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瓊 廣州華立學院講師
陳 靜 廣州華立學院副教授
徐劍瓊 廣州華立學院講師
林錦眉 廣州華立學院助理研究員
綠色低碳經濟強調對能源結構進行優化,在不斷創新低碳能源的基礎上,通過轉化人們觀念的方式,使新能源得到充分利用。飛速發展的科技,為綠色低碳經濟的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要想實現持續發展目標,當務之急便是對節能技術進行快速且大力的推廣,保證以建筑為代表的各個行業,均能夠主動應用節能技術,通過將節能技術與建筑設計充分融合的方式,使建筑達到綠色低碳標準。
近年來,世界各國均將打造綠色建筑的工作提上日程,在此基礎上,對新技術進行了大力開發。只有科學使用新技術,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就是以相關技術為依托,通過組合應用的方式,有效控制應用成本,并根據實際情況使用技術,達到節能減排的最終目的[1]。
綠色節能施工主要指的是對建筑進行設計與施工時,充分利用現有建筑材料,通過對材料消耗加以控制的方式,使自然資源價值得到應有發揮,由此達到環保低碳的設計目的。相關技術的特點主要體現,一是能夠有效控制資源被消耗的程度,二是在建筑投入使用后,可借助外界條件減少資源消耗[2]。
生態建筑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核心,以持續發展、生態平衡為指導原則,在保證綜合系統達到效率最優要求的前提下,對建筑內外物質因素進行設計并施工,確保能源及物質均可在建筑內部形成良性循環的建筑。對生態建筑進行大力建設,既能夠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使住戶擁有舒適且健康的居住環境,又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結合實踐所積累經驗可知,此類建筑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可有效節約資源及能源;二是可為周圍環境提供保護;三是具備持續發展的條件。
要想在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和能源的前提下,推動建筑朝著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關鍵是要加大現有綠色環保技術的研究力度,根據建筑情況對相關技術進行集成應用?,F階段,實證有效的綠色環保技術,主要包括模擬自然通風和采光的技術、地源熱泵技術、太陽能技術等,在確定設計方案時,設計人員應酌情運用以上技術,以此來保證生態建筑優勢可得到充分發揮。
隨著經濟的發展,建筑行業的設計理念得到更新,綠色生態建設逐漸引起了相關人員的重視[3]。在選擇建筑施工材料時,設計人員應考慮資源處置及科學使用,盡量避免資源被浪費,使資源得到重復利用。
以低碳節能和綠色環保為原則,對建筑進行設計與施工,既能夠促進生態環境變好,也能夠促進個人健康[4]。因此在制定設計方案時,有關人員應重視打造舒適環境的要求,保證建筑內部所使用施工和裝修材料均為無毒、無害材料,空氣清新,相對濕度和溫度適宜。
充分利用太陽能,配合使用空調、采暖和節能圍護結構,減少建筑內部空調、采暖的數量。根據建筑布局、當地氣候特點,對自然風加以利用。
選擇綠色環保技術時,設計人員應充分考慮當地氣候特點,這是因為綠色建筑的特點主要是能夠完全融入周圍環境,以動靜互補、和諧一致為指導原則,通過設計環保且可行的施工方式,為生態環境提供全方位保護。在雨季較長的南方地區,設計供水系統時,可充分利用雨水資源,而在冬季溫度偏低的北方地區,設計人員需要將設計重心放在門窗及墻體設計上,以此達到保溫防寒的目的。
綠色設計理念的提出,標志著建筑設計走向低碳節能和環保,距離實現持續發展目標更進一步[5]。
屋面節能強調以優化屋面層所具有熱工性能的方式,阻止熱量傳遞。相關措施可分為坡屋面、保溫屋面、綠化屋面和架空屋面等四類?,F代建筑所采用的屋面形式,多為植草屋面、非上人屋面,其中,植草屋面位于地下室的頂板處。
對建筑屋面進行節能設計,關鍵是要做到大面積應用節能保溫材料,擠塑板、聚苯板等傳統保溫材料,均存在成本昂貴,施工難度較大,有毒且易燃,極易開裂導致使用壽命縮短等問題。若沿用傳統材料,不僅無法達到綠色節能的要求,還會增加火災等事故發生的可能,進而對人們的安全產生威脅。
在此背景下,有關人員對新型保溫材料進行了研發,以GJ-XQ為代表的新型保溫材料,既能夠滿足國家對建筑能耗要求,又彌補了傳統材料的不足。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防火性能優異,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二是無毒且不會給環境造成污染;三是整體強度理想,不存在生霉、起鼓、脫落或是開裂的問題;四是施工難度小、成本低且使用壽命長。
對門窗進行節能設計的切入點,主要是減少太陽輻射,控制熱量傳遞及滲透。在太陽輻射較強的地區,輻射熱傳遞途徑以窗戶為主,設計人員可選擇對建筑進行內遮陽處理,使太陽輻射被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關于控制熱量傳遞,建筑的窗戶主要分為窗框、扇形材和鑲嵌材料三部分,設計人員可酌情選用實證有效的節能材料。例如,以隔熱鋁、塑鋼為主要材質的節能窗框,節能效果理想的熱反射玻璃與中空玻璃,傳熱量往往能夠隨著窗戶所具有傳熱性的增大而減少。減少滲透量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密封性能良好的材料對窗戶進行密封,使氣密性達到理想水平,隨著室外與室內氣流大量交換的問題被解決,設備負荷顯著減少。
建筑外墻保溫始終是行業關注重點[6]。在確定施工技術時,設計人員應考慮當地氣候和地理環境,真正以外界環境為依據,利用相關資源。例如,在冬季溫度偏低的北方,通常要在墻體表面覆蓋多層防寒材料,才能起到節能的效果。
墻體節能和屋面節能的原理相同,墻體設計與施工所用節能技術,主要分為單一節能、復合節能。單一節能指的是通過優化墻體結構主體材料所具有熱工性能的方式,達到節能的目的。復合節能指的是以墻體結構為基礎,通過覆蓋多層保溫材料的方式,使其熱工性能得到改善。在建筑設計環節,有關人員往往會選擇以國家所提出的節能要求為依據,結合實際情況,大面積鋪設復合保溫磚或其他新型材料,使墻體實現自保溫。
我國現有建筑中,約有95%的建筑未達到節能標準,在正在施工或計劃投入使用的建筑中,高能耗建筑的占比為90%,建筑能耗約為各行業總能耗的35%,其中,能源消耗量較大的環節為暖通。
在傳統設計中,建筑制冷、供暖和熱水需求,主要依靠燃燒氣、礦煤和油來得到滿足,由此而帶來的問題體是要消耗大量能源和導致環境污染程度加重。
地球淺層所蘊含的地能往往為可再生能源,作為現有技術中,優勢突出且應用前景廣闊的技術,經由地源熱泵對淺層地能進行轉化,可使各國所排放CO2的總量減少約6%。由我國所研發的超導熱泵,其節能效果較常規熱泵技術更加優異,該技術強調利用超導材料替代水源傳導材料,通過升級真空金屬管及其內部傳導材料的方式,使導熱性得到顯著提高,不僅傳遞能量的速度更快,傳輸距離也有所延長。
4.5.1 通風
充分利用自然風對建筑進行設計,同樣是生態設計、可持續設計的表現。自然通風的好處,主要是能夠在建筑內部營造自然且清新的環境,通過取代一部分機械通風的方式,將機械通風所消耗的能源量維持在較低水平。
4.5.2 采光
對人工環境質量進行評價的又一指標為采光,建筑內部常見的采光形式有自然采光、人工照明,要想有效降低采光能耗,關鍵是要保證自然采光、人工照明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盡量利用自然光替代人工照明。例如,在地下室、頂層區域,對光導照明系統進行設置,便可有效節省常規照明所產生的電力消耗。
4.6.1 太陽能光伏
太陽能光伏又被稱作光生伏特(如圖1所示),其原理是以光伏半導體所具有光生伏打效應為依托,確保太陽能可被盡數轉變成直流電能。將該項技術用于建筑設計,對提高建筑環保性能具有重大意義。以某小區為例,設計人員在建筑屋頂對光伏系統進行了設置,光伏組件為230 W 的晶體硅,結合當地情況將電池組件傾角設為20,通過串聯3 塊電池的方式,獲得電池方陣,該電池方陣與匯流箱連接,匯流箱與接線柜連接,接線柜與配電系統連接。
圖1 太陽能光伏
4.6.2 太陽能熱水
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滿足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的條件,其特點是由系統負責24 h 提供熱水,通過對自來水壓力加以利用的方式,使系統得到自動補水。集熱器得以自動循環所依托要素為內外溫差,住戶可通過安裝加熱系統、壁掛爐的方式,為系統加熱提供輔助。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建筑選擇設置卷簾外遮陽系統,特點是顏色及面料豐富、整體結構較小,通常分為抗風壓低梁、遮陽面料、驅動及導向四部分。合理應用遮陽卷簾,不僅能夠起到遮光、遮陽的效果,還可以使建筑外立面更具觀賞價值,在實際應用中,以下內容需要引起重視:一是根據當地光照時長和紫外線強度選擇卷簾面料,并保證所選擇面料便于維護及清洗;二是優先選用暗藏拉桿、彈簧裝置的高強度垂直軌道,增強遮陽卷簾所具有的抗風能力,確保其使用壽命可得到顯著延長。
為實現低碳目標,對建筑進行設計時,設計人員可選擇在走廊、電梯內部安裝節能燈具,在樓梯間安裝由聲光進行控制的燈具,同時用風光互補路燈取代傳統路燈。在選擇供水管材時,應重點關注管材內壁是否光滑,以免管道沿程損失水頭超出預期,同時改用倒流防止器和低阻力閥門。在確保管道水力和水頭損失得到控制的前提下,通過調整水泵供水壓力的方式,使供水能耗得到顯著降低。
綜上所述,要想節約建筑所消耗的能源,為生態環境提供保護,關鍵是要深入研究現有生態技術,保證相關技術可在建筑設計環節得到集成。事實證明,在氣候問題、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形勢越來越嚴峻的背景下,利用現有技術對建筑進行設計與施工,使建筑滿足低碳綠色的要求,一方面可使低碳生活方式得到大力推廣,另一方面可通過對能源緊缺情況加以環保節約的方式,為持續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