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年的春運中,一列列復興號飛馳在祖國的大地上,把千千萬萬旅客安全送回家。但旅客看不見的是,百萬中國鐵路人、數十萬中國鐵路青年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為你的回家之路、為千家萬戶的溫暖默默奉獻著、堅守著。
零下38℃極寒中為千家萬戶送去溫暖的火
“五號道岔開通煤專位置正確。”“推進、推進。”1月23日19時許,加格達奇車務段漠河站調車場內,氣溫-38℃,伴著對講機里傳出的指令聲,24歲的連結員孫楠在確認道岔處于開通狀態后,迅速爬上車梯,在調車機的推送下,領護著40輛空車向著燃煤裝卸專用線方向駛去。
北風呼嘯,車列前端旋梯上的孫楠,用厚厚的棉手套抹了一把眼睫毛上的霜,瞭望著前方進路狀態。漠河站客貨兼并,貨運主要以運輸煤炭為主。進入冬季,各地居民供暖供電用煤需求量大增,孫楠所在調車班組主要負責貨運列車車廂的解體和重新編組工作,每次作業先把解體后的空車廂送到裝車地點,再把裝完貨的車廂拉回站內重新編組,調車組每個班次要在室外作業10多個小時。
“雖然這里工作條件很艱苦,但我們都能挺住。在別人看來,這是一車車的煤,但在我們眼里,這些卻是溫暖千千萬萬家庭的火。”孫楠說。
獨守在大山深處的女孩不怕夜的黑
南昆客專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的廣昆通道,也是云南聯通沿海城市的大動脈,靠著鐵道線上接觸網源源不斷提供的電源,平均每天有50多趟動車飛馳在鐵道線上。而建在鐵道沿線的平安變電所就是這電源的總開關,守護動車安全運行。
今年26歲的譚曉珠是昆明供電段平安變電所的變配電值班員,由于變電所地處偏遠,方圓十幾公里杳無人煙,幾乎與世隔絕,每周她需要獨自一人駐守在大山深處7天,負責所內對大型供電設備進行全面巡視、監護,異常信息處置等。
除了需要克服單人值守和獨自一人的寂寞之外,每周三晚上20時,變電所會進行全所照明停電檢查,譚曉珠需要熄滅所有室內外燈光對設備進行巡視,在黑暗里仔細觀察設備是否有異常放電現象,對異常放電設備進行及時檢修。“只有在這樣的漆黑的環境下,才能發現設備是否有異常放電的情況。”譚曉珠說。
“排石人”在高處守護著列車安全
清晨山間云霧繚繞,剛進山,周朗就明顯感覺到一股潮濕的冷氣。“大家注意腳下的青苔有點濕滑,踩穩扶牢,注意間隔,拿好手里的工具。”作為柳州工務段金城江路橋危石工區工長,周朗常常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同事。山路陡峭難行,多數地方只能容下一個腳掌,扛著作業機具爬山有一定的挑戰性,作業人員只能緊貼山體,借助安全繩依次向上通過。
一個多小時后,作業人員攀爬到了半山腰,到達了需要整治加固的兩處危石點。周朗用鐮刀砍掉危石附近的雜草,這樣便于預判危石加固處理。“莫勝宇和王貴貝用沖擊鉆打孔埋設短桿,付一峰負責看發電機,關善富和我負責用鋼絲繩捆綁危石,韋秀峰負責用電動扳手扣緊扣件。”周朗說。
經過7個多小時的奮戰,大家順利完成了兩處危石的加固任務。此時,天空飄起蒙蒙細雨,作業人員開始陸續下山。
為列車“搓澡”的“搓澡工”
1月18日0時30分,被大霧籠罩的南寧動車所內燈火通明,動車組機械師陳幫贏和搭檔們蹲在車頂上,熟練地為車頂絕緣子“搓澡”。他們先用噴壺將絕緣子整個噴濕,再把浸濕的毛巾卷成一條,圍住沾滿水的葉片,雙手握住毛巾的兩端,來回拉扯搓洗著。
“絕緣子是隔離高壓電的重要部件,由于霧天、揚塵等氣候以及鳥蟲、漂浮物等影響,絕緣子上會有附著物,可能導致出現污閃故障,無法正常受電,危及行車安全。”陳幫贏說,他們還會噴涂防污閃涂料,重點加強對受電弓、絕緣子等車頂高壓設備的檢查維修,確保動車組運行安全。
“看似簡單的粗活,實際需要細心謹慎,否則擦不干凈還發現不了故障。”陳幫贏說。盡管雙手被冷水凍得通紅,甚至還會長凍瘡,他們也不會戴上手套,用陳幫贏的話來講,就是“手上多了一層皮,我們就摸不出它們到底有沒有傷了。” (摘自《中國青年報》1.27 周偉 張曉盈 趙小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