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中心學校 李聰聰 張林 陳銀
自從學校組織師生開展“節約糧食,從我做起”科學調查體驗活動以來,我們通過參加“了解傳統糧食和現代食物”“調查糧食加工、利用及浪費情況”“參加農事活動,體驗糧食獲得的艱辛”等一系列活動,知道了很多有關糧食的知識,收獲滿滿。
我國有一個成語叫“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是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谷,用來形容人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在這個成語中,“四體”是指人的兩手兩足,“五谷”分別是指稻(又稱水稻、稻谷)、黍(又稱黃米)、稷(又稱粟,俗稱小米)、麥(又稱小麥)、菽(俗稱大豆),后來泛指糧食類作物。其中水稻、小麥、玉米是我國最主要的三大糧食品種。
除了“五谷”外,肉、蛋、奶、水產品、蔬菜、水果等也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食物。
我們通過參觀張谷英鎮景區原始大米加工作坊、芭蕉村大米加工廠,了解有關大米加工的知識。
最早的大米加工方法是用兩塊石板把稻谷夾在中間相互摩擦,使谷殼和大米剝離,然后趁著有風的天氣在谷場上向上拋撒,風把質量相對輕的谷殼吹走,質量相對重的大米就落了下來。這種原始的方法效率很低。
后來,古人將稻谷放入一個大型的石臼(一種像石碗的器具)中,再用木槌或石錘捶打(即舂米),然后通過人工挑揀或用竹篩分離谷殼和大米。
接著人們又發明了“風車”,利用風力分離谷殼和大米。
再后來,人們在地上安裝了一個直徑大約5米的圓形石槽(碾),再做兩個石輪,用木頭做架子,利用畜力(牛或驢)拉動石輪在石槽里滾動,從而剝離谷殼和大米。據祖輩介紹,這種方式一直沿用到20世紀60年代。

圖1 糧食加工工具——“風車”

圖2 糧食加工工具——石碾
現在,加工大米的工序都是機械化的了,我們體會到了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我們利用假期,準備了20多份本地黃壤和油菜、黑芝麻、湘蓮的種子,分別寄往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第四中學、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第一小學等28個省市學校進行土壤、種子交換,同時也收到了很多學校回寄的富有特色的土壤和種子。

圖3 其他學校寄來的種子和土壤
我們通過探究實驗認識了“五土五谷”以及全國40種農作物生長狀態圖譜,可謂大開眼界!
我們還懂得了“食不厭精”的道理:過度加工糧食會造成糧食浪費和營養流失。查閱資料后我們得知,100千克稻谷去殼后能制成約80千克可食用的糙米,糙米制成精米最少損失10千克,加上兩次拋光、兩次篩選又損失約4千克,總計最少損失14千克大米,不僅浪費了糧食,而且其中很多有益于人體健康的營養素和活性物質都流失了。

圖4 認識全國糧食圖譜
通過“扔掉一份肉,浪費多少糧”實驗,我們知道了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是沿著食物鏈依次流動的。我國每年有3億多噸的糧食及糧食加工副產品用于畜牧業及水產養殖業,我們吃的雞肉、豬肉等都是通過消耗糧食轉化而成的。據了解,扔掉一份雞肉相當于浪費其三倍量的糧食,所以節約糧食不僅僅要節約大米,我們平常吃的豬肉、雞肉等肉、禽、蛋、奶產品也不能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