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湘
(深圳市中金嶺南丹霞冶煉廠,廣東 韶關 512300)
濕法煉鋅時,鈷屬于危害性極強的雜質,假設電解液內的鈷濃度偏大,會直接導致陰極鋅出現返溶的問題,令電流效率降低。所以,濕法煉鋅實踐中,鈷含量成為相關生產活動中的重要質量評估標準。目前,國內可用的工藝較多,但怎樣在回收鎘與鋅的同時,將鈷與銅也有效富集,應當是相關領域應當考慮的問題。
鈷化學價是+2與+3。常溫環境下,鈷不會和水發生反應,并且在不超過300℃的環境中,鈷均能保持穩定的狀態,即使在高溫環境中,吸氫量也比較少。對于粒度極小并零散的粉末狀鈷,在空氣里流動會引發自燃。當其溫度提高到900℃,便會形成兩個保護層,外側層是四氧化三鈷、內側層是CoO。在溫度超過900℃后,外側層被分解,保護層僅保留單質鈷。在繼續加熱后,單質鈷能和多種非金屬元素進行反應,如硫、磷等,并且在反應期間會釋放出熱量與強光。
鎘在氧化狀態中,化學價是+1與+2。其在潮濕環境下,會逐漸被氧化,表面光澤逐漸消失。在加熱中,物質表面會產生氧化物層。高溫環境中,鎘和鹵素會有極強的反應,產生氯化鎘。并且也能和硫進行化合,得到硫化鎘。另外,鎘能夠溶于酸,但無法溶于堿。另外,鎘還能產生不同的配離子,比如CdCl、Cd(CN)等。
鈷氫氧化物主要有Co(OH)2與Co(OH)3。當溫度處于25℃,兩種化合物的溶度積各自是10-14.8與10-40.5。由此能發現三價鈷相較于二價鈷,其溶度積更小,所以相對容易被水解,在化學實驗與工業生產中,一般會添加適量氧化劑,將二價鈷轉化成三價鈷,并通過改變溶液pH值,令三價鈷沉淀完成分離。鈷與其化合物的應用范圍較廣。工業生產方面,可制成不同的鈷合金,其中,鎢元素占比約為80%的鈷合金,屬于一種硬度極高的材料,能用在制作切削工具上。在16%鎢與36%鉻條件下的鈷合金,硬度比上一種差,但也是硬質合金,能作為部分切削刀具與鉆頭等的原料。另外,化學工業活動中,鈷不僅能作為耐高溫與防腐的材料,還能用在顏料、陶瓷與琺瑯等生產中。近些年,能源危機不斷加重,電池領域與新能源汽車成長速度較快,鈷在此方面的使用量逐漸增多。主要是鈷粉以及氧化鈷之間形成的化合物,是一類重要電池添加劑,有利于控制氧化電位,能優化電極性。使用鈷的氧化后,可能保障電極充電效果,擴大電極比容量。再加上,鈷酸鋰電池與三元鋰電池本身比較輕便,而且蓄電性能良好,這令鈷資源成為新能源行業以及電池制造領域的關注對象[1]。
在回收鈷鎘中,大部分鈷礦都是品位偏低的貧鈷,所以部分有價金屬會被當成伴生物質被處理掉。而分離鈷中,一般選擇化學沉淀方式進行處理。但是絕大多數的含鈷材料,有諸多和鈷化學性質類似的元素,無法直接應用到工業生產中。而且對于不同原料,采用的分離方式也有差異。
β-萘酚法下的反應機理為β-萘酚和亞硝酸鈉放置到弱酸溶液里,形成α-亞硝基-β-萘酚。該物質和鈷反應后,會產生螯合物沉淀。鑒于此物的化學性質不穩定,所以僅能在制成后立即使用。在發生反應之前,β-萘酚需以相同比例,放入氫氧化溶液內進行混合,而選擇堿性溶液的實際原因主要為:β-萘酚是可以比較容易地溶入堿液內;亞硝酸鈉在堿性溶液內,化學結構表穩定。在濕法鋅銻鹽凈化期間,回收有價金屬的工藝流程是:凈化中通過酸性浸出,鈷與鎘等有價金屬會直接放進溶液內。而后的浸出液通過雙氧水進行氧化處理后,利用堿性溶液完成沉鈷,下一步則是酸洗除雜,經過氧化焙烤,得到粗的四氧化三鈷。具體的工藝流程為:

圖1 鎘
2.1.1 酸浸
按照加料量,確定加水量與加酸量,在浸出罐內添加適量清水后加酸。開啟蒸汽閥門持續加熱,在溶液溫度處于50℃~60℃之間,就能加料并開始浸出。等到浸出完成后,進入壓濾環節。經過多次濾渣洗滌,相應洗液可返回酸浸配液,也可直接轉移到除鐵槽內,形成的酸浸渣則運送至渣場保存。在浸出環節中,應當注意的控制要點包括:首先,加料應當保持勻速,避免猛然大量加料,導致物料直接沉淀,或是化學反應太快,導致冒槽的后果。在加料中,技術員應持續觀察反應狀態,假設反應太快,應當減少加入量,或是暫停填料,等到反應逐漸平復后,才能增多添加量或是重新加料。其次,溫度條件,假設溫度偏低,會導致反應作業周期加長,而金屬浸出量會因此減少;倘若溫度偏高,令反應太過強烈,出現冒槽的情況。再次,浸出時間也需要技術員加以控制。最后,浸出終點的pH值。如果該數值超過1.5,則應加酸進行調節;假設不到1.0,就應添加渣料調節。
2.1.2 除鐵
結合浸出液內的鐵元素比例,以此判斷鐵的重量,根據鐵與雙氧水質量比,確定雙氧水的使用量。在除鐵環節中,向浸出液內緩慢添加雙氧水,而后添加氫氧化鈉,改變pH值,直到其處于4~5區間內,連續攪拌0.5-1個小時。通過取樣檢測溶液內鐵的含量是否達標,確認合格后實施壓濾。后續的步驟和酸浸環節相同。此項操作的管控要點為:溫度條件、雙氧水添加量、pH終點值。
2.1.3 除銅
按照經過除鐵處理后溶液內的銅含量,得出其重量,根據銅與鋅粉的設定質量比,確認鋅粉添加量。把鋅粉倒進溶液內,連續攪拌半個小時后,進行取樣檢測,確認銅含量達標后,實行壓濾處理。濾渣要進行沖洗,將洗液與除銅后溶液轉移到除鈷槽內,以備后面沉鈷使用。在該環節中,實際的控制重點在于溫度條件與鋅粉使用量。
2.1.4 沉鈷
按照溶液內的鈷含量確定其重量,根據鈷、β-萘酚、亞硝酸鈉、燒堿與清水的設定比例,得出各種材料的標準用量,隨后制成α-亞硝基-β-萘酚(見圖2)的溶液。在配制過程中,需先添加燒堿,而后才能倒水,將混合液加熱到50℃~60℃后,通過輕微攪拌讓燒堿完全融化,隨后放入β-萘酚,等到完全混合后,放入亞硝酸鈉,攪拌到全部溶解后即可。制成的溶液保質時長僅有兩個小時,所以需邊配邊用。利用蒸汽把除銅后的溶液溫度提高到60℃~70℃之間,將剛剛配制出的溶液慢慢倒入,隨后緩慢添加濃硫酸,有效改變溶液pH值。連續攪拌兩個小時后,取樣檢測,確定合格后完成壓濾。在經過沉鈷處理后的溶液,需利用活性炭吸附,之后可返回浸出環節。沉鈷中需關注的重點是:各種添加物的用量比值;調酸的效率;pH終點值[2]。

圖2 α-亞硝基-β-萘酚
2.1.5 煅燒
先量取待處理的物料,并放到爐中平鋪。調節入口處的插板,令爐中保持在微負壓的狀態中,點燃煤氣讓溫度提高,注意溫度上升速度需重點控制。隨后使溫度保持在合適區間內,直至煙氣停止釋放后可關閉加熱裝置。等到氧化鈷徹底冷卻后,取出來進行分析與稱量。此環節的控制關鍵是溫度、空氣量、恒溫持續時長。
其一,氧化沉淀法。該種工藝是把溶液內二價鈷經過氧化處理,得到三價鈷,或是還原為金屬鈷。其中,氧化成三價鈷的操作中,由于三價鈷的化學結構穩定性有限,因此僅能獲得沉淀物質或是絡合物。而且該氧化過程是放酸反應,應當往溶液內添加適宜的中和劑,避免pH值過小,以此保障反應是正方向開展。而鈷元素如果處于氫離子含量較大的溶液內,無法保障氧化效率,就應添加氧化強度大的氧化劑進行處理,比如黑鎳、臭氧、高錳酸鉀、卡絡酸等。一般是向轉爐渣富鈷鎳的浸出液內,添加氯氣進行除鈷,令鈷鎳元素能有效分離。實驗操作中,保持80℃,持續反應1.25小時,將pH值保持在3.4~3.6之間,添加一倍高錳酸鉀。經過上述處理后,鈷元素沉淀率超過99.9%,而鋅沉淀率不足1.7%,鈷鋅分離效果較好,所得渣的鈷含量超過41.3%。但選擇該項工藝后,添加的錳離子要經過二次處理。另外,還有借助硫酸鈉,通過氧化分離出硫酸鋅溶液里的錳與鐵元素。其中,過硫酸鈉使用量是可以完沉淀所有錳的理論量,乘以六倍。該氧化過程的溫度是90℃,持續一個小時,并且溶液pH初始值是1.0。在該氧化沉淀條件下,鐵沉淀率接近99.8%;錳的沉淀率有99.9以上,達到將鈷和鐵錳分離的效果[3]。使用黑鎳除鈷是用硫酸鎳混合苛性鈉,得到氫氧化鎳,經過濃堿環境后,和氯氣發生反應,得到NiO(OH)。該過程是用黑鎳把溶液內二價鈷進行氧化,以三價鈷的形式沉淀析出,完成鈷鎳分離。而電解氧化氫氧化鎳操作,要配備單獨的氧化槽完成氧化過程??紤]到鋅元素的濕法處理工藝中,鎳與鈷相同,屬于有害雜質,因此在面向高鈷渣中,不應選擇黑鎳回收鈷。而利用臭氧進行氧化處理的實驗中,在硫酸鋅溶液內,鈷原始濃度是每升20毫克,溫度條件設定在30℃,臭氧添加速度是每分鐘800毫升,連續攪拌0.5小時。經過臭氧進行氧化反應后,除鈷率在99.5%左右。實際處理中,由于臭氧造價高,使用率偏小。
其二,溶劑萃取法。選擇溶劑萃取工藝,能有效回收低鈷溶液里的鈷元素,并能把其和其他元素分隔開。該工藝是借助有機溶劑在無法混溶的液相內,提取出相應物質。在萃取中,可用試劑主要有萃取劑、反萃劑以及稀釋劑。而其中比較重要的為萃取劑,時至今日還有諸多萃取劑尚在試驗階段,但從總體上來看,萃取劑能分成:有機磷與胺類。前者主要有Cyanex系列,如Cyanex272是選型磷類,有效成分包括二次磷酸,其為油狀液體。該種萃取劑在分離鈷鎳方面有較好的表現,而且在萃取鈷的過程中,不會被鎳濃度干擾。如今,比較常見的萃取劑包括P507、P510以及P204等。例如P204萃取劑,原料的鈷含量是0.66%,通過酸洗與還原浸出,獲取含鈷的浸出液。隨后借助P204在多種反應條件中,實施溶劑萃取,而后在常溫環境中,繼續用P204完成鈷元素的萃取。下一步將鈷濃度為每升10克的溶液放在常溫環境中,pH值是2.5,且相比是10∶1,實施反萃處理后取得每升26克鈷的溶液,通過電解處理后,得到金屬鈷。雖然對于萃取工藝來說,專一性始終是該領域人員探究的目標,但因為是非平衡溶劑工藝,本身是借助各類物質之間的萃取速度差回收鈷,所以P204也具有應用價值。
P204萃取劑運用到酸性溶液里,其對不同金屬離子的萃取完成順序是鐵、鋅、銅、錳、鈷、鎳、鎂、鈣。從該萃取順序中能看出,Zn2+會先于Co2+被萃取出來,因此如果是濃度較大的硫酸鋅液,P204對于萃取鈷的操作并不適用。但近些年,對于用在該種萃取環境中的試劑尚未有相關信息。因而,此方面還需繼續探究。
其三,離子交換法。該項工藝相對適用于鈷含量極少的情況下收集鈷。其中用到的離子交換劑,屬于樹脂。在其吸附鈷離子進入飽和狀態后,需借助專用淋洗劑完成解吸的動作。而相應的樹脂則能利用電解液進行電解后重復應用。選擇離子交換工藝處理電鍍廢水,能令其中的銅元素與鉛的含量降低。但目前離子交換法用在除鈷中的實驗極少,幾乎沒有類似的報道。其四,吸附法。吸附法的使用目的是收取稀溶液內的目標成分,在該方法中操作重點是選擇與制備負載與選擇性較優的吸附物質。如今,在鈷元素吸附上,依舊在實驗階段,還沒有在工業生產重大量使用。如今,比較常見的吸附物質都屬于非活性生物質。根據當前的相關研究成果,海藻對于鈷有吸附作用,但其選擇性偏低。而在氨性的硫酸銨液內,褐煤可以有效吸附三價鈷,但要經過洗滌才能回收鈷。如今,大多數吸附劑在離子選擇性方面都未能達到理想狀態,對于離子濃度高的情況,吸附劑的吸附效果更佳。所以,吸附法不能用于濃度較高的硫酸鋅與高鈷渣的浸出液內[4]。
綜合上文關于鈷元素的處理工藝分析,各有不足,例如氧化法的試劑穩定性差,不利于長時間保存;萃取法在分離處理中,如果有二價鋅,就不能有效將鋅與鈷分離,并且離子交換法以及吸附法僅在微量鈷的條件下有較好表現,存在明顯的局限性;硫酸新溶液里進行凈化處理,會殘留部分雜質,對電解鋅有負面影響,再加上還要經過酸洗等諸多處理工序,使濕法處理效果不佳。但β-萘酚銻鹽凈化,工藝較為成熟穩定,所得物質內鈷含量也比較優異。經過沉鈷后的溶液,每升的鈷含量不超過一毫克。另外,在回收鈷的過程中,鎘同樣能被有效回收。鎘會以硫酸鹽溶液的狀態,回到浸出環節??偟膩碚f,這種工藝在高效會收回鈷與鎘的同時,既降低廢渣直接排出對環境的破壞,相關企業還能因此獲得新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