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舒
南京工程公司推進科技創新工作,開啟建設技術先導型工程公司新航程。
中國石化煉化工程集團南京工程公司(以下簡稱南京工程)工藝室副經理劉芳又收獲了一筆獎勵。在南京工程公司召開的第一屆科技創新大會上,她所在團隊研發的“硫黃回收GD10系列技術”獲得了一等獎。作為團隊的骨干,劉芳參加工作以來已經參與了7個硫黃回收項目的設計、建設工作。
多年來,南京工程堅持高處謀勢,全面落實科技興企戰略,堅持以高水平規劃引領技術先導型工程公司創建,加快推進發展動能轉換,完善技術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暢通從科研成果到生產力轉化的大動脈,打通新技術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南京工程不斷完善科技創新獎勵激勵機制,根據成果創造與轉化不同階段的特點提出關鍵貢獻者優先的持續激勵制度和中長期激勵措施,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力度,收到良好效果。近五年,南京工程完成各類技術開發項目107項,其中40多項技術在裝置現場得到實際應用,技術轉化收入3464萬元。
針對科技研發項目間接費用比例偏低、激勵作用不明顯等問題,南京工程在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實行項目長負責制,在人員配置、考核獎勵、經費使用上給予項目長更大權責。

●機制+技術+人才,為南京工程注入創新動力。 攝影/李 舒
“我們還建立了試錯容錯機制,完善研發課題運行機制、退出機制,并為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配備項目秘書,努力解決技術人才后顧之憂,讓他們輕裝上陣、專心科研。”南京工程副總工程師謝東升表示。據介紹,下一步他們還將建立揭榜掛帥機制,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進行公開招聘,以項目化運作推進研發工作。
“如果說項目長制打破了部門、單位、專業壁壘,將內部資源聚起來,那么擴大與科研院所、行業骨干企業的技術合作就是開放朋友圈,把外部資源納進來。”謝東升說。通過聯合組建技術創新工作團隊,他們建立了共同投入、聯合開發、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聯盟機制,形成了優勢互補、協同創新、長效穩定的利益共同體,實現技術創新要素的集聚、創新成果和知識產權的共享。
世界首套萬噸級二氧化碳礦化脫硫渣工業試驗裝置采用南京工程牽頭、南化公司研究院和四川大學聯合開發的二氧化碳礦化脫硫渣關鍵技術,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南京工程自主創新技術成功實現應用的一個縮影。
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南京工程在加快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的背景下把解決“卡脖子”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致力于成為科技攻關重地、原創技術策源地。
“近年來,我們加快推進傳統核心技術升級,以提升服務鏈、延伸產品鏈為突破口,改造提升現有技術,在傳統行業產品結構調整、提高能源效率上下功夫,實現綠色低碳發展。”謝東升表示。
南京工程早在2012年就與四川大學聯合開發了“低濃度二氧化碳礦化磷石膏制硫酸銨和碳酸鈣技術”。試驗結果表明,二氧化碳利用率大于75%、磷石膏轉化率大于92%,為示范裝置的工藝包設計提供了技術支撐。“硫酸銨可以做化肥使用,碳酸鈣則是建筑材料的重要原料,可同時實現二氧化碳減排和磷石膏固廢處理,所以該技術對磷化工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現實意義。”謝東升表示。
不僅如此,南京工程還緊抓國家“雙碳”戰略的機遇期和窗口期,積極組建創新聯合體,著重在“三新”和“雙碳”上尋求突破。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被認為是最具市場潛力的前沿減排技術之一。2013年,南京工程就成立了CCUS工程技術中心,主動參與CCUS技術開發及工程設計,組建研發團隊,先后參與5個方向的技術研發工作,承接了多套CCUS裝置工程設計,并獲10件專利授權。
如今,南京工程在核心專業上已形成一批技術成果和技術儲備,競爭力不斷增強,構建了煤化工、硫磷無機化工、硫回收、苯化工、公用工程、環境工程等多元發展的技術格局。
打造技術先導型工程公司,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創新,關鍵在人。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讓人才沉下心來干事創業,是南京工程科技創新工作的另一重點。
“能從源頭參與科技創新項目的課題研發,讓我非常有成就感。”南京工程新員工左雨鑫畢業于帝國理工大學,2021年9月1日,她作為優才畢業生之一,與所在單位工藝室簽署了優才工作站進站協議。在導師的幫助指導下,她選擇了公司的重點科研課題——乙烯羰基化制MMA技術。
優才工作站是南京工程為加強科技人才引進培養而新設立的人才培養基地。2021年,像左雨鑫這樣的優才生有4名,進站后需要邀請畢業院校導師和單位導師共同開發公司的科研課題,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南京工程還將不斷優化導師制,擴大優才生隊伍,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我們每年會為優才工作站提供專項資金支持,保障課題研發經費。”南京工程黨委組織部部長陳云祥表示,“讓優才工作站成為公司吸引人才的成長平臺,筑巢引鳳,達到培養和留住優質人才的目的。”
為逐步擴大人才隊伍規模,形成不同層次的專家梯隊,南京工程成立了3個首席專家工作室,建立內部導師制,通過下達任務書、簽訂培養協議等模式激發員工的創新積極性。運行3年多來,工作室吸納了公司內50多名副主任師以上職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完成了多項重點課題建設。目前,各創新團隊中35歲以下員工占比達半數以上。
“培養技術創新型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大計。我們要著眼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專家工作室、優才工作站的作用,把技術創新和人才機制改革聯動,構建持續優化的技術創新生態。”南京工程黨委書記周贏冠進一步明確了用系統觀念推進科技創新工作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