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正雄
(云南省有色地質局三〇六隊,云南 昆明 650000)
隨著社會資源需求量的增長,給礦產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必須在工作中做好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獲得礦區和礦床中的重要信息,對各類礦產資源的分布狀況和品位等實施評估,以加快資源開采利用進度,同時提升資源利用率,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勘查工作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因素、技術設備因素和人為因素等影響,因此需要加強對地質礦產勘查全過程的規范化控制,掌握重點的勘查對象和基本流程,消除其中的質量安全隱患,得到更加可靠的勘查結果,為實踐工作的推進提供支持。
礦區范圍位于蒙自市城區74°方向,直距40km處,見圖1。地處紅河州蒙自市老寨鄉白牛廠行政村境內,1∶50000圖幅號:鳴就幅F48E004007,老寨街幅F48E004008[1]。地理坐標極值(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東經103°44′39″~103°48′01″,北緯23°26′30″~23°29′13″,呈北西向南東分布,北西自放羊坡起,南東至阿尾村,長達8.2km,北起蘆槎沖,南止母雞白,寬4.9km,呈帶狀分布,如圖1。由于礦區范圍大,將礦區分中寨、咪尾-穿心洞、白羊、對門山、阿尾5個礦段,見圖1-3,其中,中寨礦段分布于5-32號勘查線間;咪尾-穿心洞礦段分布于32-48(原51)-70(原63)號勘查線間,32-48(原51)號勘查線間原為咪尾礦段,48(原51)-70(原63)號勘查線間(南段)原為穿心洞礦段,這兩個礦段同處一個采礦證,同一區塊,為了后面描述方便,本次把這兩個礦段合并為一個礦段,呈L形分布;白羊礦段分 布 于 48(原51)-70(原 63)號 勘 查 線 間 (北 段 ),ZK51-31、ZK53-31、ZK74-30、ZK57-29、ZK79-30、ZK60-28、ZK84-31、ZK63-25之連線以北;對門山礦段分布于70(原63)-95(原210)號勘查線間,阿尾礦段分布于95(原210)-146號勘查線間。

圖1 交通位置圖
由于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呈現出復雜性的特點,如果在前期的準備工作不夠充分,那么實際勘查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尤其是缺乏先進的經驗,導致在基礎性地質工作中的規范化程度不足,部分資料和文件呈現出滯后性的弊端,無法為新時期勘查工作的實施提供依據和支持[2]。專項綜合性礦產勘查研究力度較小,停留于表面當中,未能實現深度勘查和研究,容易受到資金和技術等因素的限制,不利于基礎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在地質礦產勘查中需要具備探礦權,但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探礦權逐漸增多,而且各個單位之間的協同性不足,這會對整體勘查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在風景區和自然保護區建設范圍逐步擴增的趨勢下,對地質礦產勘查造成不同程度的限制,在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增大[3]。由于未能實現探礦權的統一化管理,因此會導致在實踐工作中出現混亂性的問題,難以促進礦山的可持續發展,容易造成竭澤而漁的情況,資源利用率下降。統籌管理難度大,未能突出地質礦產勘查的重點與難點,企業和政府部門之間的協同度較低,因此整裝勘查工作的實施成效大打折扣。
除了具備復雜性的特點外,地質礦產勘查還具有專業性特點,在實踐工作中會用到專業化的設備和技術工藝,由于缺乏高素質的勘查人才,因此會對最終的結果產生負面影響。部分工作人員不了解基本的勘查流程和要點,在工作中存在盲目性問題,不僅無法獲得精確性、真實性和全面性的勘查數據,無法準確反映該區域內的地質狀況和礦產資源狀況,而且容易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對自身和他人安全形成威脅[4]。未能結合目前勘查工作的特點實施培訓,因此工作人員掌握的方法和技術較為落后,難以提高先進設備的利用率,整體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企業的轉型升級發展。
在社會的發展進步中,對于地質礦產勘查的要求也更高,如果缺乏創新意識,則會導致企業的發展受限。目前地質礦產勘查中的技術手段呈現出滯后性的問題,對于人工操作的依賴性仍舊較強,不僅導致勘查工作的負擔加重,而且在數據采集、整合與分析中缺乏可靠的依據,因此無法對礦區內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預測,開采作業的難度增大,而且難以滿足深度開采的要求。信息技術的融合度相對較低,信息的傳遞受到阻礙,各部門之間存在信息壁壘,無法及時交流地質礦產勘查中的經驗和方法,受到信息孤島效應的影響,難以實現數字化及自動化管控[5]。
充分的準備工作是開展地質礦產勘查的基礎與前提,因此要結合過往工作經驗和當前礦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勘查規劃和方案,推進實踐工作有條不紊的實施,落實國家法律法規和企業規章制度要求。增進企業和政府部門之間的交流溝通,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尤其是在勘查中要落實綠色化生產理念,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防止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污染等問題。以礦調項目為依托,獲得更多的基礎性數據,提高基礎性地質工作水平,實現各類信息數據的分類管理和存儲、共享,真正為勘查工作提供依據,解決傳統模式下的盲目性問題。對當前勘查方法的可行性進行全面研究和評估,分析行業發展狀況,了解前沿技術的發展動態及實踐應用效果,實現磁法和化探、物探的有效融合,真正發揮各類地質資料的價值,在統一部署下加快勘查工作進度[6]。編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按照設計方案進行合理開采,以充分利用鐵礦資源和保護礦山環境。明確《礦山安全規程》中的具體內容,幫助勘查人員掌握具體的安全操作方法,避免出現嚴重的突水事故和涌水事故等。
針對當前探礦權的分散性問題,需要做好全面整合工作,為統一管理和組織協調工作奠定保障,提升地質礦產勘查的規范性,適應市場化發展的特點。增進各個部門之間的交流溝通,包括了國土資源廳和政府職能部門、勘查單位等,積極做好協商工作,確定各個單位的具體探礦權范圍和內容,避免在地質礦產勘查中出現混亂問題。對于外省的地勘單位,則應該以轉讓協議為依托實施針對性管理,細化轉讓協議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在協議中規定各方主體的職責和義務,在政府部門引導下規范化開展地質礦產勘查[7]。高效整合礦業權,積極加快礦權重組的進程,建立統一化的管理體系,體現職能部門的作用,為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創造良好環境。在整合過程中應該遵循實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原則,做好各方主體的利益分配,體現地質礦產勘查的商業性特點,同時要遵循當地法律法規內容,創造更高的綜合效益。
整裝勘查的方式可以實現資源高效化利用,應該以“大地質戰略”為依托,確定具體的整裝勘查方案,實現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的有效整合,共同構建完善的礦業體系。明確礦區內的成礦條件和原因,找到成礦的具體規律,統一安排勘查工作,有助于拓展地質礦產勘查的范圍,為深部找礦奠定基礎[8]。在傳統模式下,不同單位之間的協同度較低,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且資源利用率不高,不符合新時期集約型社會的發展需求。而整裝勘查模式的建設,則可以提高各單位之間的配合度,發揮各自的優勢,在綜合性研究項目中突破技術性難題,有利于找礦工作的順利實施。此外,還應該做好靶區的選擇,針對基礎性資料和文件等進行收集與分析,對礦區中的資源潛力實施科學評價,確定具體的開采重點區域和實施方案,以便在地質礦產勘查工作中更加目的性和針對性。在確定礦種時應該了解企業的具體發展需求,體現礦區內優勢礦種的特點,增強本地區礦產行業的整體競爭力[9]。
由于地質礦產勘查的內容相對較多,因此應該在工作中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這是確保勘查工作長效實施的關鍵,防止由于資金不足而無法獲得可靠的地質信息。政府部門應該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通過扶持政策和優惠政策減輕礦產企業的壓力,通過財政支持的方式幫助企業緩解資金壓力,真正在地質礦產勘查工作中引入綠色化勘查與開采技術,促進礦產行業轉型,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10]。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加強對企業的科學引導,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礦產資源儲量及開發成效等,對地方性法規進行細化,提供財政支持的同時,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除了要依靠政府財政撥款外,更重要的是激發社會資本的力量,體現地質礦產勘查的商業性和公益性雙重屬性,建立完善的基金管理機制,實現專款專用,為地質礦產勘查工作提供設備、技術和人才支持。資金籌集渠道應該更具多元性,降低資金籌集的風險,以便為后期技術升級等工作奠定保障[11]。
建立現代化的管理機制,是提升管理工作水平的關鍵前提,可以使地質礦產勘查工作更具規范性和秩序性。在地質礦產勘查中需要以責任制度為依托,對各方主體的職責實施科學劃分,明確具體的責任范圍和內容,解決傳統模式下的相互推諉問題,共同構建專業化的行業發展環境。將地質礦產勘查的責任落實到企業、部門和崗位當中,使每一個勘查人員都能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獲得可靠的勘查報告。增強企業的內部控制力度,加強對整個勘查過程的嚴格監督,尤其是在技術使用、設備操作和數據記錄、審查、審批等環節,都要嚴格遵循企業規章制度要求,避免造成混亂問題[12]。了解地質礦產勘查的風險,在內部控制機制建設中更需要做好風險預估和控制,尤其是關注人員安全問題,通過分析礦區中的自然環境狀況制定安全預案,避免在意外因素的影響下而發生安全事故。
在地質礦產勘查要求不斷提升的趨勢下,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勘查工作隊伍,以保障各個勘查人員具備強大的專業能力,防止由于人為操作問題而影響最終的勘查結果。在培訓工作中應該避免出現盲目性的問題,而是要對過往地質礦產勘查工作進行總結與反思,了解其中的具體問題及原因,并且在培訓中組織人員進行針對性學習與改進,從思想理念和技術方法、能力素養等方面提高人員水平。引入礦產行業的先進知識與理論,促進工作人員對自身知識體系的更新,以適應新時期背景下的勘查工作特點與要求。注重對人才的招聘和選拔,吸引更多的復合型人才,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更要增強職業道德品質,使其在自身崗位中實現個人價值,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更高效益。針對培訓的成效進行考核,了解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掌握程度,針對考核結果采取獎懲措施,提高人員對本項工作的重視程度[13]。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從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兩個方面入手,督促勘查人員積極參與到設備改造和技術改造中,構建現代化的勘查工作體系。
先進勘查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降低數據中的誤差,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其中,X熒光分析技術逐漸得到應用,利用激光光波照射礦區內的目標物體后,能夠通過光波的變化情況對礦產資源的分布狀況和種類、儲量等實施評估和分析,以確定具體的開采區域和范圍[14]。該技術相較于傳統技術手段而言更具高效化和精確性,而且能夠可視化評估礦產資源的狀況,了解礦區內的地質條件及變化情況。GPS感應技術也是目前實踐中逐步探索的一項先進技術,能夠發揮無線電和衛星的作用,分析光譜后確定礦產資源的蘊藏狀況,光譜曲線分析更加精確。尤其是BDS感應系統功能逐步拓展,為提升勘查工作水平奠定了基礎。以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等為核心,還要對集成化管理系統實施創新,實現地質礦產信息的全面收集、整理和存儲、共享,打破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及時反饋勘查中的異常問題,降低勘查風險。建立和加強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對現狀地質災害點(地裂縫、地面塌陷、滑坡、采動區)和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地段,不論已治理或未治理的均要進行長期動態監測記錄,分析掌握地質災害發展趨勢,作出預警預報[15]。
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實施,可以幫助工作人員全面了解礦產分布特點,滿足資源開采和利用的要求。但是,由于在實踐工作中存在準備工作不充分、探礦權整合難度大、專業人才缺失和勘查技術落后等問題,也會對整體勘查質量產生影響,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此,應該在做好準備工作的同時,通過整合探礦權、推進整裝勘查、提供資金保障、完善管理機制、提高人員素養和引入先進技術等途徑,逐步提升地質礦產勘查水平,降低勘查工作中的風險,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