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璇
(象山嘉唄影視文化工作室,浙江 寧波 315700)
在當今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各大視頻網站逐漸從單純購買電視劇播出版權轉向主動參與影視劇項目各個流程、打造自制劇,從先臺后網的單一模式慢慢引入網臺同播、先網后臺等多種播出模式,平臺網絡劇應時而生。早期的網絡劇在故事類型、故事風格、敘述方式、播出方式等方面與傳統電視劇有較大的差異,更加貼合“網生代”觀眾的需求,逐漸形成新的影視劇運作模式。
傳統的影視劇側重于影視藝術的追求,而網絡劇更貼近于商品本質,更像是“觀眾本位”,在創作之初便受到觀眾影響,注重觀眾的實時反饋。“彈幕”“網絡留言”“豆瓣評分”等方式也讓創作者和觀看者的互動更強,時效性反饋更快。網絡劇的創作者在與觀眾的實時互動中及時修正創作思路,逐漸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創作模式。
青春偶像劇一向是影視創作中的常青樹,擁有較為固定的觀眾收視群體,以輕松、甜蜜的情感、正向價值觀引發觀眾對于愛情、親情、友情的思考,以主角的視角收獲較為積極的情感體驗。青春偶像題材同樣也是網絡劇重點深耕的題材之一,曾經于2019年前后掀起一陣“甜寵劇”線上追劇風潮。盡管這股風潮的“蜜月期”已過,但是這種小成本、高回報的甜寵題材依然頗受眾多制作公司和創作團隊的青睞。對于視頻平臺而言,甜寵劇題材沒有時效性,不具備審查元素,非常適合作為日常播出劇目,或者大制作項目播出前后的填檔之作。
相比起傳統影視創作中的青春偶像劇,網絡青春偶像題材更加強調情感體驗,營造夢幻愛情氛圍,突出情緒價值,相對弱化事件、弱化敘事,“甜寵劇”成為這種極致化青春偶像劇的新名稱。筆者作為曾經執筆過“甜寵網劇”的乙方編劇,也是“甜寵網劇”的甲方制作人員,從創作實踐角度出發解析“甜寵劇”。
甜寵劇實質上從屬于愛情劇這個大類,又附屬于青春偶像劇這個細分類,又因為在互聯網背景下的獨特創作法則,衍生為擁有“甜寵劇”獨立標簽的類型劇。
早期的愛情劇、青春偶像劇的本質其實是對“王子”和“公主”等人物所附帶的高階層浪漫幻想。從人物關系創作的寫作模式上進行細分,基本可以劃作三種創作模式:王子+公主、王子+灰姑娘、公主+灰小子。甜寵劇在這三種人物關系寫作模式上、在保留高階層浪漫幻想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加極致化的提煉,使之更加符合當下的網生代觀眾觀劇心理。
在甜寵劇的寫作過程中,時常會聽到這樣的“法則”:男主角和女主角的人物寫得都好是皆大歡喜的模式,如果要有取舍,一定是“保男主、棄女主”,即將男主的人物弧光及人物魅力做到極致,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損毀,一定要符合女性心目中最完美的男性形象;而女主的人物設計只要能夠保持平均水準、沒有肉眼可見的大問題就算合格。如果女主的人物設計與男主的人物設計有所沖突,優先保護男主的人物設計。
這一條法則其實與當下受眾的觀劇日常息息相關。隨著城市發展的速度加快、消費主義在年輕人群體中的流行,網生一代成為主流觀眾群。“藝恩數據顯示,大部分甜寵劇的觀眾性別比例為女性觀眾占比88%,男性觀眾占比12%”。①“她時代”來臨,花錢剁手的人群以年輕女性居多,平臺會員的消費主力也是三四線的年輕女性,其中涌現出“姐姐粉”“女友粉”“媽媽粉”等粉圈,男色消費成為主流趨勢,美妝護膚的代言人也慢慢地由女明星換成了男明星。
“一切藝術作品的目的都在于改善生活,是對生活的不足的一種補償。我們要排解生糙的存在,藝術倒是有其十分可觀的手段,哪怕是在片刻之中。”②只要能讓“女友粉”“姐姐粉”“媽媽粉”們產生對男性角色的浪漫幻想及憧憬,女性角色即便有缺陷,也不會影響年輕女性觀眾的自我代入,也不會影響她們對于男性角色的熱捧;相反,平凡的女性角色會讓她們更能代入自己。而一旦男性角色無法滿足女性觀眾的浪漫幻想,即使女性角色做得再出色,也很難滿足女性受眾的觀劇期待。
以爆款甜寵劇為例,如《東宮》中的李承鄞,《韞色過濃》的周時蘊,《傳聞中的陳芊芊》的韓爍等,男性角色爆款出圈的概率遠遠高于女性角色。
發展到當下,這種固定的人物創作模式也發生了新的變化,主要在女性角色模式的翻新上,保持男性角色的完美度方面沒有變化。例如,《司藤》女性角色的人物設定為脫離現實的外星人,帶有男性化特質,在一片嬌軟女性角色中殺出一條血路。
剖析甜寵劇的情節寫作,大致可以概括為“日常流取代了大敘事,情緒氛圍取代了快節奏”。
青春偶像劇在以人物的情感關系變化為主的前提下,一般會加入其他元素的副線,或是懸疑,或是職場,或是家庭倫理,盡量做加法。而甜寵劇則是在愛情主線的基礎上做了減法,盡量削弱副線劇情,減少元素雜糅,補之以日常瑣碎的甜蜜愛情細節,通過音樂、場景塑造浪漫的氛圍感、甜蜜感、CP感。哪怕出現一條淡之又淡的劇情副線,也會盡可能地邊緣化淡處理,盡量減輕所謂的“沉重感”,滿足觀眾對“甜”“寵”的期待心理。
例如,《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和《傳聞中的陳芊芊》,盡管看上去似乎有一條大的懸疑/陰謀線在抻著劇情往下走,實際上編劇著墨最多的仍然是日常流細節的鋪排,而不是懸疑。
因為甜寵劇幾乎只以愛情關系的甜蜜升級變化作為主線,“名場面”成為每一集劇情高潮必不可少的點,例如,《韞色過濃》中的“口罩吻”,《傳聞中的陳芊芊》中的“黃豆糕吻”等等。
名場面這個詞來源于日本,指影視劇中人們熟知的經典片段,整部作品最具沖擊力和代表性的經典影像片段,也是整個作品的精華所在。
CP是除卻“名場面”設計外,創作者們需要精心設計的另一個營銷點。例如,“樓下夫婦”“韞北夫婦”“童顏夫婦”等,看似漫不經心的營銷點,都需要在前期創作中精心設計,力求“破圈”“出圈”。
視頻平臺的開放性播出機制,甜寵劇在情節寫作上也進行了相應調整,提出了所謂的劇情打點。打點位置的重要性與平臺會員制度息息相關。眾所周知,四大視頻播放平臺的劇集播放制度為:普通觀眾免費收看前2集,付費會員多看6集,一周更2—4集。
與此播放制度環環相扣,每集的集末打點成為創作者們必須力爭的“制高點”。
第二集的打點位置決定觀眾是否花錢開視頻平臺的會員;第八集的打點位置決定觀眾在下個星期同一時間是否還繼續看這部劇,后續每集的打點位置決定這部劇能夠走多遠,觀眾是否會繼續追劇。整部劇集是否能夠留住觀眾,決定了平臺下一次是否選擇再合作。
在劇情的鋪排編織上,大部分的甜寵劇追求簡單的單一主線推進,盡可能減少復雜的多條線索交織,事件鋪排也盡量短小精悍,不宜抻得集數太長。更講究將一件事情寫透、寫到極致,事件之間需要有較長的甜蜜劇情緩沖,最好是當集事當集畢。
這一點也許是與當下的甜寵劇受眾有較大的關系。甜寵劇的主流受眾是年輕女性,占比最大的是三四線的年輕女性,因此,甜寵劇也被稱為“小嫂子劇”。創作團隊在進行故事編排時,會選擇性地降低觀劇門檻,盡可能下沉到主流市場。
綜上所述,對于甜寵劇的創作者而言,每一集集末的打點位置都是煞費苦心地設計,尤其是第二集和第八集;比起情節流,觀眾更多地選擇日常細節流;比起大開大合的劇情設計、每集的劇情節奏,創作者會更苦心于唯美畫面的鋪排,男女主角情緒的起承轉合。
另外,對于各大視頻網站曾推出過“VVIP”“超前付費點映”等播放方式,并不影響現存的打點制度,只是打亂了觀眾的觀劇速度。觀眾觀劇步調不一致,會導致比較難出現像《延禧攻略》這樣全民追劇的爆款熱潮,《慶余年》便是比較典型的例子,曾在當時引發了巨大爭議。
2021年10月4日,愛奇藝、騰訊視頻和優酷視頻平臺宣布取消超前點播,但是會員制依然影響著創作者對劇情打點的設計。
顧名思義,甜寵劇既要甜,也要寵,在它仍歸屬在偶像劇的類型下時,它的氣質選擇有兩種做法:一種是虐戀,一種是甜戀。對于如今的甜寵劇而言,它只有一個選擇:去虐保甜,而且是高甜。
如果單純只是愛情細節上的甜膩,很容易使觀眾喪失追劇的熱情,因此,大部分創作團隊都會選擇將劇集創作的調性設定為“輕喜劇+高甜”模式。
然而,隨著甜寵劇播出數目的日漸增多,“輕喜劇+高甜”雖然仍是創作主流,但是另一種“酸甜+輕喜劇”已經慢慢安排上了。
顧名思義,“酸甜”即在男女主角的情感關系變化上設計一些無傷大雅的波折,令男主角/女主角心中酸楚一下,立刻重新拉到“高甜”的位置上。有點類似“虐戀”的寫法,但是又比“虐”的程度輕很多,淺嘗輒止。
目前,還沒有較為成功的“酸甜”案例,《獨家記憶》和《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有輕微試水,但是反響沒有達到最優。
優騰愛芒指的是當下幾乎分割了網劇播出平臺的四大視頻網站:優酷、騰訊、愛奇藝、芒果TV。這四大視頻網站在網劇的挑選上各有其偏好,其中愛奇藝更是獨占鰲頭。
西瓜視頻、搜狐視頻、B站等播出平臺略遜一籌,市場份額有限,且不是甜寵劇的主要播出平臺,故不在此討論之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傳播平臺,主要以豎屏劇、mini劇傳播為主,也不是甜寵劇的主要播出平臺,故不在此討論之列。
甜寵劇一般選擇網絡平臺播出,很少選擇上星,這大概與甜寵劇的小體量、小卡司相關。一般甜寵劇都是新人出演,在劇集的號召力上較弱,基本都是靠高質量內容吸引觀眾,對平臺的依賴性非常大。
當然也有例外,例如,《親愛的,熱愛的》,大卡司、大制作團隊,選擇上星(東方衛視、浙江衛視)+網播(愛奇藝、騰訊)模式播出,成為當年的爆款劇。《幸福觸手可及》,大卡司、大制作團隊,選擇上星(湖南衛視)+網播(優騰愛)模式播出,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收視慘淡,但仍可歸屬于甜寵劇一類。
四大視頻網站都是比較綜合類型的視頻播出網站,對項目的挑選不拘一格。許多甜寵劇與其說是制作公司的作品,倒不如說是平臺的定制劇,這與平臺在項目中展現出的強勢地位有關。
四大網站的分賬模式不再此處細表,但凡想在這四大視頻網站播出甜寵劇,就必須接受平臺對項目的制作把控,也捎帶著必須接受平臺簽約或指定的藝人出演。
在項目初期,創作者們經常會用到一個詞:評級。大卡司+大投入+大制作團隊,基本就是S級/A級項目,例如,騰訊的S級項目《燕云臺》,愛奇藝的S級項目《風起洛陽》。一般的甜寵劇都在B級徘徊。
與評級相關的是平臺的過會制度。制片方提交了項目的萬字大綱、人物小傳及前三集劇本(也許是前八集、前十集,不定),由負責的責編在大會上過項目,項目部門打分,打分就關系到項目評級。
目前平臺方傾向于IP改編模式,鮮少見原創項目,愛奇藝的“云騰計劃”“海豚計劃”都是鼓勵制作團隊開發愛奇藝版權項目的影視計劃。
盡管甜寵劇大熱的時間不算長,但是已經有相當龐大的創作、制作數量,同質化、粗制濫造程度非常嚴重。如何從數量浩渺的甜寵劇中脫穎而出,一直是創作者較為頭痛的問題。
分析整合當前的甜寵劇創作及播出作品,大約有以下幾處較好的新變化:
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娛樂圈甜寵劇是較受青睞的選題。
娛樂圈一直是觀眾八卦熱議的話題中心,女明星光鮮亮麗的背后生活,圍繞她的愛情糾纏,極易有話題度,例如,網劇《國民老公》(女明星+霸總),《奈何boss要娶我》(女明星+霸總),《樓下女友請簽收》(女明星+霸總),《逆襲之星途璀璨》(男女明星亂燉),《重生之名流巨星》(男女明星亂燉)等,但是基本上都是在展現過度美顏后的娛樂圈,即與觀眾心中想象的娛樂圈較為吻合。
《怪你過分美麗》則開啟了娛樂圈甜寵的另一種模式——現實主義娛樂圈,用職場劇的規則去呈現娛樂圈,展現藝人、藝人經紀人、執行經紀人、制作公司老板、經紀公司老板、制片人、平臺方老板等等角色,撇去浮夸的紅毯、拍戲現場,直白地用職場劇的寫作方式去描繪娛樂圈,引發一定討論度。
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傻白甜女主+霸道總裁幾乎成為甜寵劇人物寫作的標準模板。自《延禧攻略》中脫穎而出的黑蓮花魏瓔珞一舉俘獲觀眾的喜愛,甜寵劇女主的寫作模板也開始悄悄發生變化,女尊元素、“妖艷賤貨”型女主、颯爽型女主開始有了市場。
例如,前段時間的《傳聞中的陳芊芊》便加入了女尊元素,男女地位顛倒帶來錯位喜感,搞事業的女主和搞愛情的男主也成為津津樂道的話題。
例如,《燕云臺》,臨朝與皇帝并肩的皇后蕭燕燕與漢人出身的韓德讓、皇帝耶律賢的愛情故事,也帶有女強的影子。
還有一些尚在開發中的項目,有較大比例的“女帝”與“霸總”的甜寵愛情故事,盡管風格上略有些偏移大女主,但仍然是甜寵本質。
《延禧攻略》的爆火給創作者帶來較多啟發,與傳統的宮廷劇不同,《延禧攻略》采用的是網文的升級打怪模式,劇情爽感度爆表,大熱在情理之中。
《知否知否》則是網文式劇集的另一種寫作手法,即種田文。用細致緩慢的筆觸去描摹古代后院生活,也是網絡上較受追捧的網文類型。
放到甜寵劇的創作上,例如,《傳聞中的陳芊芊》采取的就是網文界曾經大火過的“女配文”寫法;還有一些參照網文模式開發的項目,例如,“快穿流”的《女配攻略》《萬能圖書館》,尚在開發中的“無限流”《地球上線》等項目,盡管反響不夠好,但仍是較有想法的嘗試。
隨著大數據在網絡平臺的大規模運用,某一題材的“出圈”和觀眾對某一題材的高關注、高討論度,會形成所謂的“創作風潮”,例如,《靈魂擺渡》《無心法師》引發觀眾們對于“驚悚懸疑”題材的關注;《無證之罪》《白夜追兇》《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引發觀眾們對“懸疑刑偵”題材的關注。觀眾的高關注度、積極正向的反饋,促進了行業創作者對該題材的創作熱情,如愛奇藝編排的“迷霧劇場”和芒果TV編排的“颶風劇場”。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相關政策的持續出臺、正向引導,網絡劇創作也趨向正規化、精品化、藝術化,一改早期亂象,正在健康蓬勃發展,逐漸形成行業規范。
注釋:
①本數據來自《伊恩咨詢:2020女性文娛生活洞察》.
②[美]豪塞爾.《藝術史的哲學》,陳超南,劉天華,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