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慧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之一,新時代要結合新的實際情況將其發揚光大。一直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出版與傳播從未中斷。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被認為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可以說,從清乾隆年間《紅樓夢》的稿本到脂評抄本、程高本,再到現代對《紅樓夢》進行白話文翻譯、多國語言譯本等,對《紅樓夢》的開發傳播從未中斷。因此,新時代將《紅樓夢》作為個案進行研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進行總結、探索,進而為優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類圖書傳播路徑提供借鑒。
筆者以當當網圖書平臺公布的數據為基礎,以“紅樓夢”為關鍵詞對紙質圖書和電子書進行了搜索。2016—2021年,紙質類《紅樓夢》類圖書將近54 827種;電子類《紅樓夢》類圖書將近195種。這其中包括同一本書的原版、再版與修訂版等多次統計的情況,因此,總數會比上述統計少。總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主要包括對《紅樓夢》舊籍的影印、整理點校、注釋翻譯等。如北京圖書館對紅樓夢古抄本匯編進行影印;清華大學出版社的“紅樓夢脂評匯校本”和學術性較強的《紅樓夢學刊》;馮其庸先生的《石頭記脂本研究》是在《紅樓夢》原典的基礎上進行了注釋翻譯等。
為了滿足青少年或兒童讀者的需求,在《紅樓夢》原典的基礎上進行改編,配有拼音、大量圖片、插畫,趣味性較強。如白先勇力薦程乙本插圖典藏版《紅樓夢》;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繪本《紅樓夢》;劉心武著的少兒類《紅樓夢》圖書等,選取適合少兒看的內容,從少兒的視角出發,用少兒能理解的語言講述全新的編排組合,讓少兒清晰明白《紅樓夢》中的人物關系以及各個人物的性格、品質,幫助他們明辨是非,奠定孩子的文化底蘊。
解讀《紅樓夢》類書籍是以《紅樓夢》為研究和解讀對象,闡釋作者對《紅樓夢》或者《紅樓夢》所記錄的內容的看法與評價。如蔣勛的《蔣勛說紅樓夢》,運用其個人對美的感悟以及文學修養,無關紅學,不涉及考證,講述《紅樓夢》圖書中各種人物、思想情感等,回歸小說本身,讓讀者感受到《紅樓夢》講述的人性魅力[1];劉心武的《劉心武妙品紅樓夢》系列,將紅學研究推向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也有學者對《紅樓夢》當中的詩詞進行了鑒賞,系統全面地賞析了當中的詩詞曲賦,便于讀者的理解。
即將《紅樓夢》翻譯成不同國家語言出版或對國外學者所翻譯的《紅樓夢》進行差異化研究。如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德文、朝鮮文、韓文等多語言版本的《紅樓夢》,對中國圖書走出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張惠《海外紅學與近代譯學》中的“近代譯學”部分則通過對晚清至“五四”幾位翻譯家譯作底本的考證、譯本與底本的比較及其文化內涵的解析,探索從前現代翻譯向現代翻譯轉換的軌跡及其對新紅學形成的影響[2]。
傳統的開發出版類型不對《紅樓夢》原典類做進一步的開發,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紅樓夢》原典,突出出版宗旨和版本特點。如中國書店的《紅樓夢乾隆間程乙本》,突出程乙本這一版本特點;三秦出版社的《紅樓夢》,則突出“無刪節脂本精校”的特點等。
《紅樓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代表。一直以來,《紅樓夢》原著的出版以及紅學的研究都在不斷地延續、深入。在書籍傳承的過程中,每個時代都會出現符合當時市場情況的經典,這對《紅樓夢》的解釋、翻譯等手段與方式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條件,因此,對《紅樓夢》的開發出版一直在持續深入。
《紅樓夢》具有極高的文學性,因此,其在學術性方面也是極高的,但絕不局限在學術圈。對經典圖書的開發,除了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和解釋,還應該考慮通過恰當合理的方式將經典傳播出去,讓世界各國甚至后代子孫都能方便地了解《紅樓夢》,體會其中所蘊藏的魅力。那些學術性較強的《紅樓夢》作品,我們在考慮其文學性的基礎上,還應該考慮將這些作品轉變成讀者所容易了解的大眾作品,讓國內外讀者都能夠讀懂,同時也要愛讀。實現普及性和專業性協同推進是近年來《紅樓夢》類圖書開發傳播的一個大方向。如《紅樓夢》程乙本、《紅樓夢——歐麗娟講紅樓夢》系列圖書迎合了不同讀者群體的需求,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近年來,少兒類《紅樓夢》圖書呈井噴式發展,隨著教育的改革,中小學逐漸重視學生閱讀《紅樓夢》等名著,于是出現了許多適合少兒無障礙閱讀的《紅樓夢》版本。如南海出版公司的《紅樓夢》,標注“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課外閱讀書”“無障礙閱讀、注音解詞釋義”;黑龍江美術出版社的《紅樓夢》標注“小學生課外讀物一二年級課外圖書”;線裝書局的《紅樓夢(無障礙閱讀版圖文繡像本)》,對原著中的難讀、難認、難解的生僻字詞進行了注音和解釋,對文中難以理解的古代文化常識也適當進行解說與介紹。
目前,《紅樓夢》的外語翻譯有20多種。由于《紅樓夢》篇幅較長,故事性較弱,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進行翻譯。比如,松枝茂夫先生翻譯《紅樓夢》將近五十年。
由于《紅樓夢》是基于中國獨有的文化背景書寫而成的,有些學者深入中國本土,真實了解中國歷史,從而進行翻譯。馬禮遜先生在中國生活了16年,用英文翻譯了《紅樓夢》并傳播到英國。有些學者對中國的文化、《紅樓夢》中的人物了解不深入,所翻譯出來的內容也與中國的實際不相符合,甚至還鬧出笑話。如將香菱翻譯成“一種美妙的中國特有植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3]雖然《紅樓夢》類圖書出版傳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困境。
首先是《紅樓夢》類圖書存在翻譯難、耗時長的困境。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高素質、專業強的《紅樓夢》原典類的圖書翻譯人才較為匱乏。書中詩詞歌賦、角色名稱等表達彈性大,從而增加了翻譯難度。再者,很多國家對中國的歷史背景不了解,所以并非能真正了解并解讀《紅樓夢》,使得翻譯難上加難,需要譯者進行義譯并添加注釋說明。
其次是《紅樓夢》類圖書對外傳播力度較弱。國內的圖書出版具有完整熟悉的運作鏈條,可以憑借已有的平臺資源進行傳播。但是對外出版傳播就不同了,除了要將內容制作精良以外,還需要制定契合各個國家市場的運營策略,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形成規模效應。
最后是《紅樓夢》類圖書IP開發匱乏。近年來IP開發一直熱度不減,不論是影視劇還是網絡文學,但真正形成出圈的IP文化產業很少。同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被封為“國民IP”,而《紅樓夢》IP的開發傳播卻少之又少。劉繼保在回顧《紅樓夢》IP開發情況的基礎上,認為《紅樓夢》內容博大精深,故事情節戲劇沖突不強,而且作品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上難以平衡,從而增加了IP的開發難度。[4]
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經典文化被不斷賦予新時代的內涵,形成新的理念。經典的內涵發展也在不斷地豐富,無論哪一代人對經典的解釋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因此,我們在開發傳播的過程中應當以優秀傳統文化原典類圖書為基礎。
近年來,《紅樓夢》正在不斷被解讀、出版,正是基于以優秀傳統文化原典類圖書為基礎的最基本的做法,《紅樓夢》才能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因此,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類圖書的傳播,必須遵循以下兩點。
一是不能脫離原典。優秀的傳統文化原典類圖書始終是開發的基礎,盡管圖書的內容與體例有所創新,但是都包含對優秀的傳統文化原典的內涵展示。我們不能在脫離原典的基礎上胡編亂造,反而應該基于原典,在原典的基礎上適當地加以改編。如《王志武評點紅樓夢》運用中國古代小說批、評、點、品諸種鑒賞方法,基于原典對《紅樓夢》文本進行全面、細致、深入的評點。
二是盡可能地接近原義。即在解讀或改編的過程中,或許在方式或風格上與原典差距很大,但都要盡可能地接近原典的原本意義。新時代,新語境。在與現實情況相結合的時候,挖掘原典中具有現實意義的內涵和價值追求是極為重要的。但在挖掘的過程中要遵循原典。姜明歧《紅樓木器大觀園》將220余件木器與《紅樓夢》的情節、人物、場景融匯在一起,既詳解《紅樓夢》中的情節,又闡述《紅樓夢》中出現的木器的特性、掌故和文化內涵。這雖然不是原典直接傳達出來的,但是通過挖掘,使讀者還原、了解當時的文化[5]。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市場,都需要加大營銷,拓寬銷售渠道,從而形成規模效應。首先要制定整體的營銷策略。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類圖書之一的《紅樓夢》,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精神內涵。因此,要將講好中國故事作為整體統籌十分有必要,進而根據目標市場,制定并不斷優化產品、受眾以及市場的定位。
一是形式上多渠道多手段營銷。一方面,利用線上渠道,做好廣告推廣、社區的運營,另一方面,加強線上線下的協同,不僅出版多種語言的紙質圖書,也要出版多種語言的電子書,方便消費者們購買。同時也要盡可能地結合廣告、廣播、電視、網絡等圖書促銷手段實現組合銷售、扁平化銷售,利用“明星效應”擴大影響力和傳播力,從而形成規模效應。
二是內容上,取其精華,去除糟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符合當代中國故事價值觀和有利于增強國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有助于增加讀者知識儲備的不同功用的故事,分門別類地講解、翻譯、點評[6]。增強學界和業界的聯合,嚴格把關改編故事,以免誤導國民。在對外傳播時,要適當地將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故事通過多種方式展現,向全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彰顯中國的文化內涵。
優質的文學作品可以實現IP產業鏈的延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文學作品,它的IP內容的延伸具有廣闊的空間。以經典文學作品作為IP產業鏈發展的源頭,連結圖書出版、電影電視、游戲動漫、表演藝術、工藝設計等文化產業鏈條,能夠實現完整的IP產業鏈。《紅樓夢》作為優質的IP,它的全產業鏈的延伸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傳播提供了借鑒。
一是選擇適合自身的IP開發模式。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IP開發包括全產業鏈開發、局部跨界衍生和垂直細分衍生。[7]從《紅樓夢》的IP開發來分析,它采用的是全產業鏈開發模式。產業鏈上游出版了適合多個階層閱讀、研究的專著,產業鏈中游通過電影、電視劇、游戲、動漫等實現多方聯動。產業鏈下游則是增強了變現能力。在拍攝《紅樓夢》的過程中,途經了眾多景點、傳播了眾多中國的特色美食、中國古代特有的文化習俗等。因此,選擇適合自身的IP開發模式,不僅可以反哺優質的IP內容,還可以產生不容忽視的產業價值,從而能夠實現IP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平衡藝術性與商業性。《紅樓夢》因內容豐富、戲劇性不強很難開發,如若過度戲劇化,將會導致文學作品商業化。因而,平衡藝術性和商業性對優秀傳統文學具有重要意義。IP,從產權上可分為版權獨占和非版權獨占[8]。《紅樓夢》屬于非版權獨占,即沒有版權歸屬,是公共財產,因此,需要注意《紅樓夢》在沒有獨立版權的情況下所帶來的粗制濫造等不良影響,以免損壞觀眾對《紅樓夢》的熱情,從而導致《紅樓夢》不能夠適應新時代的內涵,逐漸消亡。
綜上所述,新時代環境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類圖書應以優秀傳統文化原典類圖書為基礎,通過延伸其IP產業鏈、加大營銷整合形成規模效應,從而不斷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傳播力,助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