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哈密風電開發有限公司 甄炳文
某風電場是集團公司在疆投資建設的首個整裝201MW風電場,至今已經運行8年多。在項目投產初期,機組故障頻發,嚴重制約了風場的發電效益。經過連續多年的攻堅治理,設備運行工況明顯改善,故障頻次大幅降低。2021年以來,風電場對風機治理的主要經驗進行總結,形成了系統化設備治理經驗。
如圖1所示為近年來風電場風機故障頻次變化趨勢圖:2019年風機故障頻次同比降低9217次,降幅52.46%,2020年風機故障頻次同比降低3715次,降幅44.48%;2021年1-11月份,風機故障頻次同比降低1573次,降幅38.12%。
圖1 近年來風電場風機故障頻次變化趨勢圖
因項目投產初期設備問題層出不窮,故障頻次居高不下,風電場對生產管理模式的創新探索從未停止。自2014年建成投產以來,先后經歷了多種班組管理模式。從員工的成長看,一個運維班組或者一個運維班組運行、運維兩批人的模式,對推進運維人員培養和管理提升缺乏根本制度安排:一是在技能提升方面,人員技能水平單一,在部分人員外出培訓等特殊情況下,因為嚴重的結構性缺員,原有的正常生產秩序被迫中斷;二是工作的質量方面,由于班組工作均在內部交接,缺少了班組之間正常的工作檢查交接機制,基礎工作落實不到位;三是協同配合方面,檢修班組從事性質不同的工作,但依舊沿用過去運行班組的工作崗位,班組在相互溝通和配合方面缺乏換位思考的現實基礎,工作缺乏協同配合。
基于對2020年之前生產管理模式的經驗探索,為完善生產組織保障體系,構建安全生產及人員培養良性循環機制,加快運維人員的培養,風電場將原來的一個運行班組+一個運維班組拆分成三個獨立班組,采用10天運行、10天維護、10天調休的方式輪崗換班,每10天進行一次大交接班。一是在人員培養和隊伍穩定方面,實現了同一崗位人員在不同的時間從事不同的工作,搭建了全員公平參與電氣運行及風機運維工作的平臺,保障班組在相互溝通配合方面具有換位思考的現實基礎,為培養既懂電氣又懂風機的運維人員、促進隊伍穩定創造了條件,消除了結構性缺員;二是在安全生產和管理提升方面,通過工作的定期檢查交接機制,做到凡事有人負責,凡事有人監督,各項基礎性工作進一步夯實,為風電場開展全員設備治理,促進管理提升奠定了基礎。
在推進運維一體管理模式的過程中逐步發現:一些責任不落實,工作質量效益不高的問題,其癥結不在于工作誰來干,而在于工作怎么干,落實責任的前提是明確工作的內容和標準。基于開展設備治理工作的需要,從每日工作開展,各類記錄臺賬入手,規范建立了1單+多表的設備管理工作模式,明確了風機運維專業的工作內容和標準。
“1單”是指風電場在綜合分析風機登機治理工作方式的基礎上,將風機的登機情況細分成故障處理、日常巡檢、專項檢查、定期維護、檢修技改五大類,規范建立一個格式標準統一的風機登機情況報告單。報告單在形式上滿足了各類不同性質、不同內容的工作需求,具體內容上包括風機的機位號、登機人員、工作方式、起止時間,工作票編號等基本信息;機組的故障現象、原因分析及處理過程;登機完成的主要工作內容,工作開展過程中使用的備件耗材統計;重點缺陷治理前后的對比照片;專項排查的結果及相關數據、照片資料;登機后遺留或新發現的缺陷及其整改建議、整改措施,整改需要的備件型號等。
“多表”是指與報告單的統計內容相對應,建立風機日常維護管理多個數據信息統計表,主要內容包括:機組檔案信息統計表;風機設備缺陷動態管理統計表;風機故障處理情況統計表;機組油品、冷卻液等消耗性材料維護使用記錄表;風機主要作業面開展情況進度統計及重點工作數據記錄表。
按照全面體檢、全員參與、系統治理的工作思路,通過“1單+多表”的設備治理工作模式,規范建立了隱患排查長效機制,全面摸清了設備缺陷底數;通過全員全過程參與風機設備治理,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設備治理,做到每次登機行為既是一個缺陷的治理過程,也是一次設備的健康體檢,更是一次故障的預防行動,保證了設備運維工作的質量。
每月定期組織開展風機故障頻次統計分析、利用小時數后5臺對標落后原因分析,重點對單臺風機重復性故障和多臺風機批量性故障追根溯源,及時暴露設備故障停機時間較長的人員技術能力、工作安排質量、備品備件儲備等問題,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礎上落實獎懲激勵機制,細化工作要求,持續規范提升。
堅持把職工能力素質的提升作為設備穩定運行的軟實力,將技能培訓與設備治理相結合,構建人員技術水平和設備健康水平良性循環長效機制。一是在培訓內容上,以每日風機消缺會為平臺,針對當日出現的設備典型故障和疑難問題對照圖紙開展系統化的專業技術培訓,不斷提升人員技能水平;二是在培訓方式上,充分利用現場設備開展實物講解和模擬教學,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保證培訓工作的質量。
以合同執行為中心,建立從物資需求計劃提出到物資出庫使用的全過程資料管理臺賬,建檔立冊、規范流程、明細責任,加強對備品備件的合理儲備,充分保障風機檢修維護所需的物資,避免風機因物資管理不到位發生長停。
一是建立外包單位從入場到離場的標準化、流程化資料管理清單,讓抽象復雜的制度要求簡單具體化,同時做到每項工作都有標準依據,讓工作的質量效率不因人的崗位變化而變化,提高檢修維護單位入場審批工作及時性;二是建立健全檢修維護單位人員及技術資料管理臺賬,從人員進場前落實第三方人員姓名、聯系方式、工作單位、業務范圍等內容,并在后續工作過程中進一步完善現場的工作評價,持續完善設備治理技術服務支撐體系。
一是從風電場設備治理開展的計劃性、周期性的檢修維護工作入手,在歷年合同執行反饋的基礎上持續規范完善,形成標準化、流程化檢修管理資料清單,讓后人在前人奮斗的基礎上接續努力,不斷提升設備檢修維護工作質量;二是分類梳理大部件更換所需要的物資清單,建立臺賬,系統編制大件檢修更換技術文件,逐步形成風電場大部件更換標準化、流程化的管理資料清單,為大部件檢修做好應急儲備。
綜上,風電場的運維管理沒有固定模式,關鍵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創新探索出適合自己的能夠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用體制機制的良性循環保證基礎性工作的有序開展。運維一體管理模式雖然消除了班組的結構性缺員,建立了班組基礎性工作的閉環提升機制,但對人員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僅僅建立運維一體工作機制遠遠不夠,比如一些責任不落實,工作質量效益不高的問題,癥結往往不在于工作誰來干,而在于工作怎么干,落實責任的前提是首先要明確工作的內容和標準。只有在建立良性循環管理模式、明確細化工作標準的前提下,才能有效落實設備的全員治理責任,在此基礎上,通過加強專業的分析、加強人員的培訓、加強物資的保障,完善技術支撐體系的建設,提高設備檢修工作的質量等管理提升的措施,抓住重點工作、扭住關鍵環節綜合施策,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