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天行
(江蘇省靖江市融媒體中心,江蘇 靖江 214500)
對事件進行還原,提高內容敘述的完整度,并通過藝術加工闡述現象與問題,是電視紀錄片創作中所需著重探討的對象,提高電視紀錄片創作的藝術性,需要由編導在現場中的設計與指導,從專業的視角完成拍攝及鏡頭視角的轉換工作。同時,電視紀錄片是一種對藝術加工和創作過程,其本身就帶有一定的領域性,現已成為紀錄片創作人員以及行業發展的趨勢,這就涉及對畫面內容進行組織加工等多種創作問題,由此可知,電視紀錄片創作必須擁有畫面組成豐富的表現手法以及明晰和確定的內容規劃,這直接影響了紀錄片創作的內涵,需要編導人員在現場控制中,擔任其掌握鏡頭轉換節奏,光影構成和畫面敘事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在確保內容真實、內涵豐富、節奏流程的鏡頭表現中,使所創作的電視紀錄片擁有更具人文色彩和藝術特色。
確定好拍攝主題,才能基于內容、表達視角以及光影組成明確上述幾種內容的藝術關系。同時,編導現場控制工作是對紀錄片藝術色彩的把握,在不脫離闡述真實事件這一前提下進行,只有當紀錄片創作過程與人文色彩相互結合后,才能在拍攝內容的基礎上,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以靖江印記《青春無畏》為例,在拍攝內容及畫面構成上,編導利用長鏡頭與采訪鏡頭等手法進行了鏡頭語言的創作和表達,這是通過鏡頭語言提高視覺藝術關系的現場控制方法,利于從淺入深地表明社會現象,也能夠從時間的推進中明確拍攝內容的層級關系。而為了全方位、全面地解決人物情緒的表現及表達問題,編導還需要通過剪輯和視覺引導的方式,為表明內容與內容之間的發展關系,以此在分-總或總-分-總的表達中,給予觀看者流暢的紀錄片觀影體驗。這就使得,可利用的畫面素材成了幫助紀錄片現場人員表達情感,與屏幕前的觀看者進行情感對話的元素。
為了向觀看者展示流暢的故事,還需從鏡頭藝術層面進行現場控制方法的學習與探討,尤其是基于進度要求,協調藝術性與紀錄片創作過程的關系,也只有這樣才能按計劃完成攝影工作,給予后期工作人員更多的處理空間。這是由于紀錄片的創作需要各方的配合,也需要后期人員對畫面及鏡頭語言的剪輯,只有按照流程、按照進度要求完成現場拍攝計劃,才能在人員的配合中,產生的巨大效應。這就需要現場編導依照紀錄片的內核以及人物的情感訴求,合理規劃現場拍攝的流程與組織方式,以此利用環境與人物的配合,光影與畫面的關系,幫助大家更好地進入表演狀態,這是進行現場控制的一種思路,同樣也是控制進度的一類辦法。
比如,靖江印記《我的相聲夢》的創作中,藝術表達只是幫助編導把握鏡頭語言的一種方法,其工作重心應落于按計劃控制拍攝周期上,依靠后期剪輯等數字化的辦法,確保紀錄片創作的藝術特征,才能基于所拍攝的內容,通過剪輯手法的配合以及后期技術的應用,把鏡頭語言覆蓋不到的元素融入其中,讓每一個觀看者都能隨著人物情感的變化,鏡頭語言以及視角關系的變化,感受到電視紀錄片的魅力以及本土化的節目特征。
鏡頭剪輯是有層級關系的,也具有整理視頻素材的意義,可以讓紀錄片的鏡頭表達變得更流暢,也更利于觀看者梳理其中闡述的問題。正因此,編導在工作現場中應致力于確保畫面的流暢度,在自然的敘事節奏中,尋找獨一無二的鏡頭語言。以便結合不同生活視角下的案例,從拍攝指導、道具使用的安排中,提高所拍攝內容的可利用價值,降低后續剪輯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其次,無論是環境的變化,還是說光影及色彩關系的改變,都會影響到紀錄片的畫面表現力,一旦畫面中可利用的素材與創作內核脫離,那么將難于通過剪輯的方式,發揮出整合素材信息、減少成本投入方面的優勢,這是對現場編導人員提出的工作挑戰。正因如此,現場編導人員應提高拍攝畫面的可利用率,這也被認為是降低拍攝成本,確保紀錄片內容可以表達情感關系的必要條件。最后,有效的后期剪輯手法,是基于良好內容基礎上進行的,這就需要編導在現場控制中,向工作人員分享更多的藝術創作手法,幫助現場人員深入了解拍攝及表演技術,以此從多種視角闡述不同局面下的故事,提高拍攝素材的可使用率。
視覺化的信息載體影視作品創作的內核,在紀錄片創作中應基于此進行創作內涵的探析,而對外在環境的使用,是提高紀錄片創作人文性的最重要一環,也是紀錄片拍攝過程中,通過先進開放的拍攝理念以及配合特有的環境,在最大程度上激發紀錄片表演者情感的方式,這對紀錄片的表達及創作而言至關重要。同時,環境因素對紀錄片拍攝還有一定的限制影響,這是由于雖然天氣的變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編導表達特有的情感,但惡劣環境的影響,往往不利于編導人員通過拍攝內容與環境要素的配合,闡述特有的情感關系,這將對紀錄片的拍攝周期產生更多影響。而在進行現場控制工作中,利用人造光模擬特定的場景以及還原縱深關系,可以減少環境因素的限制,使整個紀錄片的創作,在內容、光影以及可傳播方面具有優勢。可見,在現場控制工作中,編導人員首先應基于對畫面表達的分析,更好地使用環境要素進行創作和表達。其次,編導人員還應根據畫面道具和可使用的元素進行分析,以此確保畫面中主體關系和縱深關系明確,將環境及天氣的變化作為輔助創作的要素,完成本職工作。
紀錄片的制作往往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這是由于紀錄片創作對光影、收聲的要求較高,通過故事闡述觀點,結合紀錄片中人物的語言側面反映現象,是紀錄片這一創作內容的固有特點,也只有基于此進行現場控制工作的探討和分析,才能通過對拍攝人員、打光人員以及收聲人員的安排,配合現代化的紀錄片創作方式,優化現場拍攝中各方人員的工作組成,基于紀錄片制作和生產的流程,通過工作安排以及技術指導的方式,提高紀錄片拍攝效率。例如,紀錄片節目《陳函輝》,為了更具體深入地向觀看者介紹紀錄片內容,需要對現場的人員進行細分,按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紫陽街的特點,對畫面表現、鏡頭語言以及收聲方面的要求,幫助現場工作人員進行工作配合與合作,現場為工作人員答疑解惑,包括職能的劃分、構圖外人員的站位等。最后,減少人員影響的第二大價值在于降低紀錄片制作與拍攝的難度,使拍攝的素材更加符合藝術表達的要求,確保后續的剪輯工作不會對觀看者造成邏輯關系的影響,并且能夠基于紀錄片表達的內核,在內容與制作方法上進行更多的探討,使現場拍攝工作的職能劃分明確,把握紀錄片現場控制工作需要整合的信息多、效率要求快、內容質量高的特點。
通過對節目《陳函輝》拍攝手法進行梳理可知,這類紀錄片的創作在內容體量上更小,在固定成本投入的基礎上,把握內容與鏡頭切換的特點,可更貼切地表達出陳函輝懷揣遺憾而去,留給靖江和臨海無限思念的情感。這是由于此種紀錄片無論是在篇幅上,還是在投入上都具有精簡的特點,這使得拍攝方法成了現場編導控制工作的核心,只有平衡視覺表達和畫面構成的關系,并基于紀錄片闡述的問題,投入相關研究,才能通過對前期拍攝手法的控制以及后期剪輯工作的配合,確保題材和內容不會受限,也利于后期人員的剪輯。此外,細究拍攝層面的問題,對本項工作影響頗深的是鏡頭語言的動靜設計以及鏡頭切換與內容進展的銜接。也只有通過編導人員對現場鏡頭的控制,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一紀錄片的拍攝理念,為觀看者提供視覺信息、引導信息流暢的紀錄片內容,使整個紀錄片的創作更加立體,并從全景、分景以及細部配合中,落實紀錄片編導人員的想法,使現場控制工作更具效率。最后,現場編導人員應對關鍵幀這一攝影要素進行提取,因為這是表達鏡頭沖擊力、情感沖擊力的元素,甚至影響了紀錄片拍攝的最終效果。除此之外,依靠關鍵幀進行剪輯是較為簡單的工作方式,有利于縮減紀錄片拍攝的周期,使紀錄片的鏡頭語言盡可能豐富,邏輯關系盡可能明顯。
拍攝預案影響了紀錄片制作與內容呈現的方式,在當前時代下,各類型紀錄片作品頻出,使得紀錄片最終呈現出的方式發生了較多改變,但無論是按照時間長度進行劃分,還是從拍攝語言的視角下探討,類型細分的過程,使得紀錄片的制作標準以及制作要求逐漸增長。但細究起來,進行紀錄片創作的核心在于選定拍攝預案,并在紀錄片的創作中、編導人員的現場控制中,確保制作的內容能夠解決預案的最終形態,這對紀錄片的創作以及對畫面素材的再挖掘來說具有更好的增益作用。比如,《靖江印記》:青春無畏的制作,這是種類型特征明顯的作品,使得整個紀錄片的創作更需要拍攝預案的支持,在此基礎上做好內容的分化工作,不僅可有效減少編導在現場控制工作中所面臨的工作挑戰,還能以預案為線索,通過對畫面元素的運用,探索出紀錄片藝術表達的新方向、新途徑。因此,現場編導人員在進行紀錄片拍攝中,需要重視前期預案的影響,合理組織各項資源的投入外,通過對現場拍攝素材的挖掘與整合使用,確保紀錄片拍攝的藝術性和人文特征,這是賦予紀錄片精神價值的重要條件。
對編導工作的流程以及分項內容進行分析可知,編導首先應對固定鏡頭的拍攝方法進行布置,從中按職能分配人員進行拍攝工作,還需對紀錄片拍攝要求進行全面的分析,并根據拍攝團隊的人員、設備和道具的使用情況,加強各個拍攝環節的銜接度,這意味著能夠使各崗位人員在自身本職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拓展,易于按照拍攝計劃安排工作內容。可見,編導現場管理工作的價值,在于對拍攝預案的交底與組織,通過明確的職責劃分或許無法確保整個拍攝工作的藝術性特征,雖然是無奈之舉,但只有在職能明確的基礎上,確保紀錄片在固定周期中完成,才能解決現場控制工作中的頑固問題,有機會減少紀錄片拍攝工作在人力及物力上的投入成本以及編導現場控制工作的影響范圍,使所有紀錄片拍攝問題都能落實到個人層面。最后,電視紀錄片創作作為一項集藝術性、人文性為一體的內容呈現方式,需要內容的完整,也需要進行流程及成本上的優化,而做好編導現場控制工作,能夠帶動拍攝效率的提升,也能賦予后期剪輯人員更多的工作空間,使整個拍攝鏡頭更加流程、邏輯關系更加明顯。
無論是電影藝術還是電視紀錄片的表達,都是在鏡頭語言的應用中,快速理清任務關系和故事內核的先決條件。同時,鏡頭語言需要與道具元素配合,也需要在大環境中進行設置,因此,編導現場控制工作,不應僅局限于道具和人員工作的控制上,還應通過對鏡頭語言的控制以及對道具等拍攝素材的挖掘,認識到不同鏡頭語言對表達內容、表達人文屬性起到的重要影響。例如,靖江印記《我的相聲夢》的紀錄片拍攝中,拍攝人員主動改變了以前的鏡頭運用關系,以內容制作與情感表達為方向,在探索鏡頭語言轉換方式的基礎上,挖掘了更多可用的機位和素材,配合畫面縱深感的設置,能夠使故事與采訪過程的銜接度更高,使運用鏡頭語言的技法和拍攝內容的表達更加豐富,也在鏡頭語言的轉換下,落實了編導的創作意圖。最后,設備的保護以及高精尖設備的使用,也是編導的現場控制工作,基于上述兩個要求,確保高精尖設備能夠得到妥善的使用,可在內容層面融入更多的創作思想,在人文特征上發揮出編導現場控制工作的價值。
電視紀錄片編導的現場工作,不應僅從設備、人員以及成本投入的角度進行介入分析,還應從電視紀錄片創作的藝術性以及現場的設計和藝術指導中進行,以便從更加專業的視角,展示人物和視角關系,并通過鏡頭的轉換進行藝術的再加工和再創作。需要編導具備豐富的表現手法以及依照內容規劃的方式,賦予電視紀錄片更多的內在價值,使本身的工作能夠對紀錄片拍攝起到直接影響,確保紀錄片創作的內涵,也能夠更好地掌握鏡頭轉換節奏和畫面敘事的相關方法,達到豐富內涵、確保節奏流程的目的外,使所創作的電視紀錄片成為更具人文色彩和藝術內容的藝術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