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璐 北京服裝學院碩士在讀
陳 望 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
北京市門頭溝江水河村毗鄰靈山風景區,距北京市中心區域約120 km,海拔約1 400 m,是北京市海拔最高的村莊。該地區被北京市規劃局劃分為生態涵養地,其空氣能見度高,天高氣爽,是北京市內天文觀測的優勢地區[1]。通過鄉村振興的契機,期望把江水河村塑造成有活力、有魅力的鄉村。
江水河村位于河北省與北京市的交界處,交通便利,西靠河北省懷來盆,距北京天安門直線距離79 km,行車距離128 km,車程約1.5 h 左右。村內有X013 縣道穿過,與G109國道相通,臨近張涿高速、S241 省道、S211省道等交通系統。其所處的區域位置對于自身旅游業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
江水河村布局呈條狀分布。村中建筑大多沿齊家莊溝兩側建造,整個鄉村西高東低,東西海拔高度差約為10 m。江水河村的建筑格局將人、自然與建筑三方面融會貫通,和諧發展,具有整齊劃一的特點。村落具有獨特的山地特色和生態意向,與山、水、田融合發展,相輔相成。
目前,江水河村整體村貌迭代更替形成。整體建筑分為河東居住區和河西居住區,圖1(a)為2016年前江水河村建筑風貌,覆蓋紅瓦,貼墻瓷磚,具有20世紀80年代建筑風貌特征,圖1(b)為2016 年后政府為江水河村居住建筑包裹保溫外墻,統一了鄉村的整體風貌,灰頂白墻,而且有些村民在此基礎上添加了自己喜歡的裝飾。
圖1 江水河村2016 年前后的建筑對照
江水河村建筑外觀如圖2 所示,分為以下5 個大類。其中,①為20 世紀60 ~90 年代修建的紅磚建筑,具有年代以及地域的獨特形式,堅固耐用,且具有一定的美學觀賞價值,但是目前存量較少,只有一座位于村口的靈溪草堂。②是由政府主導對江水河村建筑外觀進行的總體設計,在原有的鄉村建筑外表皮附著了保溫板,統一為灰頂白墻,使全村建筑風貌統一。③是在政府要求的灰頂白墻基礎上對外觀做了更精細的裝飾,瓦片裝飾成重檐,門外兩側增加雕花,添加影壁墻等。④、⑤、⑥是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村民自行對建筑部分進行個性化裝飾,有參考中式樣式和藏族裝飾風格等。⑦為新建的紅磚建筑,具有現代建筑風格,借鑒了德國建筑的裝飾元素,位于江水河村的最北端。
圖2 江水河村建筑類型
江水河村建筑外觀缺乏特色,由于缺乏技術指導,村民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加之城市文化對村民建造思想的影響,村民對現有的空間格局和建筑質量不滿意,對原有住房進行更新和建設的欲望較為強烈,然而由于資金不足和審美盲從,常常出現與鄉村風貌不協調的建筑或景觀形式。江水河村建筑存在處理方式單一、缺乏地域特色的問題,導致鄉土風貌與地方特色流失。
江水河村建筑與道路相距緊密,缺少過渡。來往汽車的汽笛聲對街道居民形成一定的干擾,汽車尾氣通過窗戶進入房屋,甚至從公路透過窗戶就可以看到室內的情況,私密生活遮蔽性少,對安全性和隱私性造成困擾。
生態與鄉村環境的關系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鄉村環境在保持生態的同時,體現其自身的個性與特色是普通鄉村改造中的重點。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地區與地區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應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挖掘自身特點和優勢[2]。鄉村環境不止有一種,使整體地域環境中蘊含豐富多彩的村落組成部分,理解并把握生態和鄉村環境的相互關系,對于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鄉村與城市矛盾關系的精神體現是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但是失去傳統意義的鄉村,一定理解中不能被稱作鄉村。“鄉村與城市”的關系可能會形成“小城市與大城市”的關系,這樣就沒有鄉村與城市的區別。由此看來,傳統一定是不能丟棄的,但是傳統也不代表著需要封閉式的保護,村民不可能過著原始的生活,因此現代的因素也非常重要。1988 年,吳良鏞先生在《鄉土建筑的現代化 現代建筑的地區化》中提到要以批判、發展的眼光對待地區建筑,要以分析、批判的眼光對待現代建筑[3]。
借鑒并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分析地區建筑的創建文化,在每一個特點當中尋找啟發與規律,綜合分析各地區情況并學會融會貫通更為重要;深入研究、繼承和發展地區建筑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哲理與途徑;發揮設計師的創作技巧,從古今中西的文化交匯中“亂中求序”,從混沌中追求整體的特色美。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當承擔起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秉持合理的設計原則,取舍與平衡各種矛盾,在城鄉發展中尋得最佳的解決途徑,以較小的干預來取得最佳的綜合效益。
根據鄉村的文脈遺存情況、地理風貌情況以及增值經濟背景等,選擇最適宜且符合鄉村特性的方案進行研究。根據自身的特點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努力發展。中國的鄉村應該有不同的特色,發展不應該局限[4],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村莊。每個村莊都有自身不同的內涵,值得挖掘和探究,為江水河村這類普通村莊注入新的活力[5]。
2016 年,江水河村在政府領導下對村內建筑面貌進行過整體規整與提升,雖然江水河村周圍靈山上的石頭隨處可見,但村民只是堆砌石塊建設梯田,并未采用當地的石頭建造房屋,新建以及修葺的建筑也使用現代建筑材料,如水泥、沙石、紅磚以及鋼材等。村子由河道切割分為河西居民區和河東居民區兩大板塊,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為康養居民區和民宿居民區。綜合考慮下,對于村內建筑面貌不做大的變動,而是在推進村內建筑水、電、路、暖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下對村內建筑面貌進行輔助設計,以能源帶動建筑面貌規整。根據江水河村海拔高和日照時間長的特點,可將適量的太陽能光板當作建筑裝飾材料,既能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又能改善建筑的整體面貌。在基礎設施完善以后,可著重對建筑內部進行裝飾布置,為來此康養居住的人們提供良好的療養居住條件。
通過一系列的改善措施,江水河村的整體居住環境得以改善,既保留了沿河發展的聚落布局,延續了原本村莊生活的發展脈絡,又優化了村莊居住空間典型要素。通過梳理院落、宅旁地、屋宅、農田、道路和要素間的組織關系,營造舒適的生態生活空間。此外,在屋宅建筑與道路之間增加過渡空間,既能阻隔汽車廢氣和游客視線,又能保障居住隱私,美化環境。
此外,在建筑與道路之間增添植物性的“軟空間”。利用植物降低噪聲和尾氣的干擾,形成一個過渡空間。房前的空地可以用竹籬笆、花池以及樹池圍起來,形成一個過渡空間,種植一些蔬菜或者綠植點綴,既滿足了平時生活的需求,又具有鄉村特色。隨著道路與房屋建筑之間的距離縮短,增設的陽臺打破了室內與室外空間的阻隔,為居民營造了一個舒適開闊的空間,這樣不僅可以打破室內外空間的壁壘,使村民居住更加舒適,還能使生活活動更具有柔韌性,促進村民之間的交往。
利用村民的閑置建筑,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到村莊建設中來,通過統一規劃,江水河村不再是散落的獨立民宿,而是功能布局完善、服務設施成熟的產業村。對江水河村現有道路梳理連接成網絡格局,增加沿河健康步道、系統及生態停車場,提升原有橋段風貌,建設符合江水河村產業定位形象的公共空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