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劉通
在智能汽車時代,事故現場的鑒定遠遠不像傳統車那樣容易,而爭議之下,隨著汽車“黑匣子”(EDR)強制上車,我們也將離真相更近一步。
最近,EDR相關概念股讓資本市場興奮了一把,而這次資本家嗅到的財富氣味,源于一則新規。《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國家標準第2號修改單規定,自2022年1月1日起,國內所有新生產的乘用車都將強制要求配備EDR(Event Data Recorder,汽車事件數據記錄系統),或者符合規定的DVR(車載視頻行駛記錄系統)。
隨著新規正式落地,“EDR”一詞,愈發頻繁地出現在投資市場,甚至各大證券論壇之中,其相關搜索量也在持續增長。據悉,裝備符合標準的DVR需要更為繁瑣的系統測試,且成本會顯著高于EDR,對于車企而言,長遠來看EDR路線更可能成為主流。而政策推動之下,EDR未來的空間到底有多大,又會帶來什么新思考?

早在48年前EDR就曾出現過。當時,通用汽車曾選定部分高端車型裝配EDR,其主要作用是控制和記錄安全氣囊的展開。但這一次,EDR有了全新定義。
EDR又叫汽車“黑匣子”,實質上是集成在安全氣囊控制單元中的一個軟件模塊,它可以記錄車輛碰撞前、碰撞時、碰撞后三個階段中汽車的運行關鍵數據。
其實對乘用車配備汽車事件數據記錄系統的相關要求,在2017年制定的《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7258-2017)標準中就有所提及。隨后工信部于2018年6月發布《汽車事件數據記錄系統》征求意見稿,并于2020年12月24日正式發布《汽車事件數據記錄系統》(GB 39732-2020)國家標準。而2021年4月,隨著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國家標準第2號修改單發布,政策也迎來正式實施環節。
按照工信部的說法,EDR功能要求分為AB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今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新申請的車型需要記錄并讀取縱向加速度、ABS狀態、發動機轉速、安全帶狀態、踏板位置等23項數據,而2024年1月1日起,新申請的車型需能記錄并讀取A+B級數據元素,相關數據共計50項。
原則上有了EDR生成的這組數據,就可以更為主觀的還原事故現場。比如在美國,特斯拉突然加速等相關案例,都是依靠EDR來破解真相;而國內特斯拉女車主維權事件中,EDR同樣發揮重要作用。不過從結果上看,即便有EDR相關數據做支撐,有時候責任雙方還是避免不了扯皮現象。
不妨通過特斯拉剎車失靈事件,復盤與EDR相關的維權片段。去年4月,特斯拉公開了車輛發生事故前一分鐘的數據,并公開表示制動系統正常介入工作并降低了車速,以回擊車主所謂的剎車失靈問題。隨后,在監管部門施壓下,特斯拉又將更為詳盡的相關數據以郵件的形式,發給維權車主。
但也正是這份數據,再次引發輿論一片嘩然。在特斯拉事件中,車主想要獲取車輛相關數據需要在鄭州鄭東新區市場監管局責令下,才能夠獲取。而所得到的數據,并非車輛內的“原始數據”。這點可以參考北美市場,特斯拉車主提取數據相關流程。

據悉,目前特斯拉美國官網已經上線了事件數據記錄器EDR查詢軟件,可供車主查詢車輛的行駛數據并生成相應的數據報告(僅限于北美地區用戶)。整個過程中,特斯拉車主需要購買EDR數據提取套件(官方售價1200美元),比較特殊的是,特斯拉車輛生成的EDR原始數據是通過加密處理的,這就要求用戶將提取的數據發給特斯拉官方,再由特斯解密后再將數據反饋到用戶端。這也是特斯拉女車主維權事件中的糾結點所在。
特斯拉官方所公布的涉事車輛數據信息來源于自家企業后臺,這就相當于,特斯拉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總結起來就是,特斯拉提供的數據是否真實?相關數據是否有統一解讀標準,又是否涉及到隱私?數據安全如何得到保障?而這一連串的問題,同樣是當EDR實現所有車輛裝配之后,避不開的難題。
目前國內大多數乘用車所裝備的EDR,相關數據是本地生成,會儲存在汽車的車載電腦中,并且不支持消費者以個人身份讀取數據。從車企角度看,隨著這項法規的落地,在數據提取的具體操作流程上,也會根據國家相關法規有所規范,但目前仍處于等待政策的階段。
今年5月,特斯拉宣布已在中國建立數據中心,并在官方微博結尾處寫道:汽車數據安全非常重要,我們堅信,統一規范管理,將更有利于智能汽車的有序長遠發展。特斯拉將盡一切努力來貫徹執行汽車數據安全管理工作,確保數據安全。
而除了特斯拉品牌之外,當下大多數車輛所產生的EDR數據不存在加密情況,但數據管理權限、數據安全以及數據解讀等相關周邊定義,同樣需要同步落實。
事實上,相較于國外,國內EDR滲透率非常低。有這樣一組數據:2019年,美國上市的新車中99%都裝有EDR;2015年12月起,韓國要求車輛強制安裝(包括存量車);而我國,高工產業研究數據顯示,2020年新車中搭載EDR設備的新車有135.71萬輛,滲透率僅為7.12%。這部分空白市場,也促成新的賽道。
“目前EDR的主要形式是集成于汽車的安全氣囊模塊,現在技術已經很成熟了,市場行情大概是幾百塊”某企業高層告訴記者。而按照中汽協預測,2022年乘用車銷量將達2300萬輛,這就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其關聯市場很可能會達到百億級別。
華西證券估計,乘用車市場過去5年基本穩定在2000萬臺左右,假設隨著EDR快速普及,設備價格大幅下滑,預計價格會穩定在500元左右,保守預計EDR設備市場空間在100億元左右。在接受其他媒體采訪時,國民技術市場總監程維表示“從內部電路結構來看,EDR的核心器件主要包括了車規級MCU、存儲器、CAN收發器、安全算法組件等相關芯片產品。” 在他看來,ETC之后芯片業將迎來下一個風口。
業內專家同樣認為,EDR作為新車標配,未來還將帶動存儲、備用電源、傳感器、MCU需求提升,尤其是車規級存儲、備用電源等新增市場。
在智能汽車時代,尤其是自動駕駛技術以及各種遠程監控與數據服務系統的廣泛應用,事故現場的鑒定遠遠不像傳統車那樣容易,而爭議之下,隨著汽車“黑匣子”強制上車,我們也將離真相更近一步。
但同樣需要重視的是,在數據安全方面,要有更為完整的法律層面保障。日前,網信辦、工信部等相關部委先后出臺了《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以及《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的意見》等規章,可以預見的是,隨后相關規則會愈發完善。
國際上認為,未來當無人駕駛技術更為成熟之后,DSSAD(自動駕駛車輛數據存儲系統)或將與EDR共同記錄數據信息,以彌補EDR功能不足,用于交通事故定則。
那時候,智能電動車周邊規則的定義,也許已經變得成熟,所以不妨期待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