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甄文媛
“期”貨勝年貨。以進促穩、未來可期,這或許是汽車人最期待的新年賀禮。
1月12日,在2022中汽協新春媒體團拜會上,中汽協領導班子不僅用一串數字通過媒體向全行業傳遞了這一積極信號,更深入解讀了數字背后,中國汽車產業的潛力與實力、算法與干法。
開年信息爆量、發布內容重磅,1月12日成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進入2022年以來最忙碌的一天。作為中汽協的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早已習慣了天天日程表爆滿的日子。
1月12日下午到晚上,他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輪值會長單位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一起三次轉場,先是從上一個會場奔赴工信部“2021年汽車工業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發布了2021年汽車產銷重點數據及運行情況,并與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副司長郭守剛共同答記者問,釋放了大量車市好消息及未來利好信號。
緊接著,二人馬不停蹄回到中汽協,與主流媒體進行了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深度溝通后,在傍晚轉至2022中汽協新春媒體團拜會現場。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朱華榮首次以新增身份公開亮相的第一天。朱華榮一直是推動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的最強有力踐行者之一,每年兩會必交關于中國汽車品牌發展提案、利用各種場合為中國品牌奔走呼吁,并帶領企業積極轉型升級、打造品牌標桿。2021年10月14日,在中汽協第九屆第二次理事會上,長安汽車按照第九屆理事會實行的“會長輪值制”,接力成為中汽協輪值會長單位。

2022中汽協新春媒體團拜會嘉賓合影
中汽協作為國家級行業組織,代表中國汽車產業的根本利益,并一直以汽車強國戰略為指引,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引領汽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為行業、企業、政府服務,為促進汽車強國建設、構建綠色和諧汽車社會發揮推動作用。
擁有這一新身份的朱華榮,深感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在12日的3場活動中展現出更多推動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的激情與信心。除了拜年,針對當天的大量重磅信息,中汽協為媒體進行了深度解讀、并自由交流。
中汽協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副秘書長李邵華、柳燕、劉宏、陳士華、羅軍民、何毅、楊中平,副總工程師許海東,秘書長助理李桂新,以及師建華等協會領導成員戴著大紅圍巾,來到喜氣洋洋、飛紅溢彩的團拜會現場,與主流媒體共聚一堂,致敬舊歲,砥礪新程。作為輪值會長單位代表,長安汽車品牌公關部總經理陳卓、集團智慧營銷中心副總經理羅松,長安汽車戰略規劃部高級總監、中汽協兼職副秘書長謝光等人也來到了現場。中汽協副秘書長柳燕全程主持了團拜會。
“預計2022年,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將突破550萬輛。” 朱華榮在團拜會致辭中如是表示。他認為,2022年將是汽車行業充滿希望的一年、光明的一年,并充滿信心地預告:“未來十年,一定會誕生世界級的中國品牌。”
朱華榮認為,首先,隨著“雙碳”國策不斷深化以及個性消費政策出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從政策導向轉為市場導向,能源系統的構建加快,會帶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

中汽協輪值會長單位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
其次,汽車產業正加快從傳統制造業向高科技平臺型產業轉型,并加速與能源科技融合,供應鏈已有鏈式的關系也正向網狀生態轉變,中國將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創新支點。
再次,智能化將成為汽車行業最具價值的投資領域,汽車產品正轉變為智能平臺產品(或稱“汽車機器人”),智能電動汽車將是下一代汽車的主戰場。
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品牌乘用車累計銷售954.3萬輛,同比增長23.1%,市占率接近歷史最好水平,達44.4%,同比提升6個百分點。若從整個汽車產銷來看,中國品牌汽車的市場份額超過50%。
“全年汽車產銷呈現穩中有增的發展態勢,展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和發展動力。”付炳鋒特別提到,新能源汽車成為最大亮點,已經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拉動的新發展階段,呈現出市場規模、發展質量雙提升的良好發展局面,為“十四五”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站在“十四五”新起點上,為推動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發展,加快汽車強國建設步伐,在工信部指導和支持下,2021年中汽協組織開展了“看見中國汽車—2021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發展”專項行動,大大提升了中國品牌影響力。據付炳鋒介紹,中汽協新一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繼續開展“2022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發展專項行動”。
“我認為這個3.8%是大于4%的,這是我個人的一個觀點。”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在團拜會上為媒體解讀全年汽車產銷數據時,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合數學常理的不等式。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1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08.2萬輛和262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和3.8%,結束了2018年以來連續三年的下降局面。而在2021年年初,中汽協進行全年產銷預判時,曾預測全年銷量增幅為4%。若僅以數字看,實際情況低于預期0.2%。作為長年研究汽車產銷數據及市場形勢的資深專家,陳士華深知,能得到這個意味著車市走出低谷的3.8%,數年辛苦不尋常。

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

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
2017年,中國汽車產銷在達到一個高點后開始了連續三年的下滑。2019年來到中汽協就職的付炳鋒,坦言自己在市場下行階段上任是“捏著一把汗”的,但他始終相信,這輪下滑有其特殊性,并不意味著“下坡路”,回顧國際上發達國家,其汽車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會經歷兩三年的調整再回正,中國汽車產業也會經歷這一過程,繼續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
2021年,中國汽車工業經歷了全球疫情持續演變、原材料價格上漲、汽車芯片供應緊張等各種復雜嚴峻挑戰。而中汽協在年初預測時,對各種突發情形始料未及。陳士華分析指出,從重點企業的經濟效益來看,原材料價格上漲是影響2021年企業銷售的最大因素,直接影響企業利潤。芯片短缺則主要影響了生產節奏。
為推動產業平穩健康發展,中汽協做了大量工作。2021年,針對嚴峻的發展形勢,中汽協秘書處在政府業務主管部門、行業骨干企業以及主流媒體的大力支持下,成功舉辦了中國汽車論壇、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以及中國汽車T10峰會等行業重大活動,向行業傳遞了滿滿的正能量;面對芯片短缺,在工信部的指導下,與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加強協同,聯合整車、零部件和芯片企業共同應對危機;面對數據安全,積極組織行業力量制訂團體標準,為產業數據安全保駕護航;在加強中國品牌宣傳方面,在工信部的支持下,聯合主流車企積極開展“看見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發展專項行動,全面呈現民族汽車品牌蓬勃發展的活力。在此期間,得到廣大會員單位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為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共同描繪了亮麗的畫卷。
汽車行業能扛住壓力穩中有增、結束汽車銷量的三年連降,這一切殊為不易,振奮人心。
從細分市場看,2021年乘用車銷售2148.2萬輛,同比增長6.5%,增幅高于行業增速2.7個百分點。在國內強大的消費市場促進下,我國乘用車市場已經連續七年超過2000萬輛。
從細分車型來看,轎車銷售993.4萬輛,同比增長7.1%;SUV銷量為1010.1萬輛,同比增長6.8%;SUV車型在2020年首次超過轎車的市場份額,并在2021年繼續保持。高端品牌乘用車增速好于整體乘用車市場,達20.7%,占有率為16.2%。

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
這些數據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汽車產業正加速轉型升級,消費升級趨勢明顯。
除了中國品牌乘用車和新能源汽車表現亮眼,更令人驚喜的是, 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首次跨過了200萬輛大關。付炳鋒透露,近十年來,中國汽車出口一直在100萬輛左右徘徊,預計2022年我國汽車出口增速在20%左右,將迎來快速增長期。中汽協將聯合中國品牌汽車企業,在法規認證、關稅、海外金融、物流運輸、知識產權保護和品牌培育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密切關注企業在出口方面遇到的主要問題,提出建議和措施,解決共性問題。同時,中汽協會還將充分發揮行業交流平臺和OICA、APEC汽車對話會、中俄裝備工作組等國際交流平臺作用,助力中國品牌汽車海外發展。
展望2022年,中汽協預判,中國汽車總銷量將達到2750萬輛,同比增長5.4%,其中,乘用車銷量為2300萬輛,同比增長8%;商用車銷量為450萬輛,同比下降6%;新能源汽車銷量為500萬輛,同比增長42%。
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在團拜會上介紹了“2022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預測峰會”的研討成果。他指出,2022年中國汽車產業仍需應對一系列壓力與挑戰:宏觀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疫情不確定性仍是最大風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人口老齡化,房地產市場債務面臨風險,中美關系等內外因素的影響尤在;房地產投資下降、外資轉移、教育行業“雙減”、實現碳達峰目標的產業調整、跨境電商等對就業均有影響,進而影響大宗消費;芯片供應緊張仍在持續,擾動對市場需求真實情況的判斷;“補庫存”也成為批發銷量的不確定因素。
但令人充滿信心與希望的是,宏觀經濟穩中有升,預計2022年GDP約增長5.5%,進而促進汽車消費持續增長;宏觀政策總體也利好汽車消費,國內共同富裕的政策將帶動底層消費復蘇;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底層就業轉型有效果,海外需求反彈,全球汽車市場回暖,未來芯片產能將逐步釋放、恢復供應,新能源汽車出口長期利好,帶動產銷增長的作用將愈發明顯。
從中長期看,中汽協預計,2025年,中國汽車銷量有望達到3000萬輛左右;其中,乘用車銷量將達到2526萬輛左右。展望“十四五”,宏觀經濟的復蘇、中低收入群體經濟狀況好轉、國家政策支持等因素都將促進中國汽車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中國汽車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正是未來汽車產業持續向好的底氣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