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舒

2020年底,陳宥維曾經跟《智族GQ》聊過,那時綜藝《演員請就位2》剛剛結束,他在節目中展現的成長與能力改變了很多影評人與觀眾對他最初的看法。面對大眾情緒的轉變,他說:“我不急著紅。”
2021年上半年陳宥維拍攝了《我才不要和你做兄弟》,這對他來說是一段特別的經歷,和工作人員的相處讓陳宥維放心、舒服,和演員、導演的交流讓他在表演上感悟到很多。另一個特別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陳宥維把自己投射到了“葉曉文”這個角色上,他覺得兩個人有很多相似之處。
表演課上,每次表演片段結束后,他會寫一些隨堂筆記,將自己的感想、狀態記錄下來。演得好要記,演得爛更要記,某天寫著寫著,他突然之間推翻了自己之前所有的框架,覺得自己好似摸到了那扇門,無需鑰匙,自然而入。
不同于上半年,2021年下半年,陳宥維擁有了一些自己可以安排的時間。

時間像一面鏡子。自己可支配的時間增多,沒有帶來安靜沉穩的休憩。陳宥維以前覺得自己是個心態比較穩的人,雖然年輕,但會把事情看得很開。但最近,工作上努力了很久的面試沒有消息、上課時對于一些新的課程內容他有點力不從心,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這種情緒。他試著走出這種情緒,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
前半年過得還比較緊湊,后半年過得比較松一些,尤其后半年的時間,基本都是我自己來決定的,蠻多事情都在教會我沉淀下來。
對,就是一直看劇本。我會比較在意劇本的故事性,能一口氣看完的劇本我會更偏愛一些。試戲的時候,導演往往會給一些片段,有些片段你看著好像爆發的情緒很大,有的片段看著它情緒是很平的。最近在試戲的這一段時間會發現,其實那種平平的戲,才能體現自己的功力,能否把這個平平的戲演出它潛在的那些情緒,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我發現我不是一個特別會安排的人,很多時候就白白浪費掉了,有的時候就發發呆、打打游戲。后來發現不行,不能浪費,就會去上上課,反正把自己生活的時間填滿,看書、學東西、考駕照。我不是那種一停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
可能是,因為之前都被別人安排,哈哈哈。時間真的像一面鏡子,它會反射出我之前沒有的樣子,我突然發現我不是一個能閑得住的人。以前會覺得,我應該是一個很穩的人,但現在發現,當你真正體驗到一些你以前沒有體驗過的感知時,心情是起伏非常非常大的。比如說你非常想要上一部戲,你花了很大的力氣,最后卻得到不太如意的結果。包括中間去上課,在課堂里因為雜七雜八的事情,可以說是有點崩潰吧,我也是第一次體驗到這樣的狀態。
因為其實也不是完全的休息嘛,還是會不斷地看劇本試戲,中間也會有很多其他的通告,只是不像之前在組里每天的時間都被安排,現在就是一整周會被切分成很多小塊。所以如果有三四天空閑的話,我一般會先去學駕照,要么就是自己做飯,有時間去看看電影,應該就是這樣子。
開始往表演的門檻里走了吧,這是最大的進步,以前沒有往這個門檻里走。
我們有的時候需要寫隨堂筆記,比如說你表演完這個片段之后,需要去寫對這個片段的一些感想、感受,總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你要寫你當天哪里演的好,哪里演的爛,總結為什么會這樣的原因。寫著寫著有時候就會發現,原來是這么一回事,這才是表演的門檻,每天都在不斷推翻之前的一些框架。
我有時覺得這個門檻忽隱忽現,它像是黑客帝國里面的那一扇門,其實那扇門就在那,可是你用什么鑰匙都打不開,只有打開一次之后,才發現這個門是這么回事,這么簡單。所以我覺得表演的門檻就是有一天你摸到了,那你就可以隨時進去,如果你摸都沒摸到,那你可能一直在尋找這個門的過程當中,這就是他們所說的開竅吧。

已經感覺到幾次了,最近這個頻率會明顯一點了。我理解有的人是天賦型選手,他根本不需要知道門檻是什么,因為他早已經踏過那個門檻了。但我不是,我好像一直在摸那扇門,也許那扇門就在心里。
交了很多朋友啊。節目組很用心,我們在收官的時候,節目組給我們定做了一個島上的紀念幣。以前在劇組也是,碰上這種環境就會很慶幸,我覺得這個體驗是最重要的東西。中間過程到底是如何,我覺得大同小異,不就是玩游戲么,事在人為,我覺得跟這些人在一起的體驗感真的很好。
我比較隨緣。每個人都會有“社恐”的一面吧,我聽到過一個理解,其實真正社恐的定義會很高,也許我們都不是社恐,我們只是懶于社交,懶于梳理彼此之間的關系。對我個人來說,可能更容易通過工作去交朋友,或者以一些感興趣的愛好去認識某一圈層的人。
按照我的標準講的話,我還蠻喜歡權謀的,或者青春校園的。權謀是因為自己喜歡看這類故事,青春校園嘛,因為我就是這個年紀,演這個很正常。

晚上吧,白天就是開心的時刻,晚上就是EMO的時刻,什么時刻做什么事。
刷電影,我最近看了《海角七號》和《海邊的曼徹斯特》。《海邊的曼徹斯特》我刷了好多遍,我特別喜歡這部電影,情緒展現得太好了,非常真實,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前妻推著別人的孩子,跟他相遇的時候,剛開始就是非常簡單的聊天,但說著說著就哭了,你就會非常有共鳴。是一部能讓人咀嚼出東西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