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斌 祁祥 沈艷 程娟 何世儀 王嵐
(1江蘇醫藥職業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2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鹽城市中醫院;3鹽城市鹽都區潘黃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湖北中醫藥大學;5湖北省中醫院(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
帕金森病屬于神經系統疾病,其又可稱為震顫麻痹,好發群體主要集中在高齡人群。患病后癥狀多,比如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等。現階段臨床缺乏根治方法,患病后需終身治療〔1〕。目前臨床強調藥物治療與功能訓練并重,前者有助于病情減輕與控制,后者有助于軀體功能恢復與提高,二者同用,可減輕軀體功能障礙,減少跌倒情況〔2〕。前庭康復訓練能糾正患者前庭功能紊亂狀態,繼而恢復軀體功能;步態訓練則能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平衡能力,二者均是公認有效的康復訓練方法〔3,4〕。本研究觀察前庭康復訓練、步態訓練應用于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作用。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鹽城市中醫院收治的62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對照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齡60~74歲,平均年齡(66.45±5.13)歲;研究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齡61~75歲,平均年齡(66.48±5.15)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鹽城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帕金森病診斷標準〔5〕,并確診;②年齡在60歲及以上;③均未出現癲癇發作等干擾訓練的情況;④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研究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②中樞系統病變;③下肢骨折;④精神異常、認知障礙。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僅行常規干預。①健康宣教。比如醫院環境、醫護人員、帕金森病有關知識與治療方案等。②心理護理。入院后增加與患者/患者家屬交流,客觀評估患者心理狀態,明確其心理癥結所在,針對性疏導,或教會患者自我心理調節方法,比如自我暗示、軀體放松、自我想象等。③飲食指導。切勿食用生冷、辛辣、刺激之品,合理食精瘦肉、雞蛋、魚肉等食物,多食用用西蘭花、甘藍、香蕉等,飲食以五谷類為主,營養均衡,少食多餐,進食速度不宜過快,不可過飽,飲用充足的水,適量飲用綠茶等。④安全護理。病房內地面無障礙物,床鋪、衛生間等多處合理增設安全設施(比如:放置防滑墊、安裝安全把手等),加強看護。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前庭康復訓練結合步態訓練。前庭康復訓練,具體內容:①凝視穩定能力訓練。患者手持視靶(規格:視靶上有清晰文字標識),將其放置于鼻前,距鼻30 cm,雙眼緊盯視靶,注視其上所標識的文字,調整頭部位置,或向前,或向后,或向左,或向右。②活動穩定能力訓練。患者取坐位,于不同狀態下拾物,依次為聳肩、轉肩、前彎腰,睜眼狀態、閉眼狀態;站位時,左手、右手互擲球,移動時,于睜眼狀態、閉眼狀態在室內行走、上坡、下坡、上臺階、下臺階。③視覺、本體感覺、前庭感覺控制能力訓練。站立狀態,雙眼睜開,直視視靶(視靶位置在正前方墻體上),左腳、右腳分開,逐漸減少左腳、右腳足底支撐地面,依次行雙腳分開、合并、踮腳跟等,先行間隙性閉眼,再延長閉眼時間,先于地板上練習,再逐漸過渡至不同物體表面上練習,練習過程中需先打開左手、右手,再用左手、右手緊靠軀體,接下來左手、右手于胸前交叉即可;步行時,先在毛毯、泡沫等材料上行走,再在毛毯、泡沫等材料上練習倒行。④訓練頻率:1 h/次,3次/w,共6個月。
步態訓練,具體內容:①訓練方法:5 m步行訓練法。②訓練場地:室內訓練,長度大于6 m,寬度大于2 m,地面平坦且無障礙。③地面標識:取記號筆,用其在地面做清晰直線標記,相鄰直線間隔50 cm,5 m距離需清晰標記出11條直線。④具體實施:起步要領包括身體站直、兩眼平視朝前看、足尖抬高,落地要領包括足跟先落地、足尖后落地,患者逐漸走穩,同時需嚴格控制步長、步速,任意一步都需完整,做到“起步-停穩-落地-停穩”,如此循環,經過一定時間后,予以糾正不良步態(比如:抬步低、軀體向單側傾斜等),直至患者完全適應,并能夠準確掌握步態訓練技巧。⑤訓練頻率:2次/d,每次共6輪,3輪后間隔10 min,再行后3輪,共6個月。
1.3觀察指標 (1)Webster評分〔6〕。Webster評分評價維度包括10項:①吞咽困難;②語言功能障礙;③起立困難;④面部表情僵硬;⑤靜止性震顫;⑥步態不穩;⑦上肢動作不協調;⑧平衡障礙;⑨肌強直;⑩手部動作過緩。上述10項評定分值0~3分,評定分值越接近3分,則臨床癥狀越明顯。(2)Berg平衡量表(BBS)〔7〕評分與計時起立-步行測驗(TUGT)〔8〕。①用BBS量表評估身體平衡功能,其共有14個項目,每個項目均有5個選項,單項評定分值0~4分,BBS量表總分0~56分,評定分值越接近56分,則肢體平衡狀態越佳。②患者取坐位,坐在設有扶手(高度:21 cm)的靠背椅子(高度:46 cm),坐位狀態后站起,朝前走,步行至3 m遠的彩色粗線,以彩色粗線為界限,越過此界限后即轉身往回走,直至回到靠背椅子前,再次轉身,平穩坐下,準確測定上述過程用時,用時越短,則軀體平衡功能越佳。(3)巴氏量表(BI)〔9〕評分與39項帕金森病調查表(PDQ-39)〔10〕評分。①用BI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總分0~100分,評定分值越接近100分,則生活自理能力越好,障礙程度越低。②用PDQ-39評估患者生活質量,評價維度包括八項,共設置39個問題,單個問題共5個選項,評定分值依次為0~4分,評定分值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差。(4)跌倒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干預前后Webster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各維度Webster評分對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各維度Webster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干預后研究組各維度Webster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Webster評分比較
2.2兩組干預前后BBS評分、TUGT比較 干預前兩組BBS評分、TUGT對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BBS評分均顯著高于干預前(P<0.05),TUGT均顯著低于干預前(P<0.05),且干預后研究組BB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TUGT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BBS評分、TUGT、BI評分和PDQ39評分比較
2.3兩組干預前后BI、PDQ39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BI評分、PDQ39評分對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BI評分均顯著高于干預前(P<0.05),PDQ39評分均顯著低于干預前(P<0.05),且干預后研究組BI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PDQ39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4兩組跌倒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跌倒6例(19.35%),研究組跌倒1例(3.23%),研究組跌倒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26,P=0.045)。
老年帕金森病屬于神經系統疾患,患病后多見運行系癥狀,比如震顫、平衡障礙等,給其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跌倒事件頻頻出現,極大降低生活質量〔11〕。目前臨床強調藥物治療與功能訓練并重,前者有助于病情減輕與控制,后者有助于軀體功能恢復與提高,二者同用,可減輕軀體功能障礙,減少跌倒情況〔12,13〕。行軀體活動與鍛煉,能增強帕金森病患病群體姿勢穩定性、重建軀體平衡,多樣化干預療法均推廣至帕金森病干預過程,收獲一定效果〔14〕。由此可見,康復訓練是老年帕金森病臨床治療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
前庭康復訓練可糾正周圍性前庭功能紊亂〔15〕。本研究將其用于老年帕金森病臨床治療,其中適應性訓練(本研究中指凝視穩定能力訓練、活動穩定能力訓練)目的在于能減輕頭暈/眩暈癥狀,以防出現運動幻覺,且能提高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平衡及步行訓練(本研究中指視覺、本體感覺、前庭感覺控制能力訓練)目的在于改善姿勢控制,且能提高平衡功能、步行功能。步態訓練目的在于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平衡能力〔16〕。本研究將其用于老年帕金森病臨床治療,(1)可恢復機體平衡能力:步行過程中即軀體移動重心轉移的過程,而強大的平衡能力能將其穩定保持在雙腳承受范圍內,因此,可預防跌倒。(2)可增強病患自信心:能預防患者產生懼怕心理,正視跌倒,有效糾正不良步態,準確矯正平衡偏倚,自信倍增。(3)安全易行:基本上不受場地限制,患者更易掌握技巧,更易執行,良好的依從性保證了此項康復訓練的有效性。
本研究Webser評分結果與沈駿等〔17〕研究結果有相似之處,提示前庭康復訓練結合步態訓練,可減輕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臨床癥狀。本研究BBS評分及TUGT結果與崔高亮等〔18〕研究結果有相似之處,提示前庭康復訓練結合步態訓練,可提高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軀體平衡力。本研究BI評分、PDQ39評分結果與林碧映等〔19〕研究結果有相似之處,提示前庭康復訓練結合步態訓練,可改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顯著提升。本研究跌倒發生率與王娟娟等〔20〕研究結果有相似之處,提示前庭康復訓練結合步態訓練,可降低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概率。
綜上,前庭康復訓練結合步態訓練,可減輕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臨床癥狀,身體平衡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提升,且跌倒概率下降。本研究由于納入樣本數少、研究時間短、未行遠期干預效果觀察等,結果尚有不足之處,有待后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