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偉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推進,帕金森患病率和發病率呈雙增趨勢。作為一種可控但不可根治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帕金森多發于中老年人,因早期癥狀不明顯,病程進展緩慢,大眾普遍對其認知不足、重視不夠。
事實上,帕金森并不可怕,關鍵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為提升大眾對帕金森的正確認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近日,《民生周刊》記采訪了北京大學航天臨床醫學院(航天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萬志榮。
震顫手、小碎步、面具臉…… 采訪中,一些帕金森患者如此描述發病時的癥狀。
從臨床表現來看,帕金森分為運動癥狀和非運動癥狀。運動癥狀以靜止性震顫、僵硬、行動緩慢、姿勢和步態異常為典型,非運動癥狀則以焦慮、抑郁、失眠、便秘、嗅覺下降等為典型。帕金森癥狀會隨著病程進展而逐漸加重。
一般來說,患者起病時多由一側上肢不自主的手抖開始,直至擴展到兩側肢體,隨著疾病進展,患者逐漸出現姿勢步態異常(身體前傾、慌張步態)、難以保持平衡且重心不穩,最后發展到晚期,出現完全失能、言語不清、吞咽困難、精神障礙等。
帕金森也被稱為“不死的癌癥”。盡管不能直接危害患者生命,但由此引發的各種并發癥,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使之喪失自我照護能力,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據統計,我國有300萬帕金森患者,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為1.7%。帕金森已成為僅次于癌癥、心腦血管疾病,危害我國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慢性病。
截至目前,帕金森仍是世界性難題,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據推測,帕金森為遺傳、環境(殺蟲劑、重金屬、煤氣中毒)、年齡老化、精神障礙(抑郁)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帕金森并非中老年人專屬疾病,40歲以下患者屢見不鮮。據萬志榮介紹,接診中,他曾遇到11歲發病的兒童患者,經過治療,病情明顯好轉。
需要注意的是,相比老年人,中青年患者起病更隱匿,容易誤診為頸椎病、腰椎病、抑郁癥等。
萬志榮提示,典型癥狀出現前患者可能會出現嗅覺下降、失眠、便秘、腰酸腿疼加重等癥狀,應引起足夠重視,及時就醫,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目前,帕金森的臨床治療主要通過口服藥物、手術治療、心理疏導、康復訓練等方式減輕癥狀,緩解病情進一步發展。
從臨床診療來看,帕金森的治療不僅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以航天中心醫院帕金森診療團隊為例,由神經內科、神經外科主導,聯合影像科、心理醫學科、營養科、康復科、中醫科等科室相互配合,組成診療協作組(MDT)。
作為診療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在疑難雜癥診斷、手術風險把控、圍術期藥物調整等方面,神經內、外科的深度融合為患者全病程管理提供有力支撐,從而降低誤診率,提升診療水平。
而且,“一患一策”對癥治療尤為重要?!懊總€人身體素質不同,發病方式也不盡相同,比如,有的人起病先從手抖開始,有的人先從動作遲緩開始,這也為醫療方案的個性化制定提出更高要求?!比f志榮介紹。
但無論采用何種治療方式,仍然需要患者堅持康復訓練。在運動方面,萬志榮首先推薦太極拳。他說:“一方面,簡單易學,適合老人,在家就可以鍛煉;另一方面,改善大腦供血供氧,延緩大腦衰老,通過站樁可以提高身體協調和平衡能力?!?/p>
從2018年開始,航天中心醫院神經內科聯合北京體育大學,共同探索“體育+康復”融合治療模式。
根據合作內容,每年醫院舉辦的全國帕友會,北京體育大學派學生前來授課和培訓。醫院在接收患者時,也會推薦患者前往大學進行免費的康復訓練。
由于公眾對帕金森認知不足,重視不夠,一些患者及家屬有病亂投醫,耗費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的同時,病情卻逐漸惡化。

航天中心醫院帕金森診療團隊正在為患者會診,中為萬志榮。
萬志榮呼吁,關注帕金森,規范治療才能正確“抗帕”。癥狀出現時一定要前往正規醫院就醫,切勿相信偏方,以免耽誤病情。
萬志榮還指出,大腦是身體中最神秘、最復雜的器官,相關科研、治療工作任重道遠。這要求醫生不僅擁有仁心,還要敢于探索未知領域。
在萬志榮看來,將細心、耐心、愛心貫穿于醫療服務中,不僅有效加強醫患溝通,全面掌握患者病情變化,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全方位慢病管理。
“讓患者家人深入了解帕金森發病特點及注意事項,配合醫生治療,同時也讓患者換位思考,體諒家人的不容易,多方努力,共戰病魔。”他說。
近年來,在萬志榮的推動下,航天中心醫院帕金森診療團隊先后開展了一系列關愛患者的活動,依托“線上+線下”平臺籌辦帕友會,建立病友群,組織基層義診,為患者解答疑惑,科普疾病知識,分享治療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為方便患者就醫,自2021年11月23日開始,航天中心醫院帕金森診療團隊每周三上午10點通過視頻方式為患者進行一對一問診。
如今,在眾多患者眼里,萬志榮的病友群儼然成為另一個家。在這里,醫患交流信息,患者互相鼓勵、調整心態,積極面對帕金森。一位抗帕10余年的老年患者這樣留言:“青春已不再,夕陽也要帥。余下好時光,多把自己愛。天天笑口開,不會老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