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深
“他們的事跡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獲得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獎和提名獎的江蘇10人團載譽歸來,受到鄉親們的熱烈歡迎,江海大地刮起一股見賢思齊之風。
一個地方出現一兩個道德模范并不難,難的是有多個群體;一個地方偶爾出現個把助人為樂的好人也不難,難的是凡人善舉漸成風氣。魯迅先生說得好:“道德這事,必須普遍,人人應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兩利,才有存在的價值。”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凡人善舉由個體變成群體,助人為樂既是外在要求又是社會自覺,才能真實體現一個地方的文明高度。令人欣喜的是,好人文化的弘揚,不斷推進南通文明高度:做好事不留名的“莫文隋”,從一個變成一群,成為聞名全國的精神文明“南通現象”;江海志愿者從最初的34人,發展到上百萬人;愛心郵路由1條發展到600多條,文明新風共一城,把江海大地裝點得星光燦爛。

“森林效應”不是一個自然生成的過程,是個借光發光、見賢思齊、精心培育的過程。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既需要個體道德修養,更需要加強制度和機制保障,在道德教育、制度安排等多個層面形成合力。為了使助人為樂、凡人善舉經常化、制度化,南通市摸索了“以典型示范普及核心價值理念,以群體效應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做法,以培育、選樹、推廣道德建設典型為抓手,以凡人善舉的先進典型引領公民道德建設。全市“文明新風典型”、“文明百佳”評比連續40年;“濠濱夏夜”群眾文化活動近40年不間斷;創建“無紅包醫院”得到中宣部的首肯:“貴在堅持,貴在積累,貴在建設,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從海安教師支教群體,到南通醫學院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群體,從“高節卓不群”的磨刀老人吳錦泉,到美了沙灘白了頭的“綠化愚公”郭中良,凡人善舉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涓涓細流,匯成大海。生活在這座城,隨時可以觸摸到一種溫暖的文化潛質。如春風、如清泉、如繁星、如暖陽,孕育并積淀成激濁揚清、尚德崇善的“城市魂”。
在加大宣傳力度的同時,要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訓體系,讓樂善者有善舉之能。南通市將救助常識和救助技能納入教育體系,作為中小學、職業學校、普通高校的必修課程;將普及救助常識和技能列為公共服務之一,加強面向大眾的培訓和宣傳;建立分類教育和培訓體系,凡進入志愿者、義工網絡組織人員,1至2年定期進行分門別類的技能培訓和崗位競賽,特別是提高應急、危險狀況下的施救本領和自我保護意識,減少施救成本,提高施救效率。
要完善立法和保護體系,讓凡人善舉行穩致遠。制度安排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通過宣傳表彰,讓道德模范成為當地“最亮的星”,樹立學習榜樣;一方面通過制度保護,讓做事的人無后顧之憂。在完善獎懲機制上,南通市政府加大了專項資金支持力度,鼓勵社會捐助和慈善機構積極參與,進一步擴大見義勇為基金規模,不斷提高物質獎勵標準,加大對助人為樂者及其親屬的資助力度。 助人者因見義勇為遭遇法律糾紛時,政府則指定相關部門提供無償法律援助。在照顧弱勢群體上,南通首創的養老失能保險,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肯定,多次被央視等主流媒體宣傳推廣。在對道德模范和凡人善舉的保護上,制定了《助人行為保護條例》,使助人者不會在緊急情況下施救反成被告,甚至承擔法律責任,必要時由政府承擔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而帶來的無法預知的后果。同時加大了對被救人誣陷救人者的懲處力度,確認發生誣陷行為的,不但要記入個人不誠信記錄,而且要視情節依法給予相應懲處。
讓制度安排托起凡人善舉,讓助人為樂、樂善好施蔚成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