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賢才 編
看看魯迅先生的“購物車”,人家每天都在過“雙十一”!如果魯迅曬出自己的“剁手”清單,大家便會發現,咱們頂多只算“擦傷”。
作為資深“尾款人”,魯迅要是穿越到今天,估計也逃不脫“雙十一”的誘惑,畢竟他的愛好和研究范圍太廣泛,文學、藝術、科學、歷史、地理無不涉獵;同時生活要有儀式感,情趣審美少不了;交友廣,消息靈通,好東西總會找上門來;加上銀子不薄,看到好物自然買買買。雖說當年沒有網購,但從國內到國外,他最愛逛舊書場、古玩店,癡迷起來,哪怕腹瀉便血都攔不住“剁手”沖動。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魯迅先生的“購物車”——幾個博物館也放不下啊。
魯迅的收藏涉獵極為廣泛,古今中外,文學藝術,歷史、地理、哲學、自然科學等等,類別繁雜。收藏品大致可分為金石拓片、古籍圖書、木刻版畫、陶俑造像、古幣等幾大類,也有瓷器、銅鏡、信箋等雜項。和一般收藏家不同,他的收藏多是為學術研究,而非為日后升值買賣,或單單鑒賞把玩。縱觀魯迅之收藏,可以體味出他試圖重新構筑中國傳統文化體系、找到新文化方向的殷殷之心。
魯迅對此類收藏傾注心力大半,所集令人嘆為觀止。他生前共搜購歷代拓本5100余種、6000余張,其中尤愛漢畫像石與六朝石刻,認為“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唐人線畫,流動如生”,曾整理成目錄,數次計劃出版漢畫像集,終未如愿。他對漢代畫像的研究,不囿于前人只重漢碑文字,更重其藝術價值,不止步于考古,更致力于傳世。

漢代孝堂山石祠東壁畫像石拓片

天龍山石窟第三窟造像拓片

晉代爨(cuàn)寶子碑拓片

魯迅為高長虹所著《心的探險》設計的封面
翟煞鬼造像石是魯迅1918年4月14日購于北京琉璃廠德古齋的藏品,日記載:“午后往琉璃廠,以重出拓片就德古齋易他本,作券廿,先取殘畫像一枚,作券四元。又買北齊翟煞鬼墓記石一方,券廿,云是福山王氏舊物,后歸浭陽端氏,今復散出也。”這一年,《狂人日記》發表。
天龍山石窟始鑿于東魏,歷經北齊和隋,至唐高宗時代再次掀起造像高潮,藝術水平高超,顯示了石窟藝術由北朝向隋唐轉化的過程。19世紀20年代,日本山中商社勾結當地和尚,在短短幾年內將石窟內數百件上至東魏、北齊,下迄唐代的精美石刻盜賣殆盡,為牟暴利更將佛像身首分離,分別出售,導致大批精品流失海外。
第二、三窟為天龍山開山之作,兩窟造像題材、雕刻手法和裝飾紋樣豐富多彩。窟內還以淺浮雕手法雕刻思惟菩薩、文殊、維摩詰、比丘、居士、供養人像,下部為小型供養人像。現存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八張造像拓片,為魯迅在1931年4月于西泠印社上海門店花費三元七角購得,20世紀50年代隨藏書、手稿等遺物運至北京,后由許廣平正式捐贈給北京魯迅博物館,是今人欣賞天龍山石窟藝術的珍貴參照。

據統計,魯迅收藏的人俑和動物俑多達50余件,涵蓋從漢至民國各歷史時期,材質做法多樣,質量也屬上乘。其中人俑數量最多,占其三分之二,尤其唐代女俑,跨越了初唐至晚唐的整個時期,反映了唐代的審美趨向演變。除了人俑,魯迅還藏有動物俑和鎮墓獸等明器,石刺猬、石豬、青釉獅子、陶貓頭鷹、三彩小鳥等,姿態各異,妙趣橫生。魯迅自小喜歡動物,甚至寧肯以身飼之,“養肥了獅虎鷹隼,它們在天空,巖角,大漠,叢莽里是偉美的壯觀”(《半夏小集》)。
唐朱繪陶馬是魯迅所藏動物俑中最精彩的一件,體態矯健,馬耳、眼、口、鼻雕刻得栩栩如生。“貓頭鷹”是魯迅的同門錢玄同給他起的綽號,大體是因為他不修邊幅的外貌。不過魯迅也很喜歡貓頭鷹這種動物,以其自喻,愿意做一個黑暗中的警世者。據許廣平回憶,魯迅的習慣也是夜里寫作,上午才睡覺。在他的某個抄本中,就手繪了一只簡筆貓頭鷹做裝飾。在他1927年出版的雜文集《墳》中,他把自己的畫作《貓頭鷹》登在扉頁上,歪著頭,一眼圓睜一眼緊閉。
他還自比為“隼”,在多篇文章和通信中以此署名,并以金文大篆為底加以藝術處理,作為自己的另類簽名。許廣平說,旅隼“和魯迅音相似,或者從同音蛻變。隼性急疾,則又為先生自喻之意”。
作為精通古今、學貫中西的文化巨匠,魯迅自然是嗜書如命。早在三味書屋讀書期間,就養成了抄書的習慣,抄古書乃至抄古碑,是他堅持一生興致勃勃的事情。魯迅的藏書是其藏品之最大宗,豐富至極,內容至廣,涉及多種學科,除卻文學、藝術、史學古籍、哲學之外,還包括地理、礦物學、生物化學等自然科學書籍,外文書籍也不少。
在日本東京時,他常常整晚不睡地閱讀與翻譯東歐文學。流連逡巡于舊書攤是他唯一的休息方式,某日,他被一本舊文學雜志介紹的荷蘭童話《小約翰》的浪漫意境深深吸引,立即委托丸善書店向德國定購該書。20年后,他親自翻譯這本令他終生難忘的童話。

魯迅收藏的第一個高峰,是1912年在北平教育部任職以后,當時他先后幾處住所都離琉璃廠很近。北平14年,琉璃廠是他最常去的淘寶勝地,他的日記里也常提及“淘寶戰況”。比如:1912年5月12日,下午至琉璃廠,歷觀古書肆,購傅氏《纂喜店叢書》。21日,晚散步宣武門外,以銅圓十枚得二花卉冊。25日,下午至琉璃廠購《李太白集》《觀元量壽佛經》《中國名畫》。他還有專門記錄自己購書的書賬。據統計,魯迅從1912年5月到1936年10月17日(即他逝世的前兩天)20多年的時間中,先后花費了10,913.65元,購買了1.4多冊圖書。
魯迅的收藏涵蓋古今中外各類藝術品,體現出他廣闊的藝術視野和獨特的審美趣味。他從中國當時國情出發,認定版畫“是正合于現代中國的一種藝術”,而“紹介歐美的新作”和“復印中國的古刻”如同是中國新興木刻的“羽翼”。于是耗巨資、傾心血大量搜集、購買外國版畫書刊、畫集和名作的原拓,他最欣賞德國著名版畫家凱綏·珂勒惠支的作品,贊其“深廣的慈母之愛”;他還特別喜歡日本浮世繪,尤其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等人的作品。中國新興木刻運動也是在魯迅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并影響至今。
魯迅的藏品中,還涉及古錢幣、銅鏡、古玉、銅佛造像、明清青花瓷碗、弩機等多項,或古樸,或精巧,不勝枚舉。
好在全中國范圍內,有多家魯迅紀念館和博物館。蒙魯迅先生與其家人和后人的寬闊胸懷,將其多年收藏的文物古籍分別捐獻給國家博物館、圖書館等機構,惠澤大眾,普及后世,其中以北京魯迅博物館所藏最為豐富,該館收藏魯迅及同時代人的相關文物4萬余件(套),包括手稿、藏書、書畫、拓片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