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尼亞
(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新疆是我國西北的戰略屏障,是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也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運輸通道[1]。21世紀的新疆,又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同時,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邊疆地區。
從新疆特殊的區情、社情出發,開設有關新疆地區歷史的相關課程,幫助新疆各族學生了解新疆及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是構建新疆各族大學生“五個認同”①意識,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徑。
新編《簡明新疆地方史教程》(以下簡稱“教程”)是新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地方特設課。《教程》緊緊圍繞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主脈,著眼新疆地區與中原地區的內在聯系,講述了從先秦兩漢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新疆地區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2]如何把《教程》這門課程同新疆各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除了搞好教材建設外,還要在教學上狠下功夫,解決好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問題,努力提高《教程》課教學的針對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總結以往教學經驗和體會,就新編《教程》的教學談幾點看法。
首先,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為指導,突出新疆與祖國、局部與整體的聯系。新《教程》的特點就是以歷史為主脈將新疆歷史放到整個中國歷史的框架中去理解,注重了新疆歷史與中國歷史的橫向聯系。每章都側重從中國多民族大一統歷史進程、中央政權對新疆的治理、新疆多民族的分布與交融、新疆地區經濟的發展、新疆各民族文化融合與發展及多種宗教并存格局的演變等方面謀篇布局、系統闡述,將新疆的歷史發展與整個中國的歷史進程聯系起來,反映了新疆地區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歷史主流和前進方向[3]。
教學中要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為指導,善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依據歷史事實,追溯新疆與內地一直保持著源遠流長、不斷密切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的交流和交往,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組成部分的歷史過程;不能割裂新疆歷史與整個中國歷史的聯系而孤立地去學習和研究新疆歷史。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新疆高校的大學生,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形成對新疆歷史及中國歷史的正確認識,[4]進而“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對于每章中的新疆多民族的分布與交融內容部分,不僅要講明白新疆歷史上各民族的起源,還要講清楚這些民族的發展演變流向,而且要注意將其與中原及中國其他地區的民族聯系起來講解,引導學生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視角去認識新疆地區的民族發展史。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新疆歷史上就是多個民族聚居的地方,是多民族群體凝聚而成的多元的統一體。
對于每章中涉及的新疆各民族文化部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關系,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的多元一體性,正確理解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關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各民族大學生在文化差異基礎上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新疆多種宗教并存格局的演變和形成,引導新疆各族大學生重視對新疆歷史、文化、宗教演變和習俗等方面的學習和傳承,樹立尊重歷史的意識和態度[5]。
總之,要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貫穿于教學過程始終,把握好“多元”與“一體”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6]。這是《教程》課對新疆各族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其次,聯系新疆社會實際,做到史論結合。從性質上看,《教程》課是針對新疆高校大學生開設的地方特設思政課。所以,不能把《教程》課講成單純的歷史課,應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史論結合,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觀點、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貫穿到教學中去。教學要突出現實性、針對性和地方性,現實性就是把歷史、理論與當前新疆地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結合起來,與新疆各民族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與黨的治疆方略結合起來。
例如,講新疆地區多種宗教并存格局的演變問題時,針對性就是要直面學生的思想困惑,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解決學生思想上存在的模糊認識。地方性就是在教學中要突出新疆特色,要和新疆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并存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起來,和新疆的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結合起來。
依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能有效促進教學內容的展開,有助于學生學習和接受。
新《教程》是以先秦兩漢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新疆地區歷史發展為主線來闡明問題和基本理論,包括新疆的發展史、新疆世居民族的變遷和宗教演變史,歷史跨度較大。這樣,我們可以在教學方法上采取縱向和橫向比較的方法。
例如,在古代,行政管理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體現。通過對歷代中央政府在新疆的行政管理措施進行縱向的比較,可使學生比較全面系統地了解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對新疆的行政治理措施及其所起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把歷代內地與新疆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進行橫向比較,可使學生比較全面系統地了解其差異性與統一性,從整體上把握新疆與內地及與祖國的關系[7]。
再如,講述歷朝歷代新疆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宗教的演變等,都可以采用比較法,可以與內地甚至世界上其他一些多民族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宗教的演變作同期比較和對照,不但可使學生加深印象而且起到擴大學生知識面的作用。
這里的“問題”就是教師、學生在日常教學、生活中發生的困惑、疑問,還包括“三股勢力”②對新疆歷史的篡改和歪曲,對學生思想有不可小視的負面影響[8]。教師要樹立問題意識,除關注課本內容的講述外,注意收集學生思想上存在的各種問題、疑惑,加以選擇、提煉,結合教材內容在相關章節做解答。要善于運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式,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思考的問題,轉化為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有效回應。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當然,在設置問題時,不能為了片面迎合學生的興趣而偏離教學大綱和教材,而是要牢牢守住底線和原則。
《教程》課具有濃厚的新疆地方特色,相對于傳統的理論教學而言,與其他思政課相比,《教程》課的實踐教學有著特殊的意義。其目的就是要通過實地參觀、社會實踐、專題講座等方式讓學生了解新疆,認識新疆、熱愛新疆,切實增強學生的“五個認同”意識。
首先,要善于利用學校所在地的歷史文化方面的實體文化資源,如博物館、遺址、紀念館、展覽館等,有針對性地帶領學生參觀、進行實地考察等,讓學生在“親眼所見”中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種文化活動如“新疆的民族團結教育月”“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各民族的節日、宗教文化活動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在實踐中開闊視野,在交流協作、查閱資料中加深對課程內容的了解。
最后,要注重課堂實踐,社會實踐的成果最終以學生自選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出來,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實施中,關鍵是教學實踐活動要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精心組織,確保學生能夠通過實踐教學真正提高自身的認識水平,而不是流于形式。
一方面,日常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將圖片、音視頻資料與理論講解相結合,可以生動的展現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實踐中,這種教學方式受到新疆各族學生的喜愛。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為《教程》課教學服務。任課教師要充分認識網絡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加以積極利用,創新教學手段。在實踐中,教師可探索施行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如通過學校網絡平臺“教育在線”發布《教程》課相關材料(視頻、文字),讓學生進入平臺有選擇性地進行課程學習、提出問題。教師再以此為依據在線下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真正解決學生所思所想,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9]。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精彩課堂大多是多種教學方式、方法的靈活運用。目前《教程》課的教學方式絕大多數以傳統授課為主,還要適當增加學生參與的力度、實踐教學的力度及加強對互聯網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
首先,任課教師要做到“吃透”教材,“了解”學生。教師要深刻理解中央和自治區開設《教程》課的目的,通過《教程》課的教學,使新疆各民族大學生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樹立馬克思主義“五觀”思想,增強“五個認同”意識。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從自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一言一行中真正做到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吃透教材內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教師必須做到“通讀、精讀、熟讀”教材。以教材為教學目標,以教材為基礎建立教學體系,不能脫離教材的框架、脈絡和實際內容。教師要真正了解學生對新疆歷史、民族、宗教的認知程度,了解學生文化認同差異,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其次,教師要加強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黨的治疆方略的研究學習,領會和把握其中的精髓,并用來指導《教程》課的教學實踐;加強關于新疆歷史、民族、宗教、文化等方面內容的學習與研究,應該把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與認識作為自己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來建設和完善。[10]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所說:“加強新疆重大問題研究,加強新疆歷史、民族發展史、宗教演變史教育,在挖錯誤思潮的根子上下功夫”。[1]這對授課教師的理論功底、知識結構、分析能力和責任感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授課教師要刻苦鉆研,不斷更新知識,加強科研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勝任《教程》課教學。
最后,轉變教學觀念,處理好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關系。貫徹傳授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在講授《教程》課的時候,不能就歷史講歷史,而是不僅讓學生認識中國歷史以及新疆地區歷史,深刻理解新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地區各民族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華文化沃土、新疆是多種宗教并存的地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五觀”③和“三個離不開”④思想,增強“五個認同”意識,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程》課教學目的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認同意識,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方面的思想行為的養成。從教學目的出發,改進考試方法。從考試形式看,要摒棄單一的考試形式,實行多形式相結合的考試形式。學生成績評定實行平時與期末、理論與實踐、卷面與日常表現三結合方式,要加大平時成績和實踐成績的占比,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從考試題目上看,知識性試題和能發揮學生情感因素和思維能力的主觀性題目相結合,適當加大主觀性題目的占比,提升《教程》課課程考核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教程》作為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性思政課程,對于增強新疆各族大學生“五個認同”意識和抵制“三股勢力”的影響和滲透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任課教師必須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站好三尺講臺,不斷提高《教程》課的教學質量,方能為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發揮應有的作用。
注釋:
① “五個認同”: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② 三股勢力: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
③ 馬克思主義“五觀”: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宗教觀和文化觀。
④ 三個離不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