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現實矛盾開新局
楊希雨 申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今年是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松訪華50周年。50年前那場“跨越太平洋的握手精髓就在于順應時代需要而超越現實矛盾。
美國有句政治諺語:政客總是看重他們所服務的任期,政治家看重的則是他們所處的時代。彼時,尼克松是帶有強硬反共標簽的政治人物,當選總統也是以國內右翼保守勢力為重要政治支撐。面對現實矛盾尖銳對立但又極其重要的美中關系,作為美國對外政策最高決策者的尼克松,面臨著二選一的戰略抉擇:是順應時代潮流優先,還是任期政治至上。顯然,尼克松及其執政團隊做出了政治家而非政客的選擇。
自從1972年中美超越冷戰格局打開正常交往大門以來,兩國關系雖然歷經曲折但總體保持穩定。這給兩國人民帶來越來越多可見、可觸、可獲得的實際利益,給彼此經濟發展提供越來越大的動力和市場空間。而且,中美圍繞一系列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的協調合作,也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以及全球戰略穩定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從冷戰時期到后冷戰時代,中美交往的50年歷史反復證明一個道理: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而在全球化不斷深化、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越來越多共同挑戰的21世紀,中美合則有利于世界,斗則必傷及全球。這也是在當前美國加大對華遏制的背景下,眾多國家不愿在中美乏間選邊站隊的重要原因。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尼克松訪華都是值得紀念并不斷引人思考、從中汲取經驗的劃時代事件。在50周年這車節點紀念和思考尼克松訪華,不僅在于回顧中美關系的正常化進程以及重申堅定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還在于紀念尼克松及其執政團隊那種為、順應時代潮流而超越美中現實矛盾的戰略思維和戰略追求。而這,恰恰是當前破解中美關系僵局所必需的。
中美關系錯綜復雜,剪不斷理還亂。特朗普政府試圖強行“脫鉤”而不能,反而導致兩傷甚至眾傷的后果。拜登政府上臺之初擺出“再掛鉤”姿態,實際卻是打著“競爭”的幌子繼續反華遏華,這對中美關系乃至國際社會的傷害不言自明。當前的中美關系再次站在一個歷史性的十字路口。中國無意挑戰或與美國對抗,現在的華盛頓決策者們亟須從歷史潮流的角度認識中美關系。他們再次面臨一個“尼克松式”的戰略抉擇:是站在政治家的高度選擇順應時代潮流而超越現實矛盾,還是站在政客的角度,為了任期政治的需要而跳進現實矛盾的陷阱? 希望他們能像當年的尼克松一樣,給出一個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答案?!?/p>
擺脫意識形態成鏡鑒
李海東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
尼克松在冷戰時期美國內外交困之際任職總統,他對美國對華政策做出重大戰略調整,為世界格局轉變和冷戰最終結束打下基礎。:他的外交理念與實踐,為當今世界政治精英看待和處理國際事務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鑒的鏡子。
尼克松始終對美國自身實力的局限性保持清醒認識,堅決反對意識形態主導外交決策,強調以國家間的力量平衡來規劃處理國際事務,這可說是任何時期保持國際關系穩定的重要經驗。
1969年初執政的尼克松面臨一系列巨大挑戰,比如越南戰爭打不贏要撤出,對蘇競爭漸處劣勢要緩和,國內反戰運動風起云涌要平息等。他認識到美國此前20年盲信武力和意識形態毫不妥協導致的“帝國傲慢”,已對美國自身造成嚴重危害,于是堅定而又較成功地完成冷戰期間美國最具戰略意義的外交政策大調整:推動與中國關系正常化,不僅加快美軍撤出越南的進程,也幫助逆轉對蘇劣勢局面;開啟對蘇緩和,不僅改善與盟國關系,也加速了蘇聯社會自身的變化。
不癡迷于意識形態對抗和對他國進行民主改造,而是順應時代大潮與其他大國形成負責任但又相互平衡的格局,這是尼克松留給繼任者的珍貴外交遺產。摒棄這種戰略視野和思維就會摔跟頭,美國冷戰后對外好斗政策的頻頻失敗,已從反面印證了這一點。
同時,尼克松的外交觀念與實踐具有世界多極化和外交議題多重關聯的特色。他推崇經濟層面的美、中、蘇、日、西歐“五大力量中心說”,主張以“多極均勢”確,保世界和平,極具智慧地把握住了國際格局穩定離不開大國之間有效協調的規律,這與冷戰后美國不斷試圖拉攏小國削弱大國進而導致大國關系動蕩,形成鮮明對比。
尼克松有關重大政經議題必須關聯考慮的外交思維,不僅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美國不利處境,更推進了解決重大全球和區域問題時的綜合性“一體化”道路。尼克松政府推動建立泛歐性質的“歐安會”以促進歐洲各國在不同領域加強交流,在各大國間對裁軍與核不擴散等重大議題進行關聯處理,就是這一觀念的體現。尼克松在聯盟對立的冷戰時期就持有的這種理念,即使放到當代語境中仍然具有活力。
正是基于以上戰略觀念,尼克松當年尋求并富有成效地與中國改善關系。50年后的今天,中美關系又處在爬坡邁坎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極具紀念意義的特殊日子里,希望美國決策者們能對尼克松對華外交遺產有所反思和總結,將他留下的“中美只有合作才能克服各種重大挑戰”的政策遺產繼承下來?!?/p>
信守一中承諾是根基
吳心伯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50年前尼克松訪華是為謀求中美關系正?;敃r阻礙兩國關系改善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臺灣問題。在那之前,美國的涉臺政策是“一中w臺”或“兩個中國”;.而在尼克松訪華后的中美《上海公報》中,美方表示,“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美方通過承諾遵守一個中國政策,解開了影響兩國關系改善的一個主要癥結。
隨后,美國一中政策內涵不斷豐富。在中美建交談判中,美國接受與臺灣“斷交、撤軍、廢約在中美建交公報中,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Q在此范圍內,美國'人民將同臺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系”。在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報》中,美方就逐步減少直至最終解決對臺軍售問題做出重要承諾。
冷戰后,臺灣島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臺獨”勢力日漸猖獗,美方在執行一中政策方面幾度出現倒退趨勢。但在中方的堅決斗爭和積極促動下,美國基于維護中美關系大局以及臺海和平穩定的考慮,圍繞臺灣問題做出一系列新的政策論述??肆诸D時期,美方表達了有關臺灣問題的“三不”立場,即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不支持臺灣參加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小布什執政時期,則明確表達了反對“臺灣獨立”的立場。這些政策論述成為美國一中政策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有助于增進中美戰略互信。
但自特朗普政府開始,美國為了對華施壓,越來越頻繁地打“臺灣牌”,不斷擴大對臺軍售,甚至在國際場合凸顯臺灣的“主權國家”.身份。拜登政府上臺后把臺灣作為美國“印太戰略”重要一環“美國“以臺制華”與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相互勾連,導致臺海局勢的新一輪緊張,中美戰略互信嚴重受損。
尼克松訪華至今的中美關系史表明,如果華盛頓不能處理好臺灣問題,不僅會導致臺海局勢動蕩,還會直接沖擊整個中美關系。今天中國反對“臺獨”;實現國家統一的決心一如既往堅定,同時資源更加豐富,手段更加充分,對臺海局勢的塑造力更強。美國基于遏制中國的目的繼續打“臺灣牌?'反而會付出巨大代價。
期待美國的決策者們能從歷史經驗中得到啟迪。華盛頓清楚臺灣問題是中方核心利益,也釋放出妥善處理這個重大關切的姿態,希望它能把承諾體現在行動上。▲
環球時報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