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遠漢
1907年8月,李步新出生于江西省上饒縣湖村鄉碧霞橋村一個貧農家庭。李步新讀了四年私塾,便輟學帶著弟弟下地種田,后來給人當雇工。1925年,方志敏創建了贛東北農民協會,李步新開始接觸革命思想,積極參與農民運動。1927年春,李步新參加上饒石嘴頭農民協會,任理事。1928年,方志敏創建了贛東北根據地。同年底,李步新組織了上饒地區茗洋關農民暴動。1929年10月,李步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任中共鉛山縣區委書記,1932年任上饒縣委副書記兼軍事部長。1933年底,李步新隨紅軍挺進縱隊干部團赴皖浙贛開辟工作,創建了皖南根據地,進行了三年艱苦卓絕斗爭,為根據地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4年6月下旬,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紅七軍團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對內仍稱紅七軍團)。11月初,中革軍委電令紅七軍團與閩浙贛軍區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組成更強有力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主要任務是爭取以運動戰消滅敵人,創建皖浙邊新蘇區,一方面策應中央主力紅軍戰略大轉移,一方面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推動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李步新參加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成為干部團成員。同年11月底,方志敏率先遣隊轉戰皖南。12月14日,先遣隊在太平縣譚家橋(今黃山區譚家橋鎮)戰斗失利后,兵分三路進軍柯村蘇區(位于太平、黟縣、石埭等縣交界處),作短期休整。12月16日,途經太平縣新豐時,方志敏決定李步新等留在地方,組織開展游擊斗爭。李步新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上級的工作安排。分別時,方志敏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在這里開展工作,要依靠這里的黨組織,領導人民群眾,同敵人作長期的斗爭”。

1935年1月,中共涇(縣)旌(德)寧(國)宣(城)中心縣委在涇縣成立,洪維恭任書記,李步新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和中心縣委游擊隊政委。縣委制定了“積極向外出擊,擴大宣傳”的斗爭方針,確定了游擊隊和地方黨組織的任務。游擊隊的任務是:打擊地主保安隊和敵人便衣隊,宣傳組織群眾,打土豪籌款;地方黨組織的任務是:發動群眾抗租、抗稅、抗抽丁,組織農會、婦女會、少共團、自衛隊。涇旌寧宣邊區的革命烽火由此越燒越旺。1935年3月,李步新等率游擊隊向宣城、寧國、旌德等地出擊,連戰連捷。其后,游擊隊在旌寧交界處的大王山休整時,遭敵襲擊,游擊隊迅速轉移;李步新左腳負傷,被送到與旌德縣三溪相鄰的太平縣里浮溪劉永壽家養傷。10月,李步新歸隊時,涇旌寧宣中心縣委正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涇太邊區一部分黨組織遭破壞,洪維恭等中心縣委領導相繼犧牲,中心縣委臨時負責人腐化動搖,干部思想陷于混亂。摸清情況后,李步新立即著手整頓游擊隊和地方黨組織,加強游擊隊和地方干部的團結教育,并調整了中心縣委,由李步新任書記。經過整頓,黨的組織逐步壯大,武裝力量和群眾運動得到迅速發展。至1936年春,中心縣委先后設立了3個區:特區(寧國板橋)、一區(宣涇邊區)、二區(旌德),其中寧國板橋一帶還建立了少共團支部以及成年團、兒童團、婦女會、赤衛隊、互濟會等群眾組織,當地保甲制度為農會組織所代替,游擊隊擴大到200余人,游擊根據地發展到縱橫100余華里。
1936年1月,國民黨糾集78師和45旅等正規軍及當地保安隊共3000余人,對涇旌寧宣根據地發動了“圍剿”。地方黨組織再次遭到破壞,中心縣委同上級黨組織失去了聯系。為保存革命力量,中心縣委決定尋機突圍,尋找中共贛東北省委。2月,李步新率游擊隊180余人,趁夜冒雨翻山越嶺跳出敵人的包圍圈,經旌德、太平、石埭、黟縣,在休寧西鄉彰公山腳下里莊,找到了贛東北省委。同年4月,贛東北省委在彰公山召開省委擴大會議,分析研究當時的政治形勢,討論決定皖浙贛邊區工作的方針任務。會議決定,中共贛東北省委更名為中共皖浙贛省委,下轄贛東北、皖贛、上浙皖、下浙皖和開婺休5個特委。其中皖贛特委,王豐慶任書記,李步新任副書記兼紅軍獨立營政委。皖贛特委開辟的游擊根據地,以祁門為中心,逐步發展到休寧、婺源、浮梁、都昌、鄱陽、湖口、彭澤等縣。下轄祁婺休、祁浮婺、浮樂(平)婺和都湖鄱4個中心縣委,李步新兼祁婺休中心縣委書記。皖贛特委領導的紅軍獨立營有100余人,各中心縣委和縣委也建立了數十人不等的游擊隊。
1937年上半年,國民黨對皖浙贛邊區紅軍游擊隊進行了大規模的“清剿”。皖浙贛省委紅軍獨立團和皖贛特委紅軍獨立營先后陷入敵軍重圍,損失嚴重。更為嚴重的是,皖浙贛省委和贛東北、上浙皖、下浙皖、開婺休4個特委均遭破壞。面對這種險惡環境,皖贛特委及其游擊隊仍堅持戰斗在皖浙贛邊。他們一方面留下少數人在內線堅持斗爭,與群眾共赴患難;另一方面將游擊隊轉移到外線,在敵人力量較薄弱的地帶,加強武裝活動,與敵人繼續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民族抗戰開始。9月,游擊隊從繳獲的報紙中得知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消息。于是,皖贛特委和國民黨地方當局在瑤里正式開始了談判。談判通過雙方代表當面協商和電話聯系兩種形式進行。經過我方代表的據理力爭,雙方達成如下協議:(一)國民黨當局停止向游擊隊進攻,撤退在根據地周圍的一切駐軍。準許游擊隊派人聯絡各地紅軍人員,紅軍人員過境通行無阻。(二)國民黨當局解除“移民并村”封鎖,恢復群眾生產自由。釋放一切政治犯。(三)紅軍游擊隊停止打土豪和與當局的敵對行動,全部給養可以自由購買。瑤里談判雙方達成初步協議后,皖贛特委決定派李步新、江天輝為代表到南昌去找項英、陳毅匯報情況,了解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和請示工作。
李步新、江天輝到達南昌后,向陳毅詳細匯報了皖浙贛邊區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在中央紅軍離開蘇區以后所經歷的艱苦斗爭;請示邊區的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下一步任務。聽了李步新和江天輝的匯報,特別是聽到他們匯報經歷了三年游擊戰爭的皖浙贛邊還有300多人的革命武裝力量后,陳毅非常高興地說:“那很好啊,你們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還保存了這么多武裝,不簡單呀!”陳毅對他們提出的問題一一作了解釋。在李步新和江天輝準備離開南昌返回時,陳毅考慮到邊區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長期與黨中央失去聯系,加上國共兩黨過去積怨太深,擔心邊區的黨員和游擊隊指戰員思想一時轉不過彎來,便決定親自去一趟邊區。1937年10月底,陳毅以中央代表的身份與國民黨景德鎮地方當局取得聯系后,由地方當局派員陪同經瑤里上了石灰山,皖贛特委也派鄒志誠帶領的游擊隊到長嶺接應陳毅。陳毅到石灰山后,皖贛特委立即召開了特委會議,陳毅在皖贛特委會議上,首先代表黨中央對在艱苦環境里堅持游擊戰的同志們表示親切慰問,然后作了“目前形勢與任務”的報告,并針對部隊和部分干部存在的思想問題,重點講了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意義。陳毅走后,皖贛特委立即根據陳毅的指示,一面組織邊區黨組織和游擊隊的干部向部隊和各階層的群眾宣傳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宣傳“家庭不和外人欺,合作抗日得勝利”的道理;一面派人聯絡周圍的各支游擊隊,邊區的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皖贛特委聯絡各地游擊隊的工作也取得很大成果。原分散在寧國、涇縣、祁門、浮梁、都昌、湖口、鄱陽、婺源、彭澤一帶活動的各支游擊隊已陸續向石灰山集中。
1938年1月,陳毅再次從南昌來到浮梁瑤里,改組了皖浙贛特委,宣布由李步新任書記。2月,江西抗日義勇軍第一支隊在瑤里召開抗日誓師大會。會后,根據陳毅命令,除留下一部分短槍隊和留守處工作人員外,瑤里改編后的江西抗日義勇軍第一支隊開往歙縣巖寺。4月,編入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第3營。從此,這支在皖浙贛地區堅持了三年艱苦游擊戰爭的隊伍奔赴了抗日前線。
艱苦卓絕的皖浙贛邊三年游擊戰時期,李步新等革命老前輩,在環境之險惡、困難之嚴重、生活之艱苦、斗爭之殘酷的情況下,信念堅定,堅持黨的絕對領導,緊緊團結和依靠皖浙贛邊區軍民,為皖浙贛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和抗日救亡作出了突出貢獻,功績卓著,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