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煥祥
(桂平市下灣鎮農業農村中心,廣西 貴港 537219)
農機購置補貼是指國家對農民個人、農場職工、農機專業戶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作業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農業生產所需的農機具給予的補貼。目的是促進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是國家“三補貼”強農惠農政策的重要內容,是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舉措[1],對改善農業裝備結構,提高農機化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水稻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的作物。目前,水稻年種植面積可達45億畝,廣泛分布于湖南、黑龍江、江西等地區。水稻種植機械化是直接影響水稻生產機械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通過對我國水稻種植情況進行調查,筆者發現水稻種植一直是我國水稻生產中一個相對薄弱的環節,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水稻的綜合品質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
總體而言,我國水稻種植技術水平相對較低,水稻機械化種植面積嚴重不足,在水稻種植機械化中,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目前,我國農民在水稻機械化種植過程中基本采用淺播、直播和機械移栽,并結合當地土壤實際情況,合理利用機械化,提高種植經濟效益。另外,我國目前的水稻種植機械化表現出穩定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在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之后,一些氣候適宜的地區開始采用機械化種植,有效提高了水稻種植機械化的效率[3]。
水稻種植機械化模式具有產量高、勞動強度低、節約成本等優點。筆者認為,我國應以插秧機為主要載體,下大力氣推動水稻種植機械化發展[4]。
水稻插秧機是重要的農業機械,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水稻插秧機購置補貼力度,促進水稻插秧機銷量、銷售收入穩定增長[5]。如圖1所示,截至2020年我國水稻插秧機購置補貼金額為9.65億元,銷量為7.53萬臺,銷售金額為28.38億元。

圖1 2019—2020年我國水稻插秧機購置補貼和銷售情況
水稻生產的機械化大幅度地節省了插秧成本。相關研究表明,人工移栽每畝土地的成本約為130元,而機械移栽的成本僅需60元。每畝土地可節約育苗管理費用35元,移栽費用35元。因此,若能夠實現水稻生產機械化,便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水稻單產,保證我國農業發展。機械移栽可實現“寬行、窄距、淺栽”的高產模式,因此,可為單位面積基本苗提供保護,并保證植物能具有較好的通風透光條件。科學分蘗比人工插秧更能提高水稻產量,并且機械插秧比人工插秧每畝可多生產45 kg水稻。采用烘干機很大程度上可以實現當天收獲當天烘干的目的,稻谷在經過相關處理后便可直接入庫,避免了曬田面積小以及天氣惡劣等因素對風干包裝過程的負面影響,有效節約了勞動力成本[6]。
通過提高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能夠有效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保證水稻種植效益,進而提高水稻品質和產量,從而促進我國水稻產業的健康發展。此外,水稻種植機械化最大限度地解決了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造成的農村勞動力短缺的矛盾。
通過機械化手段進行水稻收割、秸稈粉碎和還田,有助于豐富稻田有機質,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土壤理化性質。不僅如此,大力推廣和發展農業機械化技術,還可以緩解我國的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從而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農業,保證我國農業未來發展前景[7]。
當前,我國為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實施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使得新機械、新技術等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廣與應用,極大地助推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此外,農機服務組織和組織模式的創新與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運行機制,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8]。
農機購置補貼實施之后,農機的普遍使用有效地提高了當前農機作業的整體水平。可以這樣說,農業機械極大地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升了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增加了農民收入。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后,直接激發了農民購買農機的積極性,也帶動了大量的民間投資。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1萬元國家補貼,就可以有效帶動民間投資7萬~10萬元,從而直接帶動國內農機消費。
目前,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體系基本完善,效果十分顯著。但是,隨著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規模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范圍的不斷擴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
目前,直接從事農機作業的農民、漁民、農場(林場)工人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是農機購置補貼的對象。農機購置補貼申請資格進一步放寬,各種經營主體購買機械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但由于農機購置補貼不屬于普惠制,受配額限制,仍有部分農戶無法滿足補貼需求。農機購置補貼尚未完全覆蓋,留下了尋租的空間[9]。
雖然農機購置補貼總額大幅增加,但并非所有類型的農機都能得到補貼,所有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內的農機購置補貼金額也沒有大幅增加,尤其是大中型農機具的購置補貼金額較低,由于大中型農機具價格高,一般農民難以承受,如果購買大中型農機具,農民仍需支付大量余額。很多農民能籌集到的資金有限,只能選擇放棄購買。
農機制造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緊緊圍繞農機購置補貼目錄進行生產,增加農機數量,但農機售后服務、機械維修等支出并沒有同步發展,導致設備損壞時沒有及時修復,損壞的零部件沒有及時更換,延誤了耕作,損害了農民的經濟利益,違背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初衷。
使用先進的農業機具需要較強的專業性。農民對農機具的掌握程度直接決定著農業生產效益。很多農機供應企業對農民的售后培訓意愿不強,農戶在不熟悉機具操作規程的前提下,容易出現操作失誤或操作故障,影響生產效率。
在現行農機相關購置補貼政策中,要擺脫傳統的一刀切政策弊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不同地區的政策,因地制宜提高農機購置補貼的合理性。例如,在南方丘陵山區,由于氣候多雨,有必要進一步擴大農業機械補貼的范圍,以確保當地農民與北方使用的機械設備不同,更符合當地水稻種植的實際需要。
當前,我國在稻農的信貸政策上,對農民的支持力度較弱,導致農民融資信貸能力嚴重不足。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民的整體支持力度,改變大型農機購置貸款政策,讓農民具有購買大中型農機產品的經濟基礎,助推我國水稻生產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
在制定合理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之后,如果在購買農機后農民不能很好地使用農機,就不會真正感受到機械化生產帶來的技術優勢,從而也會從另一方面影響到農民購買農機的積極性,嚴重阻礙我國農業發展。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提高農機手的操作水平,政府職能部門和廣大農機生產及經銷企業應積極舉辦各種培訓班,有針對性地對農機操作人員進行相關機械培訓,同時也對一些維修人員進行相應的培訓,從而充分保障農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能成功處理各種常見機械設備故障,保障農業種植得以高效穩定地進行[10]。
在我國南方丘陵地區,由于大型農機具無法使用,再加上大型農機具的成本回收期較長,農戶希望在種植過程中更多地使用一些小型農機具。因此,在當前的政策制定中,筆者認為應對市場上的一些小農具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以充分保證農民在購買小農具的過程中也能得到相應的資金補貼。
一是利用新聞媒體平臺宣傳現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從而讓更多農民了解現行農機購置補貼帶來的效益。此外,應公布一些現行的國家補貼程序和農具的價值。對于企業來說,要做好相應的售后服務工作,迅速建立各農機維修網絡,確保農戶在使用過程中,不會受到機器故障的影響,保證農作物得以穩定種植。二是在農機購置補貼環節,應加強外部監督,積極反饋,及時處理農民的投訴,形成良好的溝通機制。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機具必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高速迭代,然而,農民沒有足夠的錢來更換農業機械。實施新老農機置換機制,可以讓農民在換新的過程中,僅需較少的成本就可以擁有更先進的農機具。
綜上所述,水稻生產機械化是水稻生產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其中水稻種植機械化是水稻生產機械化的難點,發展水稻種植機械化是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關鍵。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引導下,插秧機行業發展迅速,也是農機行業下一個增長點,潛力巨大。全國各級財政、農業和農村部門應認真貫徹落實“三農”政策,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充分發揮政策興農惠農作用,推動農業和農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