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職業技術學院 張潔平 陳元招
實踐教學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一種教學模式,校企合作雙主體建設實踐教學基地是產教融合的一種手段,不僅能緊密對接企業崗位人才需求,而且還能提升教師社會服務能力。2019年國務院頒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鼓勵和支持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同時要鼓勵以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方式,吸引優勢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因此,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也得到了高校和地方政府重視。由于區域電力運維人才需求緊缺,與福建億瑞集團共同建設配電智能運維實踐教學基地,共育電力行業運維人才,服務區域“配電+”產業。
實踐教學基地在專業人才培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能促進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高。為了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鍛煉平臺,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實現與企業零距離實踐教學、零距離就業,校企合作雙主體建設配電智能運維實踐教學基地是十分必要的。
隨著城市及學校智慧化發展,配電站房智能化改造已成為城市和校園建設的一個發展方向。由于城市配網站房眾多,大都采用人工巡檢,缺乏運行記錄的基礎數據,僅僅是不定時地測量負荷用電情況,無法正確反映變壓器、斷路器等供電設備長期運行工況及負荷狀態,在節能管理方面無法進行電量的準確分析。目前配電網的日常運行和維護存在以下問題亟待解決:配網供電存在嚴重的三相不平衡,造成巨大電能損耗;諧波含量大,嚴重影響供電質量,造成停電事故;維護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維護成本高,搶修響應時間長;節假日排班十分困難,維護人員無法24小時巡檢;傳統的人工巡檢多應對故障后的報修,而不是實時故障檢測。
在日趨復雜的配電網絡環境中,為了確保給配電系統提供可靠的運行環境,軟硬件故障快速查找定位以及系統安全性和穩定性,對配電站房的環境、設備各主要組件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控就顯得尤為重要。傳統低效、被動的巡檢、搶修工作,費時費力又無法準確獲取信息,已經不能滿足現代配電網“自動化”“精益化”運維的要求。
配電智能運維人才應具備供配電技術、通信技術、配網自動化技術等專業能力,具有儀器儀表檢測、故障判斷和處理、數據分析等方法能力,還具有運維管理、溝通交際、職業道德等社會能力,同時還需要具備能夠迅速適應配網智能化改造升級的跨職業的關鍵能力。目前絕大多數配電室值班運維人員只學過一些基礎的供配電技術專業知識,僅能處理低壓側簡單故障,而通信、配網自動化和高壓側出現的故障,并沒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來及時處理,使配電房的安全運行得不到全面保障。為了提高用電可靠性,降低用電安全隱患,很多傳統的配電房進行改造,實現配電智能運維,降低維護成本,因此電力行業急需電力運維崗位人才。
配電智能運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思路是先對學校配電室進行智能化改造,學校配電室如表1所示,改造完成后在校內成立運維指揮分中心,接入企業的配電智能運維平臺,同時企業專業電力運維團隊進駐校園,與學校教師共同培育一支專業的線上與線下電力運維服務團隊,以校內配電房為實訓主體開展配電智能運維服務訓練[1]。

表1 學校配電室
學校配電房進行智能化改造完成后,學校提供相應辦公場所,按照配電智能運維線上監控值班要求,建立標準化的配電運維指揮分中心,將學校所有配電房作為運維實訓點,通過遠程在線監測,實現學校配電室365天×24小時無人值守,提升校園安全用電管理水平。配電智能運維實訓基地適用于電氣類、機電類、電子信息類等專業教學,同時也為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等專業的實訓、實習及技能培訓提供良好的平臺。
配電網絡智能運維平臺其核心技術是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通信技術把現代化服務理念應用到配電室的運行維護管理中,提升配電室運行維護的可靠性和效率。在配電智能運維實訓基地建設完成的基礎上,進行配電智能運維平臺建設與維護,將采用先進的智能運維模式,以取代傳統人工值守模式,用“智能”代替“人工”,提高運維水平,保證供電安全。校企融通配電智能運維平臺,將學校配電房現場采集的數據傳輸到企業配電智能運維平臺,實施遠程監測,系統自動將各種報警信息通過手機短信、電話通知等方式通報線下運維人員進行現場處理,減輕現場值班人員的工作壓力,并提高運行安全可靠性。對于運行數據的分析報告、節能整改方案,由線上值班電力專業工程師完成,定期呈報給相關專業人員。
以校內配電智能運維實踐基地為基礎,學生通過配電智能運維平臺的鍛煉,校企雙主體共同培育一支專業的線上與線下電力運維服務團隊。對校內配電房實行24小時線上監測,同時還安排學生對校內的配電房開展設備巡視、應急事故處理、設備年檢等運維業務活動,確保校內的用電安全和節能用電。條件成熟時,共建的校企電力運維服務團隊可融入企業運維服務中心,參與對社會的運維服務業務。
校企合作雙主體建設配電智能運維實踐教學基地主要目的是為學生專業教學、實訓、實習、就業等教學環節提供更大的空間,為培養雙師型教師拓寬渠道,為企業解決當前配電智能運維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和專業人才儲備問題[1-3]。因此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主要內容包括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建設、雙師培養、社會服務等。
對接電力行業產業鏈,圍繞電力運維崗位能力需求,與區域電力龍頭企業聯合,共建滿足電力運維實踐教學需要的校內外綜合型實踐教學基地,形成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同時整合、共享、配置配電智能運維教學實訓資源,建立涵蓋電力運維的專業知識、技能訓練和綜合性實訓,培養具有較高水平職業綜合素質的電力運維人才[4]。
以企業的配電智能改造和運維工程項目為載體,以課程建設為落腳點,以線上線下運維綜合實訓為驅動,逐步建立配電智能運維領域典型工作案例,開展的課程主要以電力運維專業為主,如電力系統基礎知識、高電壓絕緣技術基礎、高電壓試驗技術及相關試驗設備使用、電力通信技術、電力設備倒閘操作流程以及電力安全工作規程等,建立起以培養專業能力、職業能力、職業素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
依托配電智能運維實踐教學基地,專業教師在該平臺進行掛職實踐鍛煉,增強專業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教研、服務和創新”綜合能力;聘任企業技術員和工程師,構建校內外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專業教師技能水平不斷提高、學院教學水平不斷提升的“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強化教學標準與崗位標準的交互,提升學生技能學習的實際應用能力,助力學業與就業的無縫銜接[5]。
依托配電智能運維實踐教學基地,充分集聚校企雙方資源,打造以配電智能運維實踐教學基地平臺的輻射支撐體系,支持區域內配電智能運維的技能人才培養等,服務于“配電+”產業,為智慧用電產業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優質人才,支撐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實踐教學基地在深度推進電力運維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的機制體制創新與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社會服務功能,精準服務智慧城市發展需求,面向當地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返鄉農民工等開展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提升技術技能水平,拓展就業創業本領[6]。
依托配電智能運維實踐教學基地,校企雙主體共同建設和維護配電智能運維平臺,服務區域“配電+”產業,使學生專業技能、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校園綜合效能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配電智能運維實踐教學基地建成后,與配電相關專業增加配電智能運維選修課程,同時由企業技術員和學校專業老師共同編寫電力運維規范、標準和案例作為校本活頁式教材,進一步提升學生電力運維專業技能水平。
專業教師與企業簽訂掛職鍛煉協議,到企業配電施工工地進行學習和實踐,專業教師將依托配電智能運維實踐教學基地平臺,指導學生進行配電運維實訓,指導學生考取高低壓上崗操作證,帶領學生進行校內配電房巡視和事故處理工作。同時還進行現場配電實操培訓教學,錄制一些微課,上傳到福建省電力協會與企業合作開發的閩電通APP平臺,更好的進行社會服務。
學校配電房接入企業配電智能運維平臺,采用現場24小時無間斷在線值班,企業指揮中心遠程協助,線下人員駐點方式,專業團隊隨時支撐的模式。校企雙方以配電運維作為合作切入點,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書,按協議書要求開展校外電力運維服務。
與企業建立長期人力資源合作模式,將采用勤工儉學方式,招收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相關專業且家庭困難學生20人,經過企業安規培訓后,并購買保險后,簽定用工協議,補充到公司配電智能運維隊伍中,按巡視次數或按月支付用工報酬約1000元,解決學生經濟困難問題。
配電智能運維平臺手機APP應用于圖書館、辦公樓等公共建筑照明、空調、多媒體遠程控制實時監測,開展節能管理,通過綜合能源監測和智能插座等設備,及時發現設備異常和潛在故障,提高后勤管理人員對違規電器的遠程控制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學校安全用電管理水平。通過能效管理服務,能耗管理系統能發現并診斷相關的不合理用能行為,制定專項的用能方案,推廣至老師及學生,提升師生節能意識。
綜上,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雙主體建設配電智能運維實踐教學基地,不僅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還能夠為“雙師型”教師培育提供支撐,最后還能拓展地方“配電+”產業社會服務,解決企業電力運維人才不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