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孟平, 陳 紅, 宋雅祺, 廉明棟, 楊天萍, 田新民*
(1.牡丹江師范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2.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農牧科技局, 貴州 銅仁 554300)
桃(PrunuspersicaL. Batsch)隸屬薔薇科(Rosaceae)李亞科(Prunoideae)李屬(Prunus)李亞屬(Amygdalus)植物,原產于我國中部及北部,是一種具有觀賞性的重要經濟水果作物,也因其各種健康益處而被推薦食用[1-2]。桃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多胺、C-氨基丁酸(GABA)、脯氨酸以及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咖啡酰基奎寧酸,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3-5]。近年來隨著社會需求量的增加,桃樹栽植面積不斷擴大,據資料統計,中國栽培面積在2007年已超過60萬hm2,生產桃40萬t,居世界第一位。但隨之而來桃樹病蟲害的發生也日趨嚴重,病輕時果實表面有黑點,影響外觀和銷售;病重時,許多斑點連合在一起,病果龜裂,完全喪失經濟價值[5-7]。桃樹病蟲害不僅種類繁多、數量較大,而且發病周期長,難以控制,嚴重影響桃的產量和質量[6-8]。目前,關于桃樹病蟲害及其防治的全面報道較少,為桃樹病蟲害的識別、鑒定及綜合防治提供理論參考,并為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對近年來國內外關于桃樹病蟲害及其為害癥狀、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歸納總結。
根據引發桃樹病害病原的致病特點,將其分為侵染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9]。侵染性病害是為害桃樹的主要病害,包括真菌性病害、原核生物類病害及病毒類病害(表1),其中,桃縮葉病、桃瘡痂病、桃褐腐病、細菌性穿孔病和根癌病是為害桃樹的常見病害。

表1 桃樹主要病害病原及其為害部位
真菌性病害是為害桃的主要病害,目前已報道的真菌性病害有7種,其中常見的有桃褐腐病、桃縮葉病和桃瘡痂病等。
1.1.1 桃褐腐病 桃褐腐病又稱桃菌核病和桃灰腐病,主要為害葉、果實、花及新梢,其中果實受害最為嚴重[10]。幼果發病初期,出現褐色圓形小斑點,隨著果實的成熟,初始病變部位變褐軟腐,形成僵果。花感染后,凋萎變褐,表面叢生灰霉,繼而腐爛干枯殘留在枝上。葉和新梢一般同時發病,感染后形成圓形褐色水燙狀斑點,導致全葉枯萎并抑制新梢生長[11-13]。桃褐腐病主要以菌絲體在病枝潰瘍部和僵果內越冬,翌年春天氣溫回暖時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借水、風和昆蟲等傳播[10]。
1.1.2 桃瘡痂病 又稱黑星病,以為害果實為主。果實被侵染后在果實表皮上產生深褐色至黑色的斑點和大小不等的痂,嚴重時黑斑聚集成一片,發生裂果,導致果實品質下降。病原有時也侵染葉片和嫩梢。桃瘡痂病主要以病原菌菌絲在1年生嫩枝上的病斑中越冬和萌發,翌年春夏季產生分生孢子,以空氣傳播感染春季和初夏幼果。在濕度大、春季天氣涼爽和空氣流通差的地區尤為明顯[11-12,14-16]。
1.1.3 桃縮葉病 桃縮葉病是由外囊菌屬的急性外囊菌引發的一種桃樹常見病害,為害葉片較多,嚴重時嫩梢、幼果和花也被侵害。春季桃樹萌芽即可被害,嫩葉的葉緣向后卷曲,顏色發紅,展葉后葉子嚴重扭曲皺縮,并且病變部位增厚、變脆,顏色加深呈紅褐色。幼果和花被侵染后脫落,不易察覺。新梢受害后呈淡綠色或黃色,節間縮短、略為粗腫,其上病葉叢生。病菌以厚壁孢子在芽鱗間隙內越冬,干枯的病皮上亦可越冬。春季桃樹萌發時,孢子由氣孔或表皮侵入嫩葉,菌絲在表皮細胞下蔓延,刺激細胞分裂,使病葉腫大、變色[9,17-18]。
1.1.4 其他真菌性病害 桃炭疽病主要為害葉片和果實,葉片感染后呈不規則淡褐色斑,葉緣向后卷曲,果實感染后呈紅褐色圓形病斑,后期腐化,形成僵果。菌絲體在僵果內越冬后萌發,隨空氣、昆蟲傳播[19-20]。桃流膠病主要為害主干和主枝,有真菌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之分,染病后枝干發病部位有結晶、膠狀體流出,使樹體逐漸衰弱,果實減產,品質下降,嚴重時可造成整株死亡[12,21-22]。桃灰霉病主要為害葉片、幼果和嫩梢,葉片感染后脫水腐爛,附著在幼果表面,引起幼果病變,染病的幼果極易壞死脫落。嫩梢感染后呈褐色圓形病斑,嚴重時病變部以上枯死。空氣濕度大時,病變的葉片、果實嫩梢上長出大量的灰色霉層[23-25]。桃白粉病主要為害幼果。幼果感染初期發病部位呈圓形或橢圓形白色霉點,隨著果長大,逐漸變成白色粉斑。病菌以菌絲在病部組織上越冬,芽內也可以越冬,翌年春季桃樹萌芽時以分生孢子形式隨風傳播[26]。
細菌性穿孔和根癌病是為害桃樹最為常見的2種病害。細菌性穿孔病是為害桃樹葉片常見的病害。葉片感染后,發病部位初呈水澤狀小點,后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病斑,呈紅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周圍水漬狀并有黃綠色暈環,之后病斑干枯脫落,形成穿孔。有時也侵害果實。病原細菌在枝梢發病組織內越冬,翌年春季氣溫回升后,在桃樹開花前后,潛伏的細菌遇雨水從病組織中溢出,隨雨水、風和昆蟲進行傳播[27-29]。根癌病又稱冠癭病,主要為害根和莖,染病后在根、莖上形成大小不一、數目不等的圓形或扁球形癌瘤。病原菌寄生在土壤中或癌瘤組織表面越冬,隨雨水、灌溉水、枝條嫁接和地下害蟲傳播[29-31]。
目前已報道的桃樹病毒病有9種[32-33],較常見的是李屬壞死環斑病毒、櫻桃綠環斑駁病毒、蘋果褪綠葉斑病毒及桃潛隱花葉類病毒4種。李屬壞死環斑病毒主要為害葉和樹體,侵染后葉片出現褪綠紋或環紋,果實減產。通過種子、花粉及已感染的植物繁殖材料傳播。櫻桃綠環斑駁病毒主要危害葉和果實,主要通過嫁接方式傳播。蘋果褪綠葉斑病毒主要為害葉片、果實及主干,嫁接等無性繁殖是其主要的傳播方式。桃潛隱花葉類病毒侵染桃樹后,潛伏期較長,可長達5~7年,其病狀為果實變形,樹體迅速老化,葉片有黃白斑塊。通過嫁接、芽接等無性繁殖方式傳播,桃芽也可作傳播媒介。其他病毒病中,杏假褪綠葉斑病毒一般與蘋果褪綠葉斑病毒混合侵染;李痘病毒侵染桃樹后葉片褪綠,果實畸形;李矮縮病毒侵染的病癥表現為樹體矮化且發育不良;李樹皮壞死莖紋孔伴隨病毒侵染后果實變小、成熟延緩;啤酒花矮化類病毒通常為隱癥帶毒。
為害桃樹的蟲類較多,目前主要有23種(表2),分布于2個綱(昆蟲綱和蛛形綱)6個目(昆蟲綱的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雙翅目、半翅目和蛛形綱的蜱螨目)。其中,常見的有蚜蟲、食心蟲、桑盾蚧、桃潛葉蛾、紅頸天牛和山楂葉螨等。

表2 桃樹主要蟲害及其為害部位
半翅目害蟲包括傳統的半翅目和同翅目[34]害蟲。小綠葉蟬以成、若蟲棲息在葉背吸取汁液,初期葉片有白色小斑點,嚴重時全葉蒼白早落[9-10]。蚜蟲種類很多,分布極廣,主要有桃蚜和桃粉大尾蚜。桃蚜是廣食性害蟲,世代重疊嚴重。以成、幼蟲群集在葉背吸食汁液,使葉緣向后卷曲,樹體衰弱,同時蚜蟲分泌的黏液易誘發煤污病[9,34]。桃粉大尾蚜群集于嫩梢、葉背,致嫩梢萎縮,葉片加厚卷曲。此外,桃粉蚜還在葉片和果實上分泌大量的白色蠟粉,造成污染[36]。桑盾蚧以雌成蟲和若蟲在枝干上刺吸汁液,有時也為害葉和果,輕者削弱樹勢,花果受害脫落,重者整株死亡[9-10,34]。桃球堅蚧主要刺吸嫩枝和嫩葉汁液,致枝條萎縮,葉小而少[9,34]。草履蚧主要吸食幼芽和嫩枝汁液,使枝條生長緩慢,早期落葉[9,35]。為害桃樹的蝽類有茶翅蝽、梨網蝽和綠網蝽,其中茶翅蝽為害最為嚴重,以成、若蟲刺吸嫰莖和果實汁液,被害后果實病部出現疤痕、變硬,發育停止而凹陷[9,37]。梨網蝽主要吸食葉片汁液,葉片背部常有褐色斑點狀粘稠糞便和產卵時留下的小黑點,初期呈白色小斑點,嚴重時全葉蒼白脫落[9,38]。綠網蝽刺吸葉片和果實后,葉片出現大小不一的孔洞,幼果初期出現色斑,繼而縮水脫落[9,39]。
鱗翅目害蟲有食心蟲類、卷葉蛾類、桃蛀螟、桃潛葉蛾、黃刺蛾和吸果葉蛾,主要為害桃樹的果實及葉片。其中,黑星麥蛾還可為害樹的嫩梢。食心蟲類屬于蛀食性害蟲。桃小食心蟲初期幼蟲從果實胴部蛀入果內,孔口流出淚珠狀果膠;中期幼蟲在果內縱橫串食,果皮凹陷;后期幼蟲成熟后,從內部將果皮咬開直徑2~3 cm的圓孔爬出,果形變化不大,但果內充滿褐色蟲糞,致果實完全沒有食用價值[40,42-43]。梨小食心蟲可為害果實和嫩梢,幼蟲蛀入果內邊啃食邊鉆蛀,在果心附近蛀食果肉和種子。初孵幼蟲從嫩梢基部蛀入梢中,使梢葉凋萎[10,40,42]。卷葉蛾類有蘋褐帶卷蛾和黑星麥蛾,蘋褐帶卷蛾在6月下旬1代幼蟲孵化,啃食葉肉;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2代幼蟲出現,常將葉片粘在果上,在葉下啃食果實[34,43,50]。黑星麥蛾以吐絲纏結嫩葉和葉梢為害[40-41]。桃蛀螟以幼蟲蛀食桃樹果實,受害果實易腐爛、脫落[40-41]。桃潛葉蛾以幼蟲潛食葉肉,葉片上形成迂回的彎曲蟲道[42,44]。黃刺蛾以幼蟲啃食葉片,初期葉片呈網眼狀,隨幼蟲長大后,可將葉片全部啃食或只剩主脈[40,46]。吸果夜蛾在夜間以成蟲刺吸果實汁液[41,47-48]為害。
鞘翅目害蟲有桃紅頸天牛和金龜子。桃紅頸天牛是蛀食性害蟲,2~3年發生1代,當年生幼蟲(6~30 nm)蛀食樹干的木質部,向下蛀食,道孔向上;次年幼蟲(2 cm)從韌皮部向木質部取食,道口向下,蟲道向上延伸[9-10,39-40]。金龜子有蘋毛金龜子和銅綠金龜子,屬食葉害蟲。蘋毛金龜子以幼蟲取食危害花和嫩芽,在花蕾分離和花期盛行時最嚴重[41-42,49]。銅綠金龜子在每年6~8月最為盛行,主要為害桃樹嫩葉及嫩梢[41-42,50]。
桃仁蜂是為害桃樹的主要膜翅目害蟲,以幼蟲蛀食仁皮,造成果實干縮形成僵果脫落;以老熟幼蟲在核仁內越冬[51]。雙翅目害蟲主要為桔小食蠅,為蛀食性害蟲,為害桃的果實,1年可發生5代,世代重疊,2~3代成蟲(5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為害最為嚴重,成蟲吸取新鮮熟果汁液造成為害[10,39,41]。
山楂葉螨屬蜘蛛綱蜱螨目葉螨科害蟲,體形微小,1年發生3~6代,繁殖迅速,以刺吸式口器在早期吸食桃樹芽和花蕾,后期群集在葉片背面主脈兩側吐絲結網,在網下棲息、產卵以及為害,輕者葉片出現白色小斑點,重者葉片向后卷曲,枯黃脫落。以受精的冬型雌成螨在桃樹的主枝、干和翹皮下、皮縫中越冬[10,40-41]。
細菌性穿孔病、根癌病、桃褐腐病、蚜蟲、食心蟲及蚧殼蟲是近年來文獻報道中最常見的病蟲害。不同的病蟲害防治措施不同,但在防治過程中,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原則。
加強植物檢疫可以預防外來病蟲害的侵入和阻止本地病蟲害向外傳播[42]。強化水肥管理,合理灌溉和挖渠排水,控制好環境濕度,以減少桃褐腐病、細菌性穿孔病等發生。多施有機肥,將無機氮磷鉀肥和微量元素配合使用,從而改善土壤[10,12]。適時清理園區和合理修剪,及時收集園區脫落的病果、葉片和枯枝,進行無公害處理。桃樹發育季節及時修剪和摘除病蟲引起的殘枝病果,增加透光性,減少卷葉蛾、炭疽病及灰霉病等病蟲源。收獲后對園區進行深耕,使土壤中的病原菌和昆蟲暴露,可使其被鳥啄食或被曬死。秋冬季進行合理修剪,消滅在殘枝敗葉中越冬的蟲源和病原菌[9,11-12,34,52-53]。
燈光誘殺和粘蟲板誘殺是常用的物理防治手段,頻振殺蟲燈主要用于誘殺黃刺蛾、蘋褐帶卷蛾、桃蛀螟、金龜子和天牛等鱗翅目和鞘翅目中具有趨光性的害蟲,一般在5-9月掛燈,每日21: 00—22: 00是開燈誘殺的最佳時間[40,46,53-54]。粘蟲板使用最多的是黃板和藍板,蚜蟲對黃色有較大的趨向性,藍版一般用于誘殺桃仁蜂和小綠葉蟬。懸掛裝有香甜味物理性噴劑的塑料瓶誘殺卷葉蛾[36,40-41,52]。按糖∶醋∶酒∶水為1∶0.5∶1.5∶16混合糖醋液,然后裝入廣口瓶內懸掛在樹上,可誘殺桃小食心蟲、蛾類等對糖醋液有趨向性的害蟲,并且對炭疽病的病原有抑菌作用[19,34,41]。在樹體基部綁縛草把,可引誘蛾類、梨小食心蟲、山楂葉螨前來越冬[7,40],在開春前將草把焚燒可達到一定防治效果。果實發育時期可進行套袋,防治病原感染及蛀果害蟲[34,38]為害。害蟲盛發期還可進行人工捕殺。
利用某些生物及其代謝產物控制病蟲害的發生[40,53]。從桃園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生物防治是最理想的防治方法。保護好園區的自然天敵,如:瓢蟲、草嶺、螳螂、獵蝽、寄生蜂等捕食性天敵昆蟲和鳥類,天敵昆蟲可捕食蚜蟲、蚧殼蟲、食心蟲、蝽類及桔小食蠅,因此,天敵繁殖期應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37,52-55]。啄木鳥可捕食桃紅頸天牛[40]。蟲害發生初期,自然天敵數量少,可采用人工繁殖投放天敵。赤眼蜂和捕食螨是已繁殖利用成功的害蟲天敵[53],赤眼蜂釋放可對蛾類進行防治[45],捕食螨可治山楂葉螨[54]。除了以蟲治蟲、益鳥治蟲、以蛛螨治蟲外,還有以菌治蟲。白僵菌是目前用的最多的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可寄生蚜蟲和桃小食心蟲,對其產生致病性[56]。還可利用昆蟲信息素對害蟲進行誘殺、迷向和絕育。在園區懸掛性誘芯誘殺雄蛾類和食心蟲,或在園區噴性引誘劑,干擾雌雄蛾類進行正常交配[53-54]。
合理使用化學農藥,以達到對桃樹安全且有效防治的目的[57]。在使用化學農藥前,需做好預測預報和檢測檢查,準確掌握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和危害特點,針對性施藥,控制好施藥時間,交替使用藥物,以免出現抗藥性,并且盡量使用植物源農藥和微生物源農藥。在桃樹萌芽和開花前,即立春前,對全樹噴灑3~5波美度石硫合劑,防治越冬病害病原體繁殖,如細菌性穿孔病、炭疽病、縮葉病、白粉病及流膠病[17,19,21,26-27];并結合前一年的病蟲害情況,針對性使用1~2種殺蟲劑和殺菌劑混合對全樹進行噴霧。首選使用生物制劑,常用的有:蘇云金桿菌、阿維菌素和齊螨素等,使用時根據說明混合使用。花期時盡量不往樹上噴灑化學藥劑,盡量使用物理和農業防治。幼果期是蟲害和病害發生為害最嚴重的時期,可噴施50%和80%的代森猛可濕性粉劑、20%噻唑鋅懸浮劑、30%堿式硫酸銅懸劑、齊螨素、多養霉素及辛菌胺醋酸鹽等,以防治蚜類、卷葉蟲類、螨類、炭疽病、灰霉病、縮葉病及腐褐病等病蟲害。果實采摘后需要預防樹體腐爛、蟲害卵和病害病原體越冬,宜選用高效殺蟲劑吡蟲啉與廣譜性殺菌劑,如代森錳鋅組合加磷酸二氫鉀,按照推薦用量配制,進行全樹噴霧,防治的同時也可給桃樹補充營養,提高樹勢[17,19,21,26-27]。
我國是世界桃生產大國,未來在桃的發展中,若要提升我國桃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就必須保證果品質量。但整體看,桃樹的病蟲害研究處于種類的鑒定、發生規律及針對性防治的初級階段,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治系統,且管理和栽培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很多桃病害處于致病因子鑒定階段,并未進行生物多樣性分析,病毒病報道極少。第二,許多果農對于桃園不能科學管理,盲目追求產量導致果品質量下降。第三,化學農藥是目前的主流防治手段,不僅影響產品質量安全,還使園區土壤貧瘠、天敵減少及害蟲耐藥。未來應建立一套以“效益為中心,質量為目標,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完整防治系統;實行科學管理,以質取勝;推行健康、安全、綠色、高效的綜合防治手段,如轉基因抗病蟲育種技術,即減少殺蟲劑的使用,且對動物和環境無害;最后達到桃果品質量標準化、栽培區域化、苗木繁育專業化、品種多樣化[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