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麗水供電公司 應彩霞 趙 萍 季李昕 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 袁 婷
國網Z公司目前有2900萬左右的用戶,隨著公司多年運營積累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本研究已具備充足且多元的電價相關大數據,可建立完善的電價行業類別多層映射模型,精準分析電價行業分類、用電類別、電壓等級、電價碼等參數匹對情況,提供電價方案制定管理策略,研究成果具備一定的應用推廣能力。
當前Z省營銷系統內行業分類有11個門類、76個大類和504小類。用戶行業分類多采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共有20個門類、97個大類、473個中類和1380個小類。與此同時隨著新興產業發展,國家頒布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名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本分類第一層共有9個類別,第二層有40個類別,第三層有189個類別,第四層有166個類別。多種行業類別與營銷系統內行業分類尚沒法有效一一對應,行業映射模糊。目前可充分利用營銷系統內用戶數據對行業分類建立統一管理。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電力體制改革深入推進,電價體系變革也面臨新的挑戰與要求。近來銷售電價政策頻繁,隨著電價市場化推進,用電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電價政策也相應更具針對性更細化。電價政策執行也要求明確更多用戶屬性與電價之間的關聯匹配關系。例如多種多樣行業類目與用電屬性間映射、用戶行類目與電價碼間關聯映射等。
目前銷售電價方案制定存在歷史數據存在問題、制定規則復雜、人為經驗判斷較多。當前,營銷側在制定和執行電價方案時,存在營銷系統行業分類和國民行業分類不一致的問題,導致電價方案不精準,不可避免地誘發了電力商品的套利行為,加大了電力價格監管的難度。由于用戶行業類別界限模糊、新興產業層出不窮等原因,營銷系統行業分類亟待優化。
通過建立多種行業分類與用電類別映射、用電類別與其他用戶屬性對電價的多維映射,結合業務專家多輪審查各類映射匹配情況,提高映射的準確性。以往判定用戶行業多依據的是業務人員主觀經驗判斷,營銷系統中的行業分類注釋更新較慢且相對固定,不能及時反映行業變化及產業發展。因此,應建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戰略新興產業分類對營銷系統內行業分類的準確映射,利用自動化智能化方法將所有準確的映射固化下來,使用戶的行業分類實現精準匹配。
目前常用的行業劃分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戰略新興產業分類等,通過本研究對以上兩種行業類型與營銷系統分類的最小類別進行分別映射,經過專家核查保證較高的準確率。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當其他新型行業或產業分類出現,重新人工構建映射將需要大量人工且工作量大。為避免此類工作,本研究在映射成果在營銷系統實現基礎上,保持一定拓展空間,通過關鍵特征詞提取等方法,建立至其他分類的準確映射。同時對于分類的不同層級,如大類、中類和小類,拓展性還體現在可靈活調整映射層級。
考慮人工開展映射的工作量,僅從小類層級來看營銷系統有504個小類,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有1380個小類,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第三層有189個類別,第四層有166個類別,建立這個層級的映射并進行校核需要大量人力與時間。本研究通過計算機技術替代人工映射及校核的工作量,在系統上實現對用戶行業分類進行自動識別,并可以實現依據客觀算法的自動校驗,保證較好的精確率與召回率,不再需要人工逐一篩查與人工判斷,極大增強工作效率。
我國現有用電體系下,用電類別主要分別居民生活用電、大工業用電、一般工商業和其他、農業生產用電,這其中個又分為11大行業。第一大行業農、林、牧、漁業,產業結構中屬于第一產業,對應執行農業電價。第二大行業工業,產業結構屬于第二產業,對應執行工業電價(不是大工業電價,“小工業”執行一般工商業電價)。第三至第十一大行業,分別為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公共服務及管理組織,產業結構除建筑業屬第二產業外其他均屬于第三產業,大部分對應執行一般工商業電價。
大致看來,各個行業對應的電價較為明確。但是,也存在著不少特例。比如,鐵路電氣化牽引站行業分類屬于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按照常規應該執行一般工商業,但電價執行細則中明確規定,容量在315kVA以上的鐵路(包括地下鐵路、城鐵)、航運、電車及石油(天然氣、熱力)加壓站生產用電執行大工業電價。當前,也存在著部分支持性產業,為降低用電成本,雖屬于第三產業,但執行免基本電費的大工業電價,如港口岸電、直接報裝的經營性集中式充換電設施。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租賃和商業服務下的組織管理服務這一小類,其中又細分出了企業總部管理,部分大型的企業會有單獨的企業總部,按照企業的主營行業分類執行電價的話,需要執行大工業電價,但實際只有辦公照明用電,出現這種情況后就可以選擇組織管理服務行業,執行一般工商業電價。
《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建立了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對應關系。國民經濟某行業類別僅部分活動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則在行業代碼后加“*”做標識,并在《重點產品和服務目錄》中給出對應的重點產品和服務;國民經濟某行業類別全部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基于前期完成的行業分類貫通映射內容描述,將戰略性新興產業業務進行有序銜接,增加歸屬行業分類維度。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大類中主要分為四個行業分類,電子核心產業(新型電子元器件和設備制造集成、高儲能和關鍵電子材料制造)、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新型計算機及信息終端設備制造、網絡設備制造、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服務)、人工智能(智能消費相關設備制造)、互聯網與云計算與大數據服務。根據國民經濟分類下子行業內容描述,提取行業內容和電壓容量等因素,映射到對應的用電類別。比如高儲能和關鍵電子材料制造這一小類,可以和電力營銷系統中特種玻璃制造類別進行映射,若電壓容量大于等于315千伏執行大工業電價,反之則執行普通工業電價。
營銷側在制定和執行電價方案時,對營銷系統行業分類和國民經濟行業及最新的《銷售電價分類細則》用戶類別的映射關系,實現用戶用電類別的自動關聯。
為了精準構建電價行業類別立體透視映射關系,實現用戶用電類別的自動關聯,首先對用戶歸屬行業信息進行識別。一是采用數據產生方式識別方法。數據產生方式識別是指用戶首次錄入系統(檔案、單據等信息)的數據、系統自動采集(采集數據、日志數據)數據、系統自動生成數據以及獲取的企業外部數據都是源頭數據,通過對用戶資料,如營業執照或者上傳的其他資料等,進行用戶行業屬性的自動提取;二是業務時序關系識別方法。從業務角度出發,根據各業務內容時序關系,自業務源頭借助各業務方向的內外業務間串接關系,沿業務時序順序,逐一確認該每項業務內容最初跟描述產生的業務數據,利用政務平臺、大數據局等電力企業以外的數據,獲取或補充用戶行業信息和其他相關屬性,形成電力營銷系統和用電類別的映射。
在對用戶類別和電力營銷系統進行識別的過程中采用因素分解法。因素分析指對標指標間雖然不具有直接的計算公式相關聯,但由于其表征的組織經營、組織活動以及資源配置間,具有相互的銜接、配合或支撐關系,從而形成影響與被影響關系。通過分析核心指標的關鍵影響因素,識別表征其影響因素的關鍵業務指標,并進一步分析關鍵業務指標對核心經營影響權重。
整理歷史影響電價方案的全量要素,包括文件名、電價政策要素、電價碼要素、營銷系統要素等,為規則電價方案匹配提供基礎依據。
整理歷史影響電價方案的全量要素,包括文件名、電價政策要素、電價碼要素、營銷系統要素等。為規則電價方案匹配提供基礎依據。依據國家《電力法》的規定,電力價格的制定主要遵循商品原則、調控原則、公平負擔原則、易于操作原則,除了以上四大原則外,其余關鍵信息受政策因素影響。根據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和省發改委、能源局、物價局市場監管局等頒布政策的具體內容,從生效時間、地域范圍、用戶類別、用戶性質、電壓等級等方面進行解析,形成政策要素全景圖。
就營銷系統側而言,其要素主要可以劃分為用電類別、費率、部制、是否躉售、對手對象、電價等級、是否執行峰谷、行業類型等要素類別,以上無需在系統中進行增加;從政策要素側來看,則可以劃分為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非經營性充換電設施用電(黨政機關)、岸電設施、低保戶(城鄉)、五保戶(農村)等關鍵要素,需要在系統中進行添加補充。具體要素分類如圖1所示。
圖1 電價要素全景圖
經過集中梳理和調研驗證,確定765項電價碼規則庫。全面統一的規則庫是實現營銷電價智能核算的基礎,而規則又由數個建立在政策因素、價格參數、用戶類別上的基礎數據組成。根據以往政策文件中梳理出的關鍵要素,總結相應電價匹配規則,結合用電類別和電容量信息等錄入對應電價碼。其中,用電類別分為居民用電、一般工商業及其他、農業生產用電、大工業用電等;電容量信息分為是否大于等于315kV等。
系統集成以上多種匹配規則,并結合要素進行合并規則、排斥規則、特殊規則和優化規則等,采用智能算法進行精準的電價方案制定。以Z省頒布的部門電價政策為導向,總結政策內容中關鍵要素,系統化構建了統一標準的規則指標庫,共765條規則,實現對用戶電價制定環節的把控。通過規則對電力營銷數據產生的各映射場景自動進行完整性、邏輯性、規范性、合理性校驗,最大程度使電價規則庫完整、準確。
充分整合三級管理部門和價格管理支撐部門等人員力量,形成具備業務、系統、數據管理等綜合能力的常態工作組;統一工作原則和標準,針對業務數據體系梳理的各個工作環節,制定工作原則和梳理標準,保障不同部門對工作目標理解一致、交付質量一致;統一工作成果管理,嚴格遵守價格管理部門頒布的政策,對于政策進行規范化的內容解讀;統一工作考核,建立不同部門人員考核機制,持續保持工作組工作活力。
針對電價規則庫持續完善的特性,規范政策變更內容要素識別、梳理、申請、審核、生成、模擬計算、審批發布等閉環管理機制,實現對電價精準制定流程的記錄、跟蹤、維護和控制全過程的管理。為加強電價精準制定流程管理,夯實基礎管理工作,促進各項電價管理工作有效銜接、高效運轉,建立以“數據協同”為核心,以“業務協同”和“流程協同”雙向驅動的管理運作機制,全力推進專業管理協同工作開展。首先,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以電力營銷核心業務為主,逐項梳理政策內容關鍵元素項,對各個要素指標進行梳理和規范。同時,通過流程鏈條銜接以及端到端流程梳理找準各政策改革歷程銜接點,厘清政策間變更內容和變更原因,使各項政策關鍵要素項清晰,和用戶屬性之間關系清楚明確。其次,全面梳理電價精準制定流程體系,安排審批環節的前后次序,明確電價方案匹配運作中最佳環節和順序,并進行流程環節的優化改進,從“做什么”向“如何做”深入。在以往工作過程中,由于制度條款缺失、交叉、不清晰等原因,導致流程環節“如何做”并不明確,使流程協同運作不能真正落地。針對此問題,全面梳理涉及跨部門、跨層級協同的流程環節,對運轉不暢的協同環節進行深入分析,完善流程協同運作機制,推動電價方案智能化匹配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