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琪 編 ○胡波 繪

1.對于一個古生物學家來說,沒有什么比親自發掘鑒定并命名一個又一個的恐龍化石更有成就感了。但是當兩位恐龍專家的發掘和研究變成了一場競賽,這一切就變了味道。在19世紀的美國,曾經有這樣兩個人,恐龍化石的發掘在他們之間從研究變成了競賽,又升級成了對對方的攻擊和詆毀,甚至演變成了一場戰爭!
2.愛德華·柯普出生在1840年,他比1831年出生的奧斯尼爾·馬什要小九歲,不過他年紀輕輕就已經小有名氣,當上了美國費城自然科學院的院士。相比起來,馬什就有一點“大器晚成”。三十歲出頭的他還在柏林大學讀研究生,而且僅僅發表了一篇論文。不過馬什也不是普通人,他的叔叔是當時著名的百萬富翁兼慈善家喬治·皮巴第。

3.兩人的初次會面是在1863年,當時正值美國的南北戰爭。為了躲避戰事,柯普來到歐洲進行一系列學術訪問。在柏林大學,他見到了馬什。馬什年紀要比柯普大,但他從歐洲學成回國剛剛被聘為古生物學教授的時候,柯普早已經跟隨當時頂尖的古生物學家約瑟夫·萊迪挖掘并組裝了鴨嘴龍的骨架。而且柯普還描述和命名了一種肉食恐龍,叫做“暴風龍”(暴風龍的名稱后來被確認為無效,并被馬什改為傷龍)。

4.柯普的成功讓馬什十分嫉妒,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馬什暗下決心要給柯普添堵。在柯普挖掘化石的時候,馬什專程前去拜訪他。這時候的柯普還在興致勃勃地向馬什介紹自己挖掘化石的現場,全然不知一場陰謀即將到來。馬什私下用重金買通了柯普正在發掘的化石現場的經理,讓他有任何新發現化石都只通知自己。這樣一來,失去了研究材料的柯普就只好停止了自己的工作。

5.1868年,柯普收到了一套來自堪薩斯州的海生爬行動物的骨骼化石,雷厲風行的他立即進行組裝工作。因為這只動物有著極長的脖子和較短的尾巴,所以柯普先入為主,在沒有詳細分析化石結構的情況下,就將這只動物的頭骨錯安在了尾巴上,并將之命名為平尾薄片龍,在《費城自然科學院學報》上宣告了自己的發現。

6.柯普的錯誤很快被發現了。先是柯普的老師萊迪無意中發現這只被柯普認錯了頭尾的薄片龍的“尾部”有叫做寰椎和樞椎的骨頭,而這兩種骨頭獨屬于恐龍的脖子。出于對古生物學負責的態度,萊迪對外公布了自己的發現。錯誤被指出來后,柯普緊急召回了所有論文,修改了之后再次發出,并以買回大量已發售期刊的方式,掩飾自己的失誤。

7.但馬什抓住了這個“小辮子”,他在《美國博物學家》等權威雜志上大張旗鼓地宣傳:“柯普又組裝了一個新物種,這個物種最大的特點就是腦袋長在尾巴上。”同時他還寫信挖苦柯普“你應該把你組裝的動物命名為滑稽龍。”這只動物就是著名的蛇頸龍類動物——薄片龍(又名薄板龍)。如果說研究材料的斷絕只是兩人競爭的開始,那么因為薄片龍而遭受的嘲笑和挖苦就徹底讓柯普和馬什撕破了臉皮。

8.柯普和馬什將競爭的方向放在了誰能夠發現和命名更多的恐龍上面。馬什利用叔叔在上層社會中的影響,挑選耶魯大學古生物系高材生和經驗豐富的挖掘者,組成龐大的挖掘隊伍。他們還特地聘請了熟悉西部環境的神槍手,綽號“野牛比爾”的威廉·科迪(他因在8個月內殺死5000頭北美野牛而得名),擔任向導。1870年到1872年,馬什在美國西部廣袤的曠野中挖掘出大量恐龍化石。

9.與馬什相比,柯普的家庭在上層社會中并沒有太大影響力,為了給自己的隊伍找個好向導,他別出心裁地想到了一個另類的辦法。柯普將一個假牙套放在口中,遇到當地的印第安人就拿出來,然后再放回去?!疤煺妗钡挠〉诎踩说谝淮慰吹接腥丝梢詫⒆约旱难例X掏出來又放回,頓時以為遇到了“神”,紛紛為他無償提供各種幫助,柯普也因此發掘出很多化石。

10.隨后,兩人開始爭先恐后地給自己發現的化石命名,并在公開場合相互指責。這場沖突于1877年達到白熱化。這年春天,馬什得到懷俄明州的科莫絕壁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的消息,他第一時間用巨額支票把發掘合同簽訂下來。為了防止柯普知道這個化石地點,他特意在合同細則中加上了諸如“所有采集隊員未經馬什許可不準離開發掘地”等一系列秘密條款。
11.可是“沒有不透風的墻”,柯普還是知道了這一地點。沒過多久,他的隊伍也來到了科莫絕壁。隨著兩支隊伍的聚集,雙方也在各個化石挖掘點展開了針鋒相對(甚至可以說不擇手段)的較量,策反對方的工人、偷窺挖掘計劃、偷盜或毀壞化石等。發展到最后,雙方工人干脆沖進對方的化石坑,拳打腳踢,開槍放炸藥把化石奪走。如果工人來不及運走化石,甚至不惜打碎它們,以免其落入對方手中!

12.馬什不僅武力對抗柯普,還嘗試切斷柯普的后路。馬什利用他的財富和社會影響力成功獲得了美國地質調查局負責人的身份,并迅速利用職務之便,終止了聯邦政府給柯普的資助。他還試圖運用政府權勢沒收柯普收集的全部化石,但陰謀最終沒得逞。之后馬什打起了“輿論戰”,在報刊上發文指責對方偷竊化石、將發現化石的日期往前虛報以搶占命名權等。

13.柯普也立刻回擊,他指責馬什抄襲同行論文、對雇傭的員工不友善等等。但柯普沒能發現馬什重大的學術錯誤——“安裝”了一種莫須有的恐龍。1877年,馬什發現了一只長頸、長尾的植食恐龍的部分骨骼,他稱之為迷惑龍。當時這只恐龍是沒有頭的,馬什擔心他的發現得不到承認,于是當他的團隊挖出一個“無主”的頭骨后,馬什匆忙給他的迷惑龍安上了頭。

14.兩年后,馬什團隊又挖出了一個頭骨化石,這個頭骨與之前的并不一樣,馬什以為他們又發現了新的恐龍,很開心地給它起名叫雷龍。這些錯誤柯普逝去前都沒有發現。直到1903年,人們才發現,當年馬什給迷惑龍“速配”的頭錯了。它屬于另一種已發現的恐龍,后來找到的“雷龍”的頭才是迷惑龍的,所謂的雷龍其實就是迷惑龍。

15.在激烈的戰爭中柯普和馬什獲得了相當輝煌的成果。在長達30年的化石戰爭中,兩個人一共發現了142個新的恐龍化石,其中馬什86個,柯普56個。在這些化石中有后來名聲大噪的三角龍、異特龍、梁龍、圓頂龍和異齒龍等等。

16.然而在古生物學的歷史上,柯普和馬什的化石戰爭盡管有著輝煌的成果,但是卻對整個古生物學領域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這場戰爭于1897年因柯普去世結束。而馬什由于美國國會削減預算,失去了他的研究資金來源,不得不抵押了自己的房產并向耶魯大學尋求一份工作來維持生計。在柯普去世的兩年后,馬什也在自己的家中辭世,化石戰爭也終于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