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游肇是個真正的儒者,史稱其“耽好經傳,手不釋書”,謙虛廉潔,不好夸飾,“外寬柔,內剛直”,這些優點疊加在一個人身上,不就是“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述而》)的躬行踐履者嗎?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人,給紛亂不已的南北朝時期增添了一抹亮色。
游肇,字伯始,以“博綜經史”和“謙素敦重”的美譽仕于北魏,歷孝文、宣武、孝明三朝,有深識,有遠略,有原則,有操守,有情懷,有擔當,政績卓著,忠貞不貳,因此,直到去世都備受信賴。
游肇曾受命為廷尉,這是個專司天下刑獄的官職,諸如修訂律令、判處疑難和重大案件等都是其職責所在,還要根據詔令逮捕﹑囚禁和審判有罪的王公大臣,甚至可以直接否定皇帝的判決意見。可見這個職務有多重要,正因為此,這個職務絕非一般人所能承擔。游肇是位修養深厚的儒者,他持法寬仁公平,斷察獄訟務求矜憫仁恕,“持法仁平,斷務于矜恕”,以儒家理論和國家法律為準繩,對于影響整個案情的關鍵細節,他一定會盯住不放,反復偵察、詢問、推理、求證,直至豁然貫通,沒有疑問之處,方才定下結論。他說,訟獄之事,關系重大,稍一疏忽,真相就有可能被掩蓋,造成無辜之人蒙冤而真正的罪犯卻逍遙法外的嚴重后果。
游肇治政,清簡廉明,講求實效,一切以利國利民為本,唯恐因自己的不慎和疏忽而貽害百姓。因此,他處理任何事情,必詳細考核,詢問再三,窮盡其理,確認無誤后方才下筆。《魏書·游肇傳》記載說:“主者諮呈,反覆論敘,有時不曉,至于再三,必窮其理,然后下筆。雖寵勢干請,終無回撓。方正之操,時人服之。”在此過程中,不唯上,只唯實,無論官多高,勢多大,誰也不可能讓他改變經過深思熟慮后的決定。
佞臣元乂自恃皇親國戚之重,權傾朝野,野心勃勃,培植了大批死黨,意欲除掉德才兼備、深得人心,堪稱朝堂柱石的太傅、清河王元懌,然后伺機攫取最高權力。淫威之下,群官無不囁嚅順從,唯獨游肇挺身而出堅決反對,懾于游肇的凜然正氣,元乂最終收手。過人的勇氣、膽略、操守和擔當,展現了一個光明磊落、坦蕩無私、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氣概,贏得了百官發自內心的欽敬與嘆服。
游肇所到之處,無論擔任什么職務,都是親民愛民,興利除弊,德政惠政,口碑極佳。他為政清簡,黜陟善惡,賞罰分明,因此官職也一升再升,從初年的長史、廷尉,到州刺史、郡太守,直至太常卿、尚書右仆射,擔任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的宰相。
游肇著有名篇《儒棋》,“儒棋”是古代棋類之一,流行于北魏。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二·象經》記載:“后魏侍中游藝,肇制儒棋。其名智一、禮二、仁三、義四、信五、善六、敬七、德八、忠九、順十。以投子二,視彩而行。蓋其制類于握槊打馬,而其義類于周武《象經》,皆以退讓為節,不先斗爭。今俱泯弗傳。”游肇撰《儒棋》,即表達了自己對謙虛品格的向往和追求。“謙廉不競,曾撰《儒棋》,以表其志。”孝明帝生病期間,群臣紛紛前去探望和侍奉,孝明帝感到十分欣慰;于是在痊愈后,大賞文武百官,統統加官晉爵,擴大封邑,游肇被封為文安縣開國侯,食邑八百戶。皇恩浩蕩,普降甘霖,皆大歡喜,山呼萬歲。可唯獨游肇堅辭不受,他認為因這樣一件臣子理應為之的事情就獲得如此厚賞,與無功受祿沒有區別。游肇一生律己,不貪非分,他的生活狀況也可想而知,史載其“清貧寡欲,資仰俸祿而已”。
公元520年,游肇去世,享年69歲。孝明帝在朝堂舉哀,賜謚文貞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游肇通過一以貫之、有始有終的努力,讓其一步步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