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林
(作者系重慶市政協常委,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踔厲奮發的一年。
這一年,我深刻感受到,重慶全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變。GDP、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指數再創新高。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穩步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進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效明顯,交通基礎設施持續拓展延伸,互聯互通水平提升,“軌道上的都市區”建設開局良好,“川渝高竹新區”等川渝毗鄰地區發展迅速。“鐵公水空”協同聯動、分撥集運水平持續性提升,“鐵水空”口岸經濟持續加強。
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持續推進,進出口總額再創新高,中歐班列(成渝)開行數量持續保持全國第一,“渝滿俄”班列開行近千列。與此同時,重慶繼續拓展通道,開通中國—老撾鐵路班列,推動鐵路連通東南亞地區,輻射印度洋。長江黃金水道運量大幅度增加,果園港、寸灘港等貨物吞吐量不斷擴大,重慶機場完成國際及地區貨郵吞吐量20萬噸左右。
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穩步推進,川渝兩地共謀建設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取得進展,陸上貿易規則探索不斷深化,國際物流金融取得進展。
長江上游三省一市聯動加強,西部陸海新通道功能持續增強,諸多開放平臺實現了共建共治共享,長江黃金水道、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成渝)等成為重要開放通道。
這些成就生動地表明,重慶正在穩步推進內陸開放高地建設,通過強化開放通道提升物流水平,促進產業集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重慶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上,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獨特區位優勢,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核心城市。中歐班列(成渝)聯動歐亞大陸,西部陸海新通道連通東南亞及環印度洋地區,長江將重慶與“長三角”經濟圈及長江中游城市群連接起來,重慶成為中國內陸開放的前沿,并逐漸成為中國內陸開放高地。
重慶應立足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及“Y”字形節點優勢,聯動川渝,攜手滇黔,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努力構建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發展口岸經濟,成為連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提升重慶開放高度。
探索全方位自由貿易,建立全球第一個“內陸自由貿易港”。推動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拓展,大力推動口岸經濟發展,積極爭取將自貿區升級為“自由貿易港”,提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影響力、國際門戶樞紐城市能級,推動重慶不斷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
加強鐵路、港口、機場、公路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多功能點、線、面聯動,提升口岸功能,增強區域輻射集聚能力。優化口岸體系,推進寸灘港、果園港、萬州港和涪陵港水運口岸聯動,開放萬州五橋機場、黔江武陵山機場航空口岸。完善口岸配套設施體系,完善相應的集運、分撥、儲備、裝卸和數據交換、分配、驗收等物流配套體系,形成快捷的物流網絡。
繼續縮短貨運時間,加快推動通關便利化;加大對國際航線的爭取力度和必要的補貼,促進各大航空公司開行更多國際航線,增強本地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增強水運與其他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實現“鐵公水空”多式聯運。推進服務貿易發展,促進運營、結算、數據、物流等功能性總部集聚發展。
抓住5G、AI、大數據、“云”、邊緣計算等領域發展機遇,加快各類信息技術在口岸經濟中的運用,打造智慧口岸經濟。大力發展大數據、云計算、公共服務信息平臺、電子商務(含跨境電子商務)、境內與跨境支付、跨境電子商務認證等新技術,改進生活服務業、生產服務業與公共性服務業,提升傳統實體物流運行狀況,提高物流運行效率,改進基于“鐵公水空”的物流運行模式與傳統服務業。加大智慧口岸建設力度,建立與國家電子口岸平臺相統一的信息化數據標準體系,實現互聯互通。推動市內各口岸、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之間的聯動,同時強化與長江沿線、中歐班列(渝新歐)沿線等地口岸的聯動,推動口岸聯檢,實現電子口岸輔助執法聯動、口岸物流協同作業等功能。以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為契機,積極探索發展“網上自貿區”,推動網上涉外經濟的發展。
積極推動中歐(成渝)旅游專列建設,將以重慶為中心的中國西部地區與中亞、俄羅斯及歐洲聯系起來,建成一條世界著名旅游觀光線路,一條世界著名的文化走廊、友誼大通道。依托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等獨特IP,以發展旅游業為先導,并將旅游業作為重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點,進而有力地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發展。將旅游業作為參與“一帶一路”的優先發展產業之一,通過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旅游的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以旅游促交流、以旅游拓市場、以旅游促貿易的良性互動局面。
深入研究全球各地市場及文化特征,培養鍛煉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卓越業務能力的金融業務團隊,使其憑借過硬的研究能力、杰出的銷售能力、高超的產品設計能力,在實踐中提高重慶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積極打造“一帶一路”國際貿易結算中心、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等,拓展新的金融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