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濤, 喬 帥, 王 芳, 廖安忠, 宋 偉, 譚文芳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 作物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6 )
【研究意義】甘薯[IpomoeaBatatas(L.)Lam]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飼料、工業原料和生物質能作物,其含有豐富的食用纖維、糖、維生素、礦物質等人體必需的重要營養成分,被稱為最佳食品[1]。與美國的年人均鮮薯消費水平35 kg和日本的15 kg相比,我國年人均鮮薯消費僅4.2 kg,存在著巨大差距,因此我國甘薯食用消費的市場具有較大潛力[2-3]。近年來,甘薯市場需求向高端化發展,價格高位穩定,種植效益明顯提高[4-6]。作為甘薯生產大省,四川省甘薯年均種植面積穩定在47萬hm2以上,鮮薯年均總產穩定在1 000萬t左右,因此選育適宜四川地區種植的高產優質食用型甘薯新品種,對促進四川省甘薯生產及其產業化發展,提高甘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前人研究進展】2001—2016年,我國通過國家鑒定的食用型甘薯新品種有38個,極大地豐富了我國食用型甘薯品種的多樣性,但適宜四川地區種植的優質甘薯品種仍然缺乏。近年來,四川省育成了川薯系列及南薯系列等食用甘薯品種,但四川省甘薯品種雜亂的現象以及食用型專用品種、抗病和耐儲藏、萌芽性好的品種缺乏的現狀尚未得到根本解決[7-10]?!狙芯壳腥朦c】針對食用型專用品種匱乏問題,主要從優良親本組配、多級多代試驗篩選、食用品質評價等方面開展工作,培育適宜在四川地區種植的優質食用型甘薯品種。【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以萬薯5號為母本材料,在其放任授粉后代中選育出高產食用及加工用甘薯新品種川薯225,該品種具有產量優勢突出,薯形美觀且商品薯率高,熟食味甜、食味品質優、中抗根腐病及耐貯藏等特點。川薯225的選育豐富了四川地區優質食用甘薯品種資源,對促進四川食用型甘薯生產及其產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川薯225母本是重慶三峽農業科學院培育的高淀粉品種萬薯5號,其具有親和性強、高薯塊淀粉率、薯塊適口性較好、熟食味較甜及纖維較少的優點;父本采取集團授粉的方式獲得。
川薯225是2011年以萬薯5號為母本材料進行放任授粉,通過嫁接誘導開花、加速繁殖、多點綜合鑒定選育而成。2011年以甘薯近緣野生種(I.nil)為嫁接砧木,在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內誘導開花,進行集團雜交獲得實生F1代種子。2012年通過對產量、結薯性、薯形的考察,從實生系選種圃中初選出綜合表現較好的原系號12-5-39,2013年對其進行二代圃復選鑒定。2013—2014年通過多點高鑒圃品比試驗篩選,將12-5-39推薦參加2015—2016年四川省甘薯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達到四川甘薯品種試驗實施方案的要求。2016年11月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組織的田間技術鑒定,定名為川薯225,該品種2020年通過國家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品種登記號:GPD甘薯(2020)510087。
2015—2016年四川省甘薯品種區域試驗在成都、綿陽、內江、南充、瀘州、達州和青神等地進行。區域試驗凈作密度為60 000株/hm2,以南薯88為對照。生產試驗于2016年在成都、綿陽、南充3地進行,凈作密度為60 000株/hm2,以南薯88為對照。田間管理按照常規管理進行,測定鮮薯產量、薯塊干物質含量、淀粉率、薯干產量及淀粉產量。
2.1.1 薯塊產量 從表1看出,2015年區域試驗8個試點中,川薯225平均鮮薯產量35 652.0 kg/hm2,較對照南薯88增產13.8%,差異達極顯著水平(P<0.01),除綿陽試點外,其余試點均表現為增產;平均薯干產量9 660.0 kg/hm2,較對照極顯著增產15.9%,除南充試點外,其余試點均表現為增產;平均淀粉產量6 001.5 kg/hm2,較對照極顯著增產13.7%,除南充試點外,其余試點均表現為增產。

表1 2015-2016年四川省區域試驗川薯225的產量表現
2016年區域試驗7個試點中,川薯225平均鮮薯產量37 554.0 kg/hm2,較對照極顯著增產15.1%,除達州試點外,其余6個試點均表現為增產;平均薯干產量9 604.5 kg/hm2,較對照極顯著增產8.0%,除南充、達州試點外,其余試點均表現為增產;淀粉產量5 971.5 kg/hm2,較對照顯著增產5.4%,除南充、達州、青神試點外,其余試點表現為增產。
2015—2016年2年平均鮮薯產量36 603.0 kg/hm2,較對照極顯著增產14.5%;平均薯干產量9 633.0 kg/hm2,較對照極顯著增產15.6%;平均淀粉產量5 919.0 kg/hm2,比對照極顯著增產8.1%。綜上所述,川薯225的鮮薯產量、薯干產量、淀粉產量均顯著優于對照,適宜在四川地區作為食用和加工用甘薯種植。
2.1.2 薯塊干物質含量和淀粉率 從表2看出,2015年的薯塊干物質平均含量為27.7%,比對照高2.5%,薯塊平均淀粉率為17.8%,比對照高3.4%;2016年的薯塊干物質平均含量為26.0%,比對照低5.0 %,薯塊平均淀粉率為16.2%,比對照低6.9%;2015—2016年川薯225薯塊干物質平均含量為26.9%,比對照低1.3%,薯塊平均淀粉率為17.0%,比對照低1.8%。

表2 2015—2016年四川省區域試驗川薯225的薯塊干物質含量與淀粉率
從表3看出,在2016年四川甘薯多點生產力大區試驗中,成都、綿陽和南充3個試點川薯225的鮮薯平均產量為38 508.0 kg/hm2,比對照增產18.8%;薯干平均產量9 688.5 kg/hm2,比對照增產11.2%;平均淀粉產量5 971.5 kg/hm2,比對照增產8.1%。

表3 2016年多點生產力大區試驗川薯225的產量表現
川薯225生育期120 d左右,屬中熟品種。葉心形無裂片,莖頂芽相對位置凹,莖頂芽無花青苷顯色,莖頂端無絨毛,葉顏色中等綠色。薯塊紡錘形,薯皮淺紅色,薯肉淺黃色。萌芽數量多,萌芽一致性好,結薯習性較集中。
川薯225薯塊干物率為26.9%,淀粉率含量17.0%,粗蛋白含量1.4%,還原糖含量3.2%,可溶糖含量5.8%,食味品質優。食味考核結果:食用總評分71.55分,高于對照南薯88(總評分為70分)。川薯225在2015—2016年四川省區試普通組的參試12個品系中,熟食評分排名第1,具有粘度適中、甜味較高、香味突出優點,且薯形長紡錘商品薯率高,但其薯肉色澤偏白。
經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鑒定,川薯225中抗根腐病,感黑斑病,中抗莖線蟲病,感蔓割病,高感薯瘟病。
川薯225是商品薯率高、食用品質優、豐產穩產的食用型甘薯新品種,適合在四川及周邊生態條件相似地區推廣種植。
3月上中旬采用薄膜覆蓋育苗,有條件的地方宜采用小拱棚或大棚育苗,根據天氣情況和硬件設施,可將排種育苗時間提前1個月左右。選擇土壤肥力好、地勢向陽、管理方便的地塊作苗床地,做好苗床管理,培育壯苗。
適宜扦插期為5月中旬至6月上旬。適時早插有利于甘薯高產,提早上市,提高經濟效益,扦插密度52 500~60 000株/hm2。肥料以有機質肥為主,重施底肥,早追肥,追肥根據莖葉長勢而定,長勢過旺則需適時控旺。在中等肥力以上田塊種植,施肥宜高鉀低氮,配合施用硫酸鉀240 kg/hm2。
栽插成活后及時中耕培土,清除田間雜草,保持土壤松軟,促進植株迅速生長和塊根形成。育苗階段用50%多菌靈500~800倍液浸種防治黑斑病。移栽前使用除草劑(如乙草胺、異丙草胺等)進行大田除草,封壟后注意拔除雜草。栽插時穴施15%毒死蜱顆粒劑30 kg/hm2防治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
栽插100 d以后即可收挖上市,選晴天進行收獲,早收薯形更好,且價格高,可提高種植效益。注意輕挖、輕放,減少薯皮碰傷。運輸貯藏使用塑料周轉箱運送。甘薯貯藏需要適合的溫度、濕度和通氣。貯藏前期以散熱排濕為主,中后期以保溫及其保濕為主,后期管理以降溫增濕為主。及時調節貯藏窖的溫濕度,溫度控制在10~14℃,濕度保持85%~90%。
過去相對較長的一段時期內,甘薯育種目標是以產量為主,導致很多高產品種品質不佳,難以得到市場認可。因此品質育種逐漸取代產量育種,成為食用型甘薯育種首要目標。甘薯品質主要包括外觀品質和食用品質。外觀品質是消費者選擇時的重要考量,薯形美觀、薯皮光滑的甘薯品種更易受青睞。川薯225具有標準的紡錘薯形,薯皮鮮紅光滑,外觀品質優良。食用品質則是消費者選擇時最重要的內在品質,目前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對食用品質評價指標為甜度、色澤、香度、纖維感、黏(面)度和綜合評分6個方面。謝一芝等[11]對育成的22個食用型甘薯品種分析認為,食用品質要求口感良好、粗纖維含量較低、香甜可口,干物率以25%~30%為宜。川薯225干物率為26.9%,位于食用型甘薯干物率的理想區間,且具有低纖維、口感軟糯的特點。食用型甘薯最重要的品質指標之一是可溶性糖,其與塊根蒸煮后的適口性和風味密切相關。沈升法等[12]對276份紫肉甘薯品系研究發現,熟薯可溶性糖含量和花青素含量是紫肉甘薯的重要食用品質指標。控制花青素含量在90 mg/100gFW以下,可實現紫薯營養與食用品質兼顧。除甘薯品種自身品質外,適當貯藏可將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轉化為可溶性糖,提高甘薯食用品質。呂尊富等[13]對不同大小的薯塊貯藏不同時間后理化性質分析表明,隨著貯藏時間增加,薯塊淀粉和蛋白質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短暫降低后上升,食用品質在常溫貯藏后60 d達最大值,之后食用品質開始迅速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