī)模經濟體的“轉型”和“轉向”,從過去數十年“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式的外向型經濟發(fā)展模式,轉變?yōu)椤皟刃璐碳ぁ壬鷦恿Α笔降淖晕艺{節(jié)型模式。相應的,國家能源政策預計也會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比如,將會進一步加大國內勘探開發(fā)力度;不會再容忍油氣對外依存度的節(jié)節(jié)攀升。利用境外資源的方向和重點地區(qū)也將調整,中東、中亞和俄羅斯等“一帶一路”重點節(jié)點國家將成為首選。
一是投資與生產上,預計2022年全球傳統(tǒng)能源企業(yè)將顯著加大投入。目前,全球能源企業(yè)2022年的工作計劃和投資預算均已基本確定。從目前的橫向對比來看,北美和亞洲的能源公司2022年在化石能源投資上,其投資額度同比2021年將會有10%~15%的提升幅度;歐洲的能源公司將進一步小幅調減化石能源的投資,并顯著加大新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投資,后者的投資額同比會有10%左右的提升。但總體而言,2022年全球油氣勘探開發(fā)的投資將會有一個顯著增長,從2021年的5500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6000億~7000億美元。
二是市場與價格上,需求方面將受到疫情和中、美、印等主要經濟體表現的影響。德爾塔和奧米克隆新的毒株蔓延不再大范圍擴大、且沒有出現其他變異毒株,則全球化石能源需求將在2021年的基礎上進一步恢復,并可能超過2019年的水平,即原油消費水平達到1億桶/日以上(對應年消費50億噸);反之,將侵蝕甚至擊潰2021年的抗疫成果。再者,中美這兩個全球主要經濟體和印度的表現仍將在相當程度上決定全球能源消費的走向。價格上另一個較大不確定因素是美元下一步走勢問題。有權威專家指出,美聯(lián)儲下一步執(zhí)行美元升值政策的可能性較大,區(qū)別在于是“猛火”還是“微火”的問題。如果是猛火式的大幅調高利率,則國際油氣價格將面臨顯著下跌;如果是“微火慢燉”型,則市場將繼續(xù)保持相對穩(wěn)健,預計布倫特全年平均油價將在65美元/桶上下浮動。

●供圖/視覺中國
三是政府政策引導上,除了歐洲繼續(xù)采取相對激進的新能源政策牽引外,北美和亞洲主要經濟體在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政策的平衡上,將進一步變得“中庸”和統(tǒng)籌兼顧。美國拜登政府出于贏得2022年中期選舉等一系列政治目標,將不再肆意打壓國內大中型油氣和傳統(tǒng)能源企業(yè),而油氣公司一直是共和黨的鼎力支持者;但拜登政府在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政策上將繼續(xù)保持積極,以保持對中國的競爭壓力。中國等亞洲主要經濟體將汲取2021年國內出現的能源短缺甚至爆發(fā)能源危機的教訓,在推進能源轉型上將不再激進,而是采取比較溫和和平衡的政策。畢竟,我們不能“畢其功于一役”。
四是消費習慣改變上,新能源車等非化石能源產品將進一步得到重視。以北京為例,最近,北京市政府將2022年10萬輛購車指標中的新能源車指標數量,從原來的3萬輛(燃油車7萬輛)調整至目前的4萬輛,顯而易見,北京通過政策調整,來引導消費者改變消費習慣的力度在加大。麥肯錫咨詢公司某資深合伙人近期在一次國際能源論壇上曾表示,除了技術、資本和政策的三駕馬車推動,能源轉型的還要靠消費習慣改變來推動。
時光如此之快、疫情如此之長。2022年已經到來。能源這一“初級產品”的供應已經變得愈加重要。“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相信2022年全球能源市場及其治理水平將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