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廈門市思明區稅務局一級行政執法員陳炯茂
離開白交祠村3年多,陳炯茂一有機會就推薦同事、朋友到該村旅游。兩年多的時間里,他向村子介紹的個人游、團體游、單位參觀總計有40多次。
1993年出生的陳炯茂,如今是廈門市思明區稅務局一級行政執法員。在此之前,他在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白交祠村擔任了兩年大學生村官,在思明區濱海街道辦事處擔任了一年街道干部。
談及現在崗位,他坦言,壓力不小,節奏很快,廈門稅收營商環境持續提升,對每一名稅務干部的素質水平要求也在提升。
“從服務村民,到服務企業,崗位調整,身份轉變,但做好工作的方法相通,服務群眾的理念從未改變。”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陳炯茂說。
趕上周末或假期,白交祠村的游客絡繹不絕,這里是廈門鄉村游的好去處。大量游客的到來,給這個山村帶來了人氣,也帶來了不錯的收入。
地處福建省廈門市西北山區,同安區蓮花鎮白交祠村海拔近1000米,是該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2016年8月,陳炯茂來到這里擔任大學生村官。
談及當時的選擇,陳炯茂坦言,和鄉村結緣源于父親的影響。父親是一名鄉鎮干部,陳炯茂從小跟他走村入戶,對鄉村有著較為深厚的感情。畢業前,他就決定到農村,到最基層去接接“地氣”。
位于大山深處的白交祠村,經濟底子較為薄弱,發展緩慢。“當時,村里的主要經濟來源是茶葉和地瓜,收入構成較為單一,人均年收入較低,年輕力壯的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老人、兒童和婦女200多人。”陳炯茂回憶說。
不過,陳炯茂和村干部們卻看到了發展的潛力。這里常年云霧繚繞,山上氣溫比山下低5℃~6℃,被稱為廈門的“霧都”和“云霧避暑山莊”。
雖然擁有優質的旅游資源,但村里可玩的項目并不多,農家樂、民宿的數量和服務質量也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看著來來往往的游客,村民不僅受益有限,反倒要為大量垃圾發愁。
如何靠旅游形成經濟效益?如何幫助村民實現增收?
經過思考和謀劃,村干部們采取了一系列舉措:發揮自身優勢,引導標準化種植;搭建電商橋梁,助力農產品銷售;組建旅游合作社,促進傳統旅游轉型升級。
其間,陳炯茂建議村“兩委”成立旅游股份合作社。村民將閑置的房屋作為資產股入社,年終全民分紅。合作社現有可利用的民宿農家樂26棟、161間、床位202個。
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陳炯茂還擔任起講解員,結合紅色教育講鄉村的發展歷史。
離開村子以后,陳炯茂先后接手了統戰、黨建、信訪等工作。無論從事哪方面的工作,他始終堅守時刻為人民排憂解難的本心。
“無論在村里、鄉鎮,還是在區里,服務好群眾是我永恒的追求。即使一些工作比較機械、瑣碎,但我相信,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服務群眾的小事情,就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廈門是重要的對外窗口,也是眾多港澳臺僑胞的聚集地。
在負責統戰的時候,有一位印度尼西亞的華裔來廈門尋根。由于沒有什么線索,尋根的難度可想而知。了解到情況后,陳炯茂積極聯系專業尋根團隊,通過對該華裔的國籍和姓氏進行分析,聯絡尋根所在地村委會并驅車100多公里打探消息,終于成功幫助其在漳州北門社成功尋親。
除了統戰工作以外,信訪工作也是陳炯茂平日里的重要工作之一。
2021年其共接收、處理12345熱線和信訪792件,內容涵蓋政策咨詢、糾紛調解等方面。因為來件多且較為復雜,陳炯茂經常需要奮戰到深夜零點才離開單位,以便第二天能夠對來訪訴求進行答復。
“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是我做好每一個來訪訴求的根本和對自己的要求。”陳炯茂說。
到了稅務之后,需要面對各種類型的納稅人,意味著更多的挑戰。若要更好地解決納稅人的實際問題,則要靠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按照陳炯茂的規劃,他正為在職研究生、稅務師、律師等考試做著準備。
5年來,歷經幾個崗位,陳炯茂也有了對做好工作的深切感受和思考。
陳炯茂坦言,在村里工作時,自己也曾有過一籌莫展的時候。
后來,在讀《擺脫貧困》時,書中的那句“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啟發了他。
他堅信,無論到了哪個崗位,最重要的就是要先給自己確定好努力方向,“只要方向對了,努力向前奔跑就沒有錯”。
崗位調整,身份轉變,但服務群眾的理念卻從未改變。
2016年,最強臺風“莫蘭蒂”直襲了他所在的白交祠村。為保障村民生命財產安全,陳炯茂全程參與轉移群眾、災后重建工作。由于聯絡基站被毀,在村連續工作12天后才與家里取得聯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兩年間共參加思明區稅務局組織的抗疫活動40余次,并且根據實際情況,使用好稅企互動平臺,解決疫情期間納稅人的需求。
“無論在村里、鄉鎮,還是在區里,服務好群眾是我永恒的追求。即使一些工作比較機械、瑣碎,但我相信,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服務群眾的小事情,就能得到大家的認可。”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